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需求方程式

相互需求方程式

相互需求方程式: 約·穆勒提出,在由比較利益所決定的兩國交換比率上、下限內,實際的國際商品交換比率由貿易國對彼此商品的需求強度所決定。

基本介紹

相互需求方程式基本內容,提出的目的,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圖示,基本內容,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確定,

相互需求方程式基本內容

提出的目的

A、 在貿易條件的確定上,比較利益學說給出的是一個價格區域而不是交換比率。
B、相互需求方程式從需求著手,彌補了比較利益學說在價格確定上的不足。

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圖示

射線斜率表示兩種商品的價格比率,即貿易條件
不考慮需求因素,這一貿易條件無法確定
交換比率越靠近哪一個國家的交換比率,則該國獲得的貿易利益就越少
實際交換比率將處於由兩國國內交換比率界定的兩國交換區內,超出該區域必然有一個國家會退出交易。

基本內容

1、均衡狀態的貿易條件,由兩國處於貿易對象的相對需求強度決定的。
2、理論均衡價格為雙方正好能夠吸收掉對方的出口比率
3、需求強度更大的商品,更接近該商品進口國的國內價格,且進口國獲得利益少

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確定

Mill用國際需求方程式說明國際交換比例的確定及其變動。Mill認為,一方的供給構成了對對方商品的需求,因此,供給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和貨幣的比例,是賣方需求貨幣,買方需求商品的相互需求決定的,因此價格中的商品和貨幣的比例也就等於整個商品供給和商品貨幣需求的比例。由於供給和需求的變化,也使商品的價格常會自行調整,也使供求達到均衡。他假設兩個國家生產和交換兩種產品,這兩種產品的交換比例,必須等於相互需求對方產品總量的比,這樣才能使兩國貿易達到均衡。Mill用物物交換說明相互需求變動決定貿易條件變動,把商品與貨幣的關係變成商品對商品的關係,得出國際需求方程式。
假定中、日的茶壺和茶杯交換比例為1:3,兩國的彼此需求相等,都為這一比例的100倍,即日本對中國的茶壺的需求量為100×1=100,中國對日本的茶杯需求量為100×3=300,這時,國際需求方程式為:
100×1:100×3=1:3
如果兩國的相互需求強度發生變化,則國際交換比例將進行調整,形成新的需求方程式。假定中國對日本的茶杯需求量由原來3個的100倍下降為80倍,而日本對茶壺的需求量仍為100倍,這時,日本為了得到中國的茶壺,必須降低茶杯的交換價值。假定交換比例為1:4,這一交換比例的變化,一方面將刺激中國對茶杯的需求,使其對茶杯的需求量由80×3上升為80×4,另一方面將抑制日本對茶壺的需求,其市場需求量可能為80×1,於是,新的需求方程式為:(80×1):(80×4)=1:4
相反,如果日本對中國的茶壺需求強度變小,中國對茶杯的需求強度不變,則交換比例可能在1:3以下。
Mill的相互需求理論比較成本理論作了兩點補充:一是補充了國際貿易為雙方帶來利益的範圍,二是補充了貿易利益如何進行分配的問題。但是這一理論有其局限性。這個原理只適用於經濟規模相當,相互需求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兩個國家。如果兩個國家經濟規模相差懸殊,小國的需求相對於大國來說微不足道,那么,大國的國內交換比例,也就是兩國間的貿易條件。例如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以前,委內瑞拉和美國在汽車和石油方面的貿易關係就是這樣。委內瑞拉是小國,在美國市場上占的份額很小,他從美國進口汽車,對汽車的需求並不能因此而增加多少,他向美國出口石油,對美國石油市場影響也不大。因此,委內瑞拉和美國進行貿易,只能按照美國的價格購買汽車、出售石油,兩國之間的貿易條件,實際上是美國國內汽車與石油的交換比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國與小國之間開展貿易,一般來說,小國分享到的利益要相對多一些。
Ricardo相對優勢理論只是證明了國家分工和國際貿易能給參加國帶來好處,但帶來的好處有多少,貿易雙方各占了多少,這些問題Ricardo並沒有解決。Mill第一次用商品的國內交換比例,解釋了貿易雙方獲得利益的範圍,用相互需求原理,解釋了貿易條件 的決定,並利用貿易條件,說明了貿易利益在貿易雙方的分配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對Ricardo理論的重大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