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變晶體學

相變晶體學是研究材料相變過程中生成相與母相之間位向關係,界面取向,界面結構,擇優選擇,界面遷移等的一門學科。相變晶體學起源於人們對鋼鐵相變的認識。在1950左右,馬氏體表象理論的提出建立了相變晶體學的基礎。相變晶體學的理論豐富包括O點陣,邊-邊匹配模型,馬氏體相變晶體學,馬氏體表象理論,三維近重位點陣模型等模型,幫助定量理解組織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變晶體學
  • 領域:材料學
馬氏體,位向關係,

馬氏體

馬氏體(英語:Martensite),若母相元素為鐵,則可稱為馬氏體。其為純金屬合金從某一固相轉變成另一固相時的產物;在轉變過程中,原子不擴散,化學成分不改變,但晶格發生變化,同時新舊相間維持一定的位向關係並且具有切變共格的特徵。
馬氏體最先在淬火鋼中發現,是由奧氏體轉變成的,是碳在α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以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登斯(A.Martens)的名字命名;現在馬氏體型相變的產物統稱為“馬氏體”。
馬氏體的開始和終止溫度,分別稱為MS點和MF點;鋼中的馬氏體在顯微鏡下常呈針狀,並伴有未經轉變的奧氏體(殘留奧氏體);鋼中的馬氏體的硬度隨碳量增加而增高;高碳鋼的馬氏體的硬度高而脆,而低碳鋼的馬氏體具有較高的韌性
它通常是指鋼的一種很硬的晶體結構,但也可指任何由位移相變形成的晶體結構。它包括一類具有條狀或板狀晶粒的硬礦物。
在較低碳含量的碳鋼中,馬氏體由於內部差排的堆積,呈現局部板狀馬氏體;而在較高碳含量的碳鋼,則會產生平行雙晶片狀馬氏體

位向關係

位向關係,是指兩晶體在空間的位置關係。常見的表示方法是用密勒指數表示,即面和面平行及方向和方向平行。例如鋼鐵材料中的馬氏體相變,馬氏體和奧氏體母相之間的位向關係常稱為K-S位向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