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看方誌敏同志手書有感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偉人的詠唱》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葉劍英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寫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看方誌敏同志手書有感
血染東南半壁紅①,
忍將奇蹟作奇功。
文山去後南朝月②,
又照秦淮一葉楓③。
作品注釋
①東南:東南方,指烈士犧牲的地方。
寫作背景
方誌敏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於1899年出生於江西弋陽一個農民家庭,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領導了弋陽、橫峰一帶的農民起義,開展土地革命,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第十軍,曾擔任閩浙贛工農民主政府主席和紅軍第十軍政治委員。1934年10月,方誌敏率領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1935年1月,在江西德興縣隴首村與國民黨軍隊作戰中不幸被俘。在獄中,他堅貞不屈,且寫下了著名的《清貧》、《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後在魯迅等人的幫助和努力下,得以保存發表。1935年8月,方誌敏在南昌英勇就義。
1939年至1941年2月,葉劍英在重慶擔任中共南方局常委,在周恩來領導下進行統戰工作,並曾任統戰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其間,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仍頑固地準備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並且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皖南事變,鬥爭極其殘酷激烈。葉劍英緬懷烈士,讀方誌敏遺作《自述書》,有感於烈士的英雄業績和革命氣節,題下這首七絕,後又將此詩題寫在方誌敏遺照上,並附記:“時在抗日第三年,作於重慶。”周恩來非常喜歡這首詩,常用以向周圍的同志進行革命氣節教育。當時,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們也競相傳抄,以此在對敵鬥爭中互相勉勵。郭沫若曾次叶韻作詩一首:“千秋青史永留紅,百代難忘正字功。縱使血痕終化碧,弋陽依舊萬株楓。”
作品鑑賞
“血染東南半壁紅,忍將奇蹟作奇功。”東南,指代烈士生前戰鬥過和犧牲的地方,方誌敏從事革命活動的地區和創立的贛東根據地都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集中在中國東南部,他的犧牲之地南昌,也是在中國南方。作者在這裡概括含蓄地介紹了烈士的犧牲之處,並形容烈士的鮮血灑在他曾戰鬥過的土地上,半壁河山都被染紅,何其壯烈。這是因為烈士生前英勇戰鬥,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對於他的被害,山河也為之動容,舉世為之震驚。烈士創立的巨大功績是奇蹟,革命志士被聲稱革命的反動政府殺害是個“奇蹟”,同時,烈上的堅貞不屈也是個奇蹟,而這,正是烈士的偉大之所在。他以他的大義凜然,以他的革命氣節,同他創立的事業一起,為後來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是他為革命立下的又一個不朽的功勳。在這裡,詩人沒有沉湎於哀傷,而是強忍悲憤,從烈士的大義凜然、慷慨就義中吸取精神的力量,來鼓舞大家以烈士為榜樣,堅強革命意志,忠誠革命事業。一個“忍”字,浸透著作者悲憤交加的複雜情感,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指責控訴,有對烈士的無限崇敬。
“文山去後南朝月,又照秦淮一葉楓。”文天祥與方誌敏同為江西人,又都是寧死不屈而後壯烈犧牲。作者在這裡以文天祥比擬方誌敏同志,熱烈讚頌方誌敏烈士是繼文天祥之後的又一個新時代的英雄,他以崇高的無產階級革命節操在英雄史上譜寫了新—頁光輝篇章。當年曾照耀過一代民族英雄的江南明月,現在又將它的光輝灑向又一個偉大的英靈。楓葉在秋天,隨天氣漸冷而愈漸發紅。古人曾有“楓葉如丹”和“霜葉紅於二月花”等詩句讚美楓葉。作者在此用“一葉楓”來歌頌方誌敏烈士對革命忠心耿耿,形勢越嚴酷,越表現出對革命事業的堅貞,正如楓葉一樣,具有美的品格,美的精神。
這首詩緬懷先烈,怒向敵人,表達了對英雄的敬仰。詩人在充分表達內心感情的同時,還賦予詩歌以形象美,用美的楓葉來襯托烈士美的情操,同時,又用歷史來映照現實,使人對烈士的偉大之處有了更深切的領會,激發起人們對英雄的敬仰之情,從而更好地發揮了詩歌的感染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