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此句源自於《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簡單理解就是世界上的事物並沒有形態,形態只不是自己的內心使然,可以看到的東西並不是它的本質屬性,可以感受到的事物實際上並不是它所表現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感到存在那是人內心產生的障礙,懷著這樣庸俗的內心看世界,就會覺得到處都是地獄。只有超越到世界之外,才稱得上達到的忘我的境界.我本身就是世界,世界也就是我。
考證
佛教的解釋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醜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
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於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蒙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以
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二取種子及業種子為因,依他(眾緣)為緣,兩相結合而生起。這些事物和現象都是無常的,是虛妄分別。然而眾生為無明所盲,不明依他緣生法的真實相,起顛倒夢想,生我法執著,迷事迷理,故於依他起性上不證圓成實性,而得遍計所執。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
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佛家說的“相由心生”,應歸源於“維識宗”。“相”不是簡單指“面相”,而有更廣泛的意義:狀態。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都是眾生的“心”所造。
相面學的解釋
在相面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通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這裡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流傳甚廣的裴度的故事便是如此。在《
四庫全書》(康熙版)中關於看相的內容有這樣的論述,如“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
宋初
陳希夷有說: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唯物觀點
小議“相由心生”
有人說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噁心,就是滿臉橫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如是如此,噁心則相惡,張飛、李逵是不是惡人呢?有諺云:“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如是善心則相善,那蛇蠍美人又如何講?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相由心生”如何解,先要明了何謂“相”。
所謂“相”,在被引申之前(本意)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見到的外在。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有物則有體,有體則有形,有形則有相。當然這裡所說的相一般(常用)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識”,還有其他“五識”可以“識”到的相,比如讓你閉起眼睛然後給你一個球,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圓的東西。所以“相”絕不是單純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還可以延伸出更多層次的意義。
那么“相”與心是什麼關係呢?在明了這個關係之前要先明了心和腦的關係。有人學過生理解剖學之後說:“哈!我們通常都說心想,心怎么能想呢?應該是腦想啊!看來是因為古代沒有科學知識,所以古人搞錯了!”這是典型的概念混淆,是數典忘祖的膚淺認識!
中國傳統“心”的概念是包含腦的。《黃帝內經》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所謂“神明”就是指人的思維意識,而這是人腦的功能,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心”的概念中包含了人腦的功能。生理解剖學“心”的概念是西方傳來的,其在被翻譯之時選擇了“心”這個漢字,但此心已非彼心。現代人由於教育的關係,多識此心但不識彼心,卻說彼心是吾心,謬哉!
人的眼睛就是一部光學儀器,我們所能看到的圓的、方的、扁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紅的東西都是光線經過我們的眼睛變焦投射到視網膜上成像,這個像刺激視覺細胞產生腦電波再傳導到大腦皮層,於是我們“覺”到了像。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像”不是眼外之物本身,而是“覺”到的由“心”所間接生成的像(只是這個過程時間非常短暫,我們覺察不到),而在一般概念中又把這些“像”稱為“相”,所以才有“相由心生”之說。《金剛經》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因為從“相由心生”的角度看,相本質上不過都是些“腦電波”而已。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為什麼說是“心動”呢,因為“相由心生”,相動心亦動也。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並不是否定風動,否定幡動,而是在“悟”到了最終動的是“心動”的這個更高層面的認識之後,通過那兩個不動的對比,來強調和突顯“究竟”動的是心動。否則,風不動,幡如何動?幡不動,心如何動?假如當時有僧人甲和其他99個常人在一起聽法,甲說不管風如何動,幡如何動,他的心就是不動,這時天空突然下來一個炸雷把甲的腦殼打個四分五裂,甲的“心”倒確定是不動了,但風依然動,幡依然動,那99個人的心依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