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盾皮魚類化石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盾皮魚類化石是動物界的化石屬於脊索動物門盾皮魚類化石,產於香港大埔區沿海黃竹角南端的白沙頭洲一帶。該化石蘊存在古生代泥盆紀地層的沉積岩中,盾皮魚類生活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的古生物,距今大約4.4億年至3.5億年左右。沉積...
最早的盾皮魚化石,發現於晚志留世,興盛於泥盆紀,並在泥盆紀末期全部趨於絕滅。胴甲魚目中的溝鱗魚是全世界廣布的一個屬。盾皮魚類數量多,分布幾乎遍及全球,而生存期限又相對較短,堅硬的骨甲易於保存成化石,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
科學家們目前還無法確定鄧氏盾皮魚的外外形及生活形態,只是猜測這種魚有可能會像鯊魚一樣積極地游泳獵食,也有可能會像鰻魚一樣棲居在海床上蜿蜒遊動。從已經發現的化石來推測,這種魚能夠將頭部後仰,張開頜部,露出可以自行磨利的刀...
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是有頜類中獲得成功的兩個大的支系。軟骨魚類包括各種鯊類和鰩類,在中國4.3億年前的志留紀地層中,曾發現最早的軟骨魚類化石。硬骨魚類是今天地球上水域的統治者,現在已經到達了它們演化歷史的極盛期。今天生存的...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包括最新發現的3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盔甲魚類的靈動土家魚、軟骨魚類的蠕紋沈氏棘魚和盾皮魚類的奇蹟秀山魚。價值意義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將完整有頜類的化石記錄大大前推了1100萬年,將若干人類身體結構的起源追溯...
擁有如此旺盛食慾的鄧氏魚,卻一直經受著消化不良的困擾,在發現的化石周圍,經常能發現一些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的殘骸。同時,也能發現一些鄧氏魚從胃部反芻出來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比如其他盾皮魚類的頭甲和軟體動物的碳酸鈣質的...
溝鱗魚是生活於泥盆紀沿海和河道口的一種盾皮魚類,身體前部有一個六邊形的頭盾,口小,位於腹面,胸鰭分為兩節,中間有關節相連。後部是一個體盾,並有一對像蟹腳的附肢。在其咽部有著沿腹中線向背外側擴展的成對的囊狀結構。...
盾皮魚類已經有上下頜和牙齒,大約生活在志留紀至泥盆紀,在地球上生活了6000多萬年,比最早的恐龍還要早1億多年。相關發現 2022年9月,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戈戈魚化石中發現了心臟,距今已有3.8億年歷史,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心臟。
可長達8米多,嘴張開時有1米多寬,從其化石來看,其上下頜可自由活動,頜骨非常強壯,牙齒尖銳鋒利,可見當時的動物只要被它捉到,就不可能生還。我國四川江油出土過1米多長的一種恐魚。最兇猛的恐魚要數鄧氏魚。分類 盾皮魚類的...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魚相當繁盛,它們已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尾...
加拿大溝鱗魚,生活在三億五千萬年前,因其化石最初發掘於加拿大而得名。是一種小型盾皮魚類。形態特徵 身體的前部有一個六邊形頭盾,後面是體盾。眼睛長在頭盾頂面,口小,位於腹部。胸部還有一對尖長的附肢,生活在江、河、湖...
包括陸生脊椎動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魚類)的典型頜部結構或面部特徵,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介於這兩大類群之間的“缺失環節”,它在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意義,類似於始祖鳥、遊走鯨和南方古猿等耳熟能詳的“過渡化石”。
這是一類少見的晚泥盆世的盾皮魚類。海生,歐洲、格陵蘭、北美、澳大利亞均有分布,我國尚未發現此類化石。葉鱗魚目(Phyllolepida)Phyllolepis Agassiz(葉鱗魚)是本目的唯一代表。頭、胸甲之間連續相當堅固,縫隙甚窄。頭甲由一塊大的中...
2007年春,課題組成員趙文金博士帶隊發現了幾處具有魚類大化石的地點。隨即,朱敏帶隊對這些地點及周邊做了更細緻的考察,在重點層位組織了定點發掘,發現了大量的盾皮魚類化石,同時發現了一件完整的硬骨魚下頜標本。2008年4-5月,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