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全堂獅燈

井岡山全堂獅燈

井岡山全堂獅燈,流傳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井岡山全堂獅燈,俗稱“全堂獅子”,流傳東上鄉虎爪坪自然村,既有赤手空拳的武術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術器械,由龍燈、舞獅、拳術、棍術、器械、對練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項目組成,配以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

2014年11月11日,井岡山全堂獅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是Ⅵ-7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岡山全堂獅燈
  • 遺產編號:Ⅵ-78
  • 申報地區:江西省井岡山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類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寧岡縣誌》記載,“全堂獅子”在井岡山東上鄉虎爪坪村的傳統武術競技項目距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已流傳十三代。清道光三年(1824年),一少林俗家弟子盧能昌落難來到虎爪坪村的深山老林里,以燒木炭和采草藥為生,經村民三番五次盛請,才出山收徒,傳授各路武術,始成全堂獅燈,歷代相傳。
井岡山全堂獅燈,最初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表演,人們通過這樣的表演來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隨著時代變遷,為了讓更多人喜歡這一民俗活動,不再局限於在特定的節日裡表演,並將表演內容進行了改編,將舞龍舞獅的表演時間壓縮,將拳術、棍術等穿插在盾牌舞中表演。

運動特色

井岡山全堂獅燈以少林洪家拳為基礎,獅、龍表演與武術穿插相結合,展現了盾牌與刀槍棍棒為主的硬實功夫,是當時強身健體、抵禦猛獸與觀賞表演的傳統技藝。
井岡山全堂獅燈的傳統表演與節慶習俗息息相關。正月十五日,全堂獅燈在師傅的帶領下,入祠堂祭拜祖先神靈和村中族老長輩後,方可在村頭、場院及各戶廳堂等地表演。
主要表演項目有龍燈(俗稱“三節龍”)、舞獅(又稱“頂獅頭”)、拳術套路表演、棍術套路表演、對練項目、器械項目及盾牌舞(俗稱“藤牌舞”或曰“破牌”)七大類,其中拳術套路、棍術套路、器械項目均由十人表演。
每一類項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融攻防格鬥與健身娛樂於一身,表演時配奏鑼鼓、嗩吶,氣勢恢宏、喜慶熱烈。其音樂伴奏用民間吹打樂,曲牌有《開唱鑼》《狐狸排街》《高山滴水》《急急風》《閒路鑼》《獅子調》《拳棍鑼》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井岡山全堂獅燈其步法、造型、道具的製作與其它地方均有不同,內容豐富、套路紛繁,沿襲向先師請示拜謁的儀式,遺存著古樸原始的民間武術風貌,具有觀賞和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井岡山全堂獅燈已流傳十三代,第六代傳人紹賓宗師、第七代傳人林貴祥等,都是民間武術名家。井岡山鬥爭時期,紅軍創辦的龍市紅軍教導隊,就有來自虎爪坪村的武術學員,他們的武術曾在紅軍教導隊學員中廣為傳授。
井岡山全堂獅燈的傳承通常是以一個家族村落的父傳子的形式存在,現在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體吃苦,造成全堂獅燈師傅找不到徒弟,使得練習人群出現斷層現象產生傳承危機。
傳承人物
林文輝,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井岡山全堂獅燈,申報地區為江西省井岡山市。
保護措施
2015年,虎爪坪村所在的東上鄉東上學校與南昌二中結成友好學校,將“全堂獅燈”引進校園,成立了“龍獅隊”,邀請林文輝老人擔任“龍獅隊”教練,編寫了有關“全堂獅燈”的校本教材。經井岡山市文化部門審核批准,東上學校成為“全堂獅燈”傳承教學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井岡山市文化館獲得“井岡山全堂獅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井岡山市文化館獲得“井岡山全堂獅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6月,在“全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期間,井岡山全堂獅燈前往南昌市參與了“2017年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展覽”專場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