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牌舞(藤牌舞)

盾牌舞(藤牌舞)

盾牌舞(藤牌舞),浙江省瑞安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藤牌舞是流傳於瑞安市的一種以藤牌為主要道具的模擬古代練兵的傳統舞蹈,因其舞蹈時擺陣多、滾翻多,在民眾中又有“打藤牌”“藤牌陣”“藤牌滾”的稱謂。藤牌舞起源於明代,由戚繼光軍隊練兵中的舞藤牌、鴛鴦陣演變而來,其表演過程分為校場練兵、夜間偷營、慶功唐牌三個場次,有獨舞、雙人舞以及群舞三種表演形式。瑞安藤牌舞融舞武於一體,展現戰爭肅穆場景,動作以寫實樸素健美為主,具有矮、滾、實、勁、圓、活的特點。

2007年6月5日,藤牌舞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盾牌舞(藤牌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盾牌舞(藤牌舞)
  • 批准時間:2007年6月5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浙江省瑞安市
  • 遺產編號:Ⅲ-10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動作特點,音樂特點,服裝特徵,表演道具,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年(1552—1561)間,瑞安曾先後六次遭倭寇劫掠燒殺,鎮守閩浙的戚繼光,創練浙兵,用藤牌作為抗倭殺敵的防禦武器,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藤牌就此成為明、清兩朝軍隊的主要兵器,並形成了一整套刀和藤牌的技擊動作。
盾牌舞(藤牌舞)
藤牌舞
清代光緒年間,由於洋槍大炮的進入,藤牌已漸漸失去作用,春秋兩季的練兵活動也名存實亡,但是由於百姓比較喜歡觀看藤牌操練,於是由瑞安籍的清兵、團勇把練兵中的藤牌操組織成節目,在清明廟會時向人們表演,既紀念了戚繼光,又達到了祈求去邪、保太平的作用。
民國初期,瑞安已以打藤牌而聞名溫州五縣,之後打藤牌又從廟會上表演變成向大戶人家獻演。由於人們相信打藤牌有去邪保太平的妙處,於是一些大戶人家送來請帖,由演出隊頭家收下稱收帖,或由頭家向大戶人家送出帖子,定何月何日去表演稱送帖。
1928年至中國解放前,瑞安“國民黨”縣黨部以破迷信為由,嚴禁迎神賽會,藤牌舞因此而停止活動。
1957年,中國舉行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藤牌舞又得以重新整理表演。

舞蹈特色

動作特點

藤牌舞是武和舞的結合體,其動作具有“矮、滾、勁、實、圓、活”的特點。
矮:藤牌舞要求每個步子都要屈膝,這和持藤牌作戰有關。《練》中對挑選藤牌手的要求是以“便捷骨柔者”充當,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人的身體各部位不能在外多露,因此需經常蹲伏。人長體硬的人難以勝任,矮就能保身,矮就能靈巧殺敵。
滾:《練》要求:“……以牌遮身單刀滾去,只低頭砍馬足,此步最利者也。”“此勢隨滾進以襲人之右,先進刀後進牌,疾速如風為妙。”學藤牌者要先學滾,這是戰爭的需要。因此“滾”也成為了藤牌舞的一種風格特點。
實:藤牌產於戰時,練兵於浙閩一帶,故大量吸收南拳的打法,它要求馬步實,氣沉身穩,在實戰時能抵住其他兵器的襲擊。舞時要腰板直,不開,眼平視,不花俏。
盾牌舞(藤牌舞)
藤牌舞
勁:藤牌只作為防禦的武器,護住自己不受敵人殺傷,而右手握刀卻要狠狠打擊敵人,因此需要力度,要有勁,出刀時要迅、猛、準。
圓:藤牌要遮蔽一身,因此需要掄得圓。它要求“上下四方,無所不備”。好的藤牌手使牌時看不出梗、僵、直。藤牌巡行全身,使演員的身體很少露出。
活:指身體靈活。藤牌軍要制人於死地,就需要指東打西,神出鬼沒。因此便、捷、輕是較為重要的。如對方一槍刺來,可用牌抵或縱身一跳避過槍刺,接著迅速出刀。跳要輕鬆,又需提氣。

音樂特點

據《練兵實紀》記載:“凡操場……吩咐各官旗下地方吹得勝鼓樂”,由此可見,藤牌舞一直沿用的曲牌“得勝令”在明代時期就已套用於校場練兵。二十世紀初期,藤牌舞只有“將軍令”和“得勝令”兩支曲牌,1919年後,藤牌舞舞蹈伴奏又增加了若干樂曲,伴奏樂器則有嗩吶、長號鼓、鑼、鈸等,舞蹈音樂整體變得更加充實。
藤牌舞的音樂特點是鼓點特別,氣氛對比強烈,古樂曲與舞蹈配合默契。在舞蹈中,鼓不但起指揮作用,而且還渲染戰場氣氛。如夜襲開始,僅以鼓用輕、重、緩、急的演奏變化,營造氣氛,並用鼓聲點出時間是深夜。又如“矮子步”過場時,交替單擊鼓邊鼓心,速度逐漸加快,造成一種緊迫感。對打時的大鑼、大鼓氣氛強烈,造成音量上的對比。

服裝特徵

不同時期藤牌舞表演所用服飾不同。明朝為明盔(銅製)、鞓帶、號衣、大帽、麻鞋;清朝為鐵盔、青布衫飛虎錦甲、號帽、號衣、滾衣、掛腰、套褲;民國時期為明盔、戲曲中武打衣、褲、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1957年藤牌舞演出隊的服裝,為扎頭巾,穿米黃色底鑲白邊上衣,外罩嵌護心鏡的馬甲(號坎),扎腰帶,戴護腕,下穿燈籠褲,裹綁腿,穿布草鞋。
盾牌舞(藤牌舞)
藤牌舞

表演道具

藤牌舞的主要表演道具為藤牌,古時藤牌直徑約一米,中間有一小瞭望孔,圓心周圍較凸,逐漸變弧凹下,到牌邊緣又凸起。後來的藤牌則用竹篾打成(或用塑膠藤),藤牌直徑約80厘米,圓心稍凸,弧線到牌邊,輕巧且較易製造。牌面畫虎頭(油漆繪畫)。牌反面有一個小藤圈和握手柄,分別用於小臂穿入固定和用手掌抓握。獅子牌直徑約1.1米,牌上有兩把尖刀(竹製),牌面畫獅頭,兩個握手柄,距離對稱。
藤牌舞表演需要的道具還包括:長槍四把、刀八把、金瓜槌一對、鐵叉一把、大旗一面(過去操練為隊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藤牌舞承載了浙江沿海地區人們對戚繼光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蘊含了沿海地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對紀念抗擊倭寇的戰爭勝利、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盾牌舞(藤牌舞)
藤牌舞
藤牌舞是帶有武術性質的舞蹈,動作多而複雜,它對表演人員的身體素質和體能要求較高,通過大藤牌可以起到鍛鍊身體、娛樂身心的作用。
傳承狀況
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更加適應接受新事物且鐘愛於“短、平、快”的運動,例如跆拳道、瑜伽其簡潔和高難度的動作也迎合年輕人心理需求。而藤牌舞是集體表演項目,注重互相配合對練且動作花樣繁多,若沒有長期的訓練難以達到表演程度。所以藤牌舞的練習過程是困難重重,這對於浮躁的年輕人來說很難靜下心來練習,隨著老藝人的逝去,有關藤牌舞的故事和文化也逐漸消逝。
傳承人物
徐巧青,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盾牌舞(藤牌舞),浙江省瑞安市申報。
保護措施
瑞安市建立了藤牌舞文化資源生態保護區,在重點培養藤牌舞表演隊50名舞手的同時,建立了以某非企業為依託的業餘表演隊,培養新舞手50名。還創辦了以藤牌舞基本理論知識和表演技巧為主要內容的“民間藝術培訓班”,建立了以藤牌舞舞台器皿、道具製品的加工製作和文藝演出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發展公司,廣泛開闢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市場。5年一度的藤牌舞民間藝術節,更成為瑞安民間舞蹈藤牌舞展示和發展的重要平台。
盾牌舞(藤牌舞)
藤牌舞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盾牌舞(藤牌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盾牌舞(藤牌舞)》項目評估合格,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57年1月,藤牌舞在浙江省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中獲得一等獎;同年3月,藤牌舞在“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得優秀獎。
重要展演
2018年2月,藤牌舞在“春色滿堂雲江岸”——“我們的村晚”文藝晚會中進行了表演。
2019年6月,藤牌舞在浙江省首屆民俗體育精英賽暨百藝名家高峰論壇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