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真實生長》將鏡頭對準高中校園,以長線跟蹤的拍攝手法,白描式呈現少年們不斷探索自己,發現青春可能性的成長故事。 三位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的主人公——非典型學霸、不走尋常路的文藝女生和默默努力一心向學但頗有主意的乖乖女,他們是如何一步步通過獨立思考與判斷,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平衡理想與現實、找到並實現自我價值的。青春真實,不止是長大。
分集劇情
第1集 擾亂那時光
學校還在軍訓階段,周子其就開始運用其擅長的批判性思維與歷史老師展開了一場“個體自由”與“群體紀律”之辯。年級會上,強調紀律、告誡新生守規矩,本是很正常的入學流程。但周子其在會後堵住老師,拋出去一系列問題進行辯論,李亮老師隨即以強大的邏輯思維“反殺”;有些早熟、帶有藝術氣質的女孩兒陳楚喬,她直言在學校的第一學期“太幸福了”,選擇的自由能讓她對自己更負責。在選課制、走班制下,她的課表被她喜歡的課程填的滿滿當當;與周子其、陳楚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文婷是一個有些靦腆、不愛表現自己的學生,初來北京上學的李文婷,對教學改革表示出不適應和不自信。她對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情都不知道,也不感興趣。對於學校的各種規矩,她主張“學生應該適應,不應該挑刺”。
第2集 左右不為難
文理分科——孩子們面臨了高中階段的重要抉擇。熱愛辯論的周子其,還為此組織起師生們來一場文理分科的辯論。作為反方,他高傲地舉起大旗:“文理分科人為創造學生對立,不利於學生的社會交往”,認為理想的高考是人人任意選擇課程;陳楚喬因為害怕文科上的死記硬背,選擇理科。但她卻高估了自己,當別人在短時間內“麻溜地”寫完數學和物理後,她還在那苦苦“摳”那幾道題。在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下,陳楚喬順利地轉入了出國班。但她仍然困惑於“自己擅長什麼、選什麼專業、上什麼大學、靠什麼吃飯”,希望早日定下來,日子才有個奔頭;對比起來,看似沒什麼主見的李文婷,在選科方面就順心多了。她就是單純認為文科要背很多,沒有理科好玩,選擇了理科。
第3集 決戰“肆一五”
從高二開始,學校從周一至周五,下午4點15分之後的時間都由學生自由支配。時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這位聲明顯赫的素質教育改革者,只要不外出,每個周一的午餐時間都留給學生。和他一起用餐的學生既可以暢談成長的煩惱、尋求解決之道,也可以對學校的建設,甚至是課程的設定“指手畫腳”。高一時的陳楚喬,就把追求內心的成熟,放在首位,一路走來,雖疏於課業,卻在創作領域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她英語口語純正,雖然害怕死記硬背選擇了理科,但是熱愛藝術,在課堂上熱情洋溢地給同學分享“萬能青年旅店”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秦皇島》等歌曲,她自己寫小說,寫下“終於到來的屬於新世界的黎明”,還與同學們一起籌措資金將原著漫畫《極度恐慌》拍成了影視作品。同樣讓人驚喜的是,一向不願意表現自己的李文婷,也加入了街舞社,和同學大膽地嘗試女團舞。周子其不負一副好口才,加入了思辯社,卻因個人的課業繁重和考試課程安排,與一年一度的辯論賽時間衝突,而錯失冠軍,與學校“鬧”個不可開交。
第4集 出發前回望
每個學生都能在自由的環境中發展自我,這源於學校善於洞察個體的差異性。
幕後製作
拍攝背景
2011年,北京十一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學校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採用導師制,學生們不是被班級、班主任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集體,而是圍繞各門課程任課老師、導師會集在一起的,學生們沒有固定教室,走班上課,而每一位老師都對每個學生的課程優勢、劣勢了如指掌,上課時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平等溝通、互相激發的教學關係,而非灌輸式教學關係。紀錄片呈現了不少學校上課的情景,學生喜歡魯迅可以在課堂上熱情地分享魯迅,與老師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展開思想的交鋒,甚至在辯論賽上,老師與學生唇槍舌劍,輸了的老師們也要甘拜下風。
不同於青春影視劇,《真實生長》從2012-2020年積累了三名95後少年約1000小時的視頻素材,記錄了三位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95後少年,以及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在北京示範性高中——北京十一學校從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為了各自的理想而付諸實踐的三年高中生活。
演員選擇
導演張琳介紹,周子其本身非常突出,他是非典型性學霸;李文婷因為需要住校,每次提著一個鮮艷的行李箱到學校,在人群中非常突出;而陳楚喬則是在許許多多的學生中,表達和談吐都非常突出,因此導演組逐漸開始將拍攝重心移到這三個孩子和他們相關的四位老師身上。
後期製作
該片的剪輯指導為中國香港導演
徐小明,這也是他首次擔任系列紀錄片剪輯指導,他表示是拍攝的題材吸引了他,他也希望通過這部片子的傳播,讓年輕一代的孩子們和孩子的父母們重新思考一些教育當中的問題。雙方對於影片想表達的內容有著比較一致的認知與追求,因此在後續的剪輯工作當中徐小明更看重的是通過這一集想向觀眾表達什麼,透過剪輯是否可以完成任務、達到目的。因為疫情原因,徐小明與項目是遠程溝通,但好在項目團隊前期做好了素材的整理工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該片的剪輯過程中,導演張琳會發一些音樂小樣過來,並試著放在一些片段中。該片每集都有蒙太奇段落,因此需要藉助音樂來銜接情緒、調整節奏,也賦予影片某種氣質或氣息。對於如何掌握音樂在影片中的比重,徐小明認為使用音樂需謹慎、克制,避免“情溢乎詞”,適得其反。他也幫助導演判斷是否需要音樂的加持。
主創團隊
註: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集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周子其
演員:周子其
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長大的“非典型學霸”,興趣廣泛,面對大學專業選擇猶豫不決。他熱愛歷史,但父母希望他報考金融專業。周子其在高中學校里,是思維活躍、比較愛“挑刺”的學生,但他與同學、老師的思維碰撞、辯論研討,呈現出一個高中生的學識與成熟的思考方式。
陳楚喬
演員:陳楚喬
有著文藝范兒的女生,她多才多藝,度過了高中富有創造力的三年。對她而言,藝術創作和其所帶來的金錢收益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寬鬆的學校環境激發她的才藝,她跟同學一起將漫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度過非常充實的高中生活。
李文婷
演員:李文婷
來自小縣城的女孩,為了成績終日埋頭苦學。她不喜歡社交活動,但她最終也擺脫了父親“中庸才是一個女孩幸福的關鍵”的告誡,慢慢尋找到了自我。
音樂原聲
幕後花絮
《真實生長》的原本片名是《教育突圍》,側重對圍繞北京十一學校進行的教育改革的事件記錄,但第一次做完成片,導演把片子給否了。推翻的原因在於,導演認為無法在2016年就為這場改革找一個落點。
該片呈現的內容雖然只到高考那一天,但這個時間跨度已經足夠折射出問題,導演張琳希望影片能夠留給大家更多回味、思考和探討的空間。
該片除了四集正片,還有一集番外篇介紹了他們畢業後的選擇。如果條件允許,還會陸續推出大學畢業、就業和成家立業等持續跟蹤拍攝的內容。
《真實生長》第一個鏡頭素材拍攝的時間是2012年8月,片中出現的很多鏡頭也很有時代感,比如點外賣要通過電腦、付款需要用現金等。但導演認為其中表現出來的青春張揚,包括老師跟同學們之間是怎樣相處的,放到現在依然非常吸引人。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頒獎方 | 獲得獎項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 | | | |
| | 2022年第一季度優秀網路視聽作品推選活動優秀作品 | | |
| | | | |
發行信息
播出平台
作品評價
有觀眾認為,因為“雙減”的大背景,《真實生長》遇到了一個適合播出的視窗期。《真實生長》呈現了完全不同於普通高中高壓學習模式下的教學環境,讓觀眾看到了另一種讓人感到激動、羨慕的初高中學習、生活模式和氛圍。該紀錄片直面應試教育現狀,引發“什麼是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的思考。導演重點圍繞3位學生進行拍攝,觀眾也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度過肆意生長的青春年華的。紀錄片通過很多學生日常生活事件,來呈現北京十一學校的素質教育環境如何激發青春學子的學習熱情,如何探索成長之路;《真實生長》找到的另一個表達方向是以“人”作為故事核心,展現教育給人帶來了什麼,人們又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才有了觀眾對這部紀錄片產生最大共鳴的基礎。(《齊魯晚報》評)
觀看該片後,不乏有觀眾對三名主人公艷羨,感慨於自己年少時為何沒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教育。但有的觀眾看著片中的一切,既有伴隨著強烈懷舊情緒的深切感受,也多了幾分離校多年、步入社會之後才能形成的認識和反思。《真實生長》所呈現的,是在十一學校,學生可以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然後再由學校提供相應的配套支持。在這套模式下,中學教育的目標不再是製造“標準化”的高考專家,而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元的選項之間走出“個性化”的生長軌跡。但輿論之所以認為《真實生長》展現出的“十一模式”難以複製,最關鍵的就在於高考這根“指揮棒”的決定性約束。在某種意義上,這套模式確實是柄“雙刃劍”,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完美適應。十一學校的實驗最終能取得成功,既有校方在制度設計上的“兜底”努力,也與整體素質較高的生源和北京相對寬鬆的高考壓力有關。(《中國青年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