真實票據論

真實票據論是最典型的資產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存款是商業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為應付存款人突然提現,就需要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因此,商業銀行的放款應是短期的和商業性的,因為短期的和商業性的貸款帶有自動清償性。即是說,只有以真實票據作擔保抵押的銀行券發行和貸款才是實在的、才不會過剩。

真實票據論產生於18世紀中後期,其核心內容是: 為交換 “真實票據”,即對於實際價值或創造過程中的價值的權利而發行的銀行券數量不會過剩; 而且,既然非銀行的公眾的要求已經得到滿足,並是有限的,因此,至少在長期里,任何多餘的銀行券都會自動地回到發行者那裡。商業銀行為了保持資產的流動性,只應發放短期的自償性的商業貸款,以滿足企業的周轉資金需要。所謂自償性,是指由借入資金本身的收益來清償貸款的本息,也就是說,這類貸款將隨著物資的周轉、產銷過程的完成,從銷售收入中自動得到償還。這種貸款具有以下特點: ①期限較短 (一般在一年以內)。②只能用於商品周轉的資金需要,並且必須用商業的銷售收入償還,即自償性。③放款必須以真實票據為憑證。所謂 “真實票據”是由實際債權人對實際債務人開出的匯票; 與此相對應的是 “虛擬匯票”,即 “對於這些匯票嚴格說來既不存在實際的債權人,而是由銀行給予貼現,也不存在實際的債務人,而只有使用貨幣的項目設計者”。當銀行對虛擬票據貼現時,借款人顯然 “並不是以任何自有資本,而是以銀行預付給他們的資本進行交易”;另一方面,當以真實票據貼現時,銀行券僅僅是替代了大量本來會處於閒置的金銀,因而能用於流通。
真實票據論起源於17世紀和18世紀的銀行發展時期。亞當·斯密對其進行了首次的權威闡述,後來桑頓和李嘉圖又在著名的金塊主義之爭中予以否定,圖克和富拉頓在19世紀中葉的通貨與銀行之爭時以“回籠法則”一詞最終恢復了這一概念和理論。真實票據論在現代貨幣理論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真實票據論其所以形成於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是由於當時還沒有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和最後貸款人,沒有任何機構給商業銀行或整個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保證,流動性差的放款就有可能給銀行帶來麻煩,甚至導致擠提現象發生。後來雖然有了中央銀行,但這種典型的資產管理理論,在相當長時期內,一直支配或指導著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