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Anthenea pentagonula (Lamarck,)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真五角海星
- 拉丁學名:Anthenea pentagonula (Lamarck,)
- 界:動物界
- 門:棘皮動物門
簡介,形態描述,分布,
簡介
種 名:真五角海星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Echinodermata:棘皮動物門 - Asteroidea:海星綱 - PHANEROZONIA:顯帶目 - Goniasteridae:角海星科 -Anthenea: |
學名: | Anthenea pentagonula(Lamarck,) |
中文名: | 真五角海星 |
中文拼音: | ZhēnWǔJiǎoHǎiXīng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形態描述
體成堅實的五角星狀。腕5個,短寬,末端略翹起向上。最大者R可長達120毫米,R:r大致為1.6-1.8。皮膚很薄。反口面隆起,硬而粗糙似糠麩,各間輻中模有一顯明和裸出溝。背面骨板結合成網狀,板上有平頂和大小不等的疣及小顆粒,並散生著多數小瓣狀叉棘。皮服區不規則地散布在全體背面。篩板大,略成長橢圓形,靠近盤的中心。
上緣板12-19個,為長方形。各板上有多數球形顆粒,內端者常小而少,外端者大而且多;有的板上還有一小形叉棘。下緣板和上緣板大致相應,但略微突出,各板上有多數較小的顆粒和1-2個瓣狀叉棘,顆粒也是外端者較大。
腹側板比較整齊,接近步帶溝者排列成縱行;各板中央有一狹長的瓣狀叉棘,周圍有6-18個大小不等的球形顆粒。
每個側步帶板有棘3行:內行為5個溝棘,比較短小;中行:棘最粗壯和鈍扁;外行3棘與中行2棘相似,但較短小。口板大,成三角形,各板有小形邊緣棘10-12個;口面棘2行,和邊緣棘平行,每行有4-6棘。生活時背面為暗褐色,有紅、黃、紫或黑綠色斑點。
上緣板12-19個,為長方形。各板上有多數球形顆粒,內端者常小而少,外端者大而且多;有的板上還有一小形叉棘。下緣板和上緣板大致相應,但略微突出,各板上有多數較小的顆粒和1-2個瓣狀叉棘,顆粒也是外端者較大。
腹側板比較整齊,接近步帶溝者排列成縱行;各板中央有一狹長的瓣狀叉棘,周圍有6-18個大小不等的球形顆粒。
每個側步帶板有棘3行:內行為5個溝棘,比較短小;中行:棘最粗壯和鈍扁;外行3棘與中行2棘相似,但較短小。口板大,成三角形,各板有小形邊緣棘10-12個;口面棘2行,和邊緣棘平行,每行有4-6棘。生活時背面為暗褐色,有紅、黃、紫或黑綠色斑點。
分布
多棲息在低潮線到水深75米、帶有碎貝殼和石塊的沙泥底。
為廣東和福建沿岸的習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