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號專家

看號專家是指在山東濟南一家大醫院內,某知名兒科專家從早8點看到下午2點多,能看170多個病號。人們不禁要問 "一天看170個病號",看病還是看號?這樣的專家顯然就是看號專家。看號專家為了區區的門診費浪費的卻是大量的社會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看號專家
  • 地點:山東濟南
  • 對應:兒科專家
  • 屬性:社會資源
簡介,浪費,

簡介

在山東濟南一家大醫院內,某知名兒科專家從早8點看到下午2點多,能看170多個病號。 "一天看170個病號",看病還是看號?這樣的專家顯然就是看號專家。
看號專家
如此“快診”,“快切蘿蔔不洗泥”,看似效率高,但不可避免地影響服務質量。而且,由於醫患信息不對稱,造成患者對診斷的懷疑,經常輾轉多個醫院看病,通過數次複診來尋求答案,不僅反過來加劇了“快診”,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看病成本,甚至有可能延誤病情。
顯然,為了確保醫療質量,既維護醫生的權益,更維護患者的權益,設定一個就診的“時間底線”,已是當務之急。實際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本來就有“每人每天門診病人不得超過25人”的標準,但現在必須要有剛性的制約,並切實落到實處。
當然,看病問診本來並不需要這樣的規定,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診病時間本來應該由病況決定,最終由醫生來“自由裁量”。況且,“保時”也不一定必然地提高問診質量,不少患者有體會,往往多問幾句,專家就不耐煩。像這樣的醫生,即使設一個“時間底線”,也會敷衍了事,只是把時間“填”滿而已。因此,“保時門診”只是保證醫療質量的次優選擇。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保時”,醫療質量會更加得不到保證。因此,一方面應推行“保時”,另一方面要致力於提升醫德,因為這才是提高醫療質量的根本之計。這樣才能建立醫生與患者的彼此信任,患者充分地配合醫生,醫生也會在有限的坐診時間裡,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浪費

一邊是病號扎堆,醫生不“快刀斬亂麻”就看不完;一邊是病人看一次門診弄不清楚病情,又一次次重複掛號、就診,進而使門診變得更加擁擠。10月29日,在省城濟南文化西路某醫院內科門診部,記者看到,媒體曾報導過的“三言兩語打發患者”現象依然存在,而且問題更加突出。
上述現象在省城各大醫院表現較為突出。據記者觀察,各大醫院專家門診普遍人滿為患,醫生往往只簡單地問病人一句哪兒不好,就開了化驗、檢查單,稍微複雜點的,才進行物理檢查;而等拿回檢驗結果複診時,醫生則多根據檢驗報告給出相應的診斷,一般病號只三五分鐘就診斷完事。除了病人描述的症狀,醫生沒有更多的問話,普遍“蘿蔔快了不洗泥”。
“這次看病匆匆忙忙,下次仍是聽得隻言片語,醫生三言兩語打發病人,造成病人一次次重複掛號、就診,都成惡性循環了!不僅增加了病人的負擔,而且門診質量也沒法保證。”省直某大醫院一位門診部主任坦言,為了保證每位患者來了都能看上病,我省目前絕大多數專家門診尚未實行限號,一般都是病人來多少看多少。一位專家一上午看六七十個病號很正常,甚至更多。據了解,一家大醫院某知名兒科專家從早8點看到下午2點多,能看170多個病號。即使是個別實行限號的“大專家”,實際診斷的病號數量也往往超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每人每天門診病人不得超過25人”的標準,普遍“超員”1倍以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專家教授每天都在窮於應付,人來人往,三五分鐘打發一個病人,醫患沒有時間交流,甚至基本信息、病史都問不仔細,再遇到這種病號心裡還是沒底,對醫生臨床水平的提高也極為不利,更沒有時間對病人、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生活指導……這成為當前醫患關係不和諧、患者滿意度低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而對病人來說,又常常是這家醫院看不好,到那家去看,這個醫生說不清再去問那個醫生,一遍遍重複掛號、就診,反過來又加劇了資源緊張。患者因一個小病,一天跑幾趟,甚至幾家醫院,排近10次隊看病的情況已經相當普遍。
保證每次門診的醫療質量,減少無謂的重複勞動已是當務之急。對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鞠秀麗建議,醫院應該提高單次門診的診療質量,保證醫生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交流,儘可能解除病人的身心痛苦,以減少重複門診,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