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顯通寺
- 外文名稱:xian tong si
- 地理位置:安徽淮北市相山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
- 占地面積:9畝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正殿、大殿、四古樹、碑刻、
- 俗稱:相山廟
建設沿革,重修祠宇,建築格局,文物遺存,古寺正殿,大雄寶殿,地藏殿,歷史文化,詮釋真容,地理位置,文化活動,地圖信息,
建設沿革
相傳這廟的前身,是宋共公祭祀祖先的宗廟。晉武帝司馬炎詔令諸侯祭祀界內山川之神,沛國郭雲奉詔修建。始建於西晉太康五年(284年)。據《宿州志》記載:北宋元豐間(1078—1085)賜額“顯通”。遼金時又加封“顯濟王”,故又稱“顯濟王廟”。據清同治八年碑文載:西晉太康五年詔諸侯記界內山川,沛國人郭卿建廟,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郁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沖,興雲播雨,稼穡以豐”。唐永徽元年重建。
重修祠宇
1973年,當地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1976年,闢為淮北市博物館館址。1980-1985年,撥款維修。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999平方米,集南北古寺設計風格於一體,氣勢宏大,莊嚴肅穆,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不僅將使該寺成為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較大的佛剎寶地,也是淮北重要的人文景觀。
建築格局
顯通寺坐北朝南,占地1萬多平方米。依山而建,背負青山峭壁,下臨深溝大澗,四周綠樹環繞。
現存建築為清代乾隆年間結構,建築規模宏偉,布局疏朗。四進大院,院內古柏、銀杏參天。有房屋52間,其中山門奎樓3間,寶藏室 3間,走廊14間,東西配房各7間,大殿5間,後殿3間,戲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處。現存建築結構為清代式樣,除山門奎樓、大殿、六角亭的屋面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為青磚小瓦,兩面坡式的建築。
文物遺存
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盡收眼底。魁星是傳說中主宰文運興衰的神。漢晉時期古相城曾孕育出桓譚、嵇康、劉伶、戴逵等一批文人,建此樓意在希望相城未來名人輩出。顯通寺原有四進大院,穿過由108塊大石圈砌而成的拱形門洞,越過前院,可直接進入正殿庭院。院內按四個方位挺立著四株兩人合抱有餘的千年松柏(現存三棵,東北角一棵解放前遭雷擊而死,後補種一顆泡桐,今已90餘歲)。
長久以來,當地百姓就有進廟閉目摸樹的習俗。據說如果哪位能蒙上眼睛按方位依次摸到4株古樹,即可健康長壽。
古寺正殿
是古寺的主建築。多次重修的殿廊上方至今仍保留著唐代的建築物件——斗拱。
殿堂原供奉著相山之神“顯濟王”及風、雨、雷、電四尊神像。現改塑為彌勒佛。殿前兩邊陳列著清代鐵獅子2隻,因年代較久,已被焚香拜佛之人摩挲得鋥光發亮。階下有香爐一尊,至今仍香火不斷。大院東西兩側各有廂房6間,為僧人靜室及接待之用。
正殿後還有兩進院落,建築皆已古舊,近幾年因擴建工程拆除,僅存東北角“賞月亭”一座。緊靠殿後有一株700年樹齡的銀杏及一株300多歲的木香花。春夏之交,雪白的木香花,覆蓋數十平米,香氣襲人。正殿殿廊東側有小門可進入碑廊,碑廊陳列著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廂房內清乾隆帝親書的“惠我南黎”碑刻,最為引人注目。
此院東側的小東院內,獨立著一方近2人高的“滲水崖”碑刻,字如斗大,為高晉手書。
大雄寶殿
殿高23米,殿內面積700多平米,由10根紅色水泥柱支撐。
整個建築以紅色為主色調,並繪有龍、獅、跑獸等吉祥物。
殿面層檐八角,全由琉璃瓦裝飾。寶殿前左側為兩層重檐式鐘樓,內置3噸重大鐘;右側有同樣規格的鼓樓。鐘、鼓樓之間東西橫立著一座2人多高的5層寶鼎及三座平鼎、兩座燭鼎,為遊客供奉香火之用。
地藏殿
位於大雄寶殿南側,地勢稍低。建築面積及規模略遜於大雄寶殿,其高度、建築風格及主色調,與寶殿基本一致。
古寺與擴建部分在同一中軸線上融為一體,仍形成四進大院,其規模較擴建前大一倍,院宇更為深廣完整,塑像更為齊全,為徐海地區少見。
歷史文化
正殿殿廊東側廂房內有清乾隆帝親書的“惠我南黎”碑刻。對此御書的來歷,相山地區流行一種傳說:在乾隆年間,經由相山西北流向相山東南的濉水,因河床年久淤塞,每逢雨季泛濫成災。
安徽巡撫高晉奉命前來勘河修治。當他來到濉溪之後,又順便到了相山的顯通寺,看到廟宇由兩山環抱,古木參天,風景秀麗,但寺廟破殘不堪。於是,這個巡撫高晉就把治河的主要使命丟在腦後,而向乾隆上書修寺,美其名以求神明護佑百姓免於水災。乾隆閱罷高晉的奏章,就命高晉除修繕寺廟外,另建一條十八里蔽日長廊。高晉貪贓枉法,把修治濉河的金銀肥了自己的腰包,只草草修理了寺廟卻沒有遵旨建造長廊。 哪知後來,乾隆下江南巡視,路經彭城(今徐州市),設行宮於雲龍山下,忽然想起要到相山十八里遮天蔽日的長廊來觀賞風景,便令高晉陪同御駕親往相山覽勝。
高晉接旨嚇得魂不附體。他暗想,乾隆皇帝一旦前來,發現並沒有遵旨建造長廊,這欺君之罪,定要殺頭的,他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
詮釋真容
生死關頭,他謊奏道:“相山‘窮山惡水出刁民’,龍駕不宜前往。”高晉為保自己的性命,竟把山青水秀的相山和這裡的窮苦百姓誣為“窮山惡水”和“刁民”。乾隆是個膽小鬼,果真不敢到相山。
但他為了收買人心,安撫這裡的百姓要安分守己,故御筆親書了“惠我南黎”四個大字賜予相山廟。這是民間故事,不是歷史。又有一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黃河泛濫,山東河南安徽之間廣大地區一片汪洋。是年乾隆南巡江浙,沿途親睹這些地方災情,回朝後,便命吏部侍郎裘曰修會同山東 河南安徽巡撫進行治理。裘侍郎會同安徽巡撫高晉同赴宿州、靈璧、虹縣(泗縣)進行實地勘察。他們在徐溪口看到該城“宛在水中”,便命同行的鳳陽知府項樟環城築堤以資保護。並查明“濉河自徐溪口至符離集七十餘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離集至霸王城一百數十里,俱間段淤塞”,於是便提出治理方案,繪圖上報朝廷,經允準後於當年秋季開工治理,經一冬春,於翌年夏初竣工。
冬春季施工時,天晴氣暖,風雪不興,民眾情緒高昂,都感到這是相山神在暗助,於是紛紛提議願意重修殘破的相山廟,以答謝神靈。此議得到裘侍郎和高巡撫的支持,於是便向朝廷寫奏摺撥款,將殘破的相山廟重修得煥然一新。這次重修奠定了我們今日所能見到的該廟的基本格局。
乾隆二十三年,裘侍郎“閱工經相山,備覽輿情,為請於朝,蒙御書‘惠我南黎’,頒掛神廟,以昭崇敬之典。”當年除夕,高巡撫由鳳陽知府項樟等陪同,冒雪親臨濉溪查看新修堤防(後人稱此堤曰“項公堤”)。次日新年,於相山廟舉行恭懸欽賜匾額典禮,高巡撫親將匾額懸於大殿之上。後由宿州知州張開士將御書摹刻於石,陳設於大殿之東廂。原匾額現己不存,刻石則保留至今。由此可知,相山廟內御書“惠我南黎”是由吏部侍郎裘曰修在朝報告相山民情後向乾隆帝討來的。
地理位置
安徽淮北市區乘坐10路公車到相山公園下車即到,非常方便。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相山公園東北角,龍山、虎山兩峰之峪,有一片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群浮現於叢林濃綠之上,這就是公園主景——千年名剎顯通寺(俗稱相山廟)。
文化活動
俗話說,有廟則有會。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為歷代沿襲下來的香火廟會會期(一般3天,前後各1天)。屆時,鄰省乃至周邊數省的數十萬客商、香客及遊人雲集相城,盛況空前。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相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