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直裾素紗襌衣(直裾素紗襌衣)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直裾素紗襌衣一般指本詞條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國家一級文物,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此件素紗襌衣為交領、右衽、直裾,類似漢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而袖口較寬。除衣領和袖口邊緣用織錦做裝飾外,整件衣服以素紗為面料,沒有襯裡,沒有顏色,故出土遣冊稱之為素紗襌衣。它由精繅的蠶絲織造,以單經單緯絲交織的方孔平紋而成,絲縷極細,輕盈精湛,孔眼均勻清晰,通身重量僅49克,可謂輕若煙霧,薄如蟬翼。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 出土地點: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 館藏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漢
  • 出土年代:1972年
  • 類別:織繡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出土環境,製作技藝,文物價值,文物爭議,保護措施,歷史文化,後世影響,

文物歷史

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辛追去世時,大量珍貴物品隨其一同下葬:樂器、漆器、陶器、食品、藥材、衣物、帛畫以及數十個木製僕人和衛兵。
1971年12月底的一天,長沙366醫院挖防空洞的民工發現,原來的紅色格線土忽然變成另一種非常疏鬆的土壤,拔鋼筋時帶出一股氣體,與點菸的火柴相遇而點燃。由此,馬王堆三座漢墓展露在世人面前。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發掘了馬王堆漢墓一號墓。經過近達三個月的挖掘,墓坑中一副巨大的棺槨終於顯現出來,隨著外層木槨的辦蓋被掀開,木槨中央的木棺則顯現出來,木棺四周擺放著大量的隨葬品的邊箱,其中包括直裾素紗襌衣。隨著墓葬的發掘,墓主人的身份證實為利蒼夫人辛追。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文物特徵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共用料約2.6平方米。整件素紗襌衣分量僅49克,不足一兩。除去袖口和領口部分,其餘重25克左右。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是上衣下裳連綴的深衣樣式,右衽交領、直裾。以素紗為衣料,幾何紋絨圈錦為緣飾,其方孔紗的織物孔眼均勻,布滿整個織物表面,織物密度稀疏,經線密度為每厘米58根,緯線密度為每厘米40根,因此素紗孔眼大,透光面積在75%以上,每平方米織物僅重12克,質地輕柔透亮。

出土環境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共有三座墓,分別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及其妻、兒的墓。馬王堆漢墓一號墓的墓室安放在距離地面進20米深的深坑中,從發掘到看見墓室的棺槨,一共分四層,第一層是封閉墓穴的封土,第二層是厚達16米的夯土層,第三層是以白膏泥為主要原料,經測驗,白膏泥具有很強的防腐作用而且能有效隔斷墓室內外水的聯繫和氣體交換,最後一層則是緊貼棺槨的四周和頂部填充了一層30多厘米的木炭,木炭擁有超強吸附和防潮能力,再一次阻止棺槨受潮腐爛,正是由於層層的密封與保護才能出土保存完好的隨葬品。
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現場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現場

製作技藝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衣料為輕薄的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其緯絲強拈,拈向一致;經絲弱拈,拈向交錯,因而幅面自然形成皺紋。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織造所用的四組經絲,為兩組地紋經、一組底經及一組較粗的絨圈經,在織造時圈絨經起環狀絨圈,再織入起絨緯,織好後再將其抽去使被織的絨圈經形成環狀。組織結構如此複雜的起毛錦,也是漢代織造技藝高度發達的標誌。
附:素紗襌衣蠶絲及素紗相關技藝
不同於與現代採用家養四眠蠶作為主要的蠶絲來源,西漢時期採用的是“三俯三起”的一化性三眠蠶為主要飼養對象。“俯”與“起”指的都是蠶休眠與蛻皮的活動,“三俯三起”即為經歷三次休眠與蛻皮的三眠蠶。三眠蠶自蠶子發蟻后三眠三起,大約經歷二十一二天便可結繭繅絲。這樣的蠶相對現代所用的四眠蠶所吐出的蠶絲顯得更加纖細,蠶繭也小,織造出來的織物也更加纖細輕薄。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素紗是秦漢時期做夏服和襯衣的一種非常流行的衣料,它是指一種單色、纖細、稀疏、方孔、輕盈的平紋組織,是最為輕薄的織物。利用較為纖細的紗線織造出的平紋織物因其經緯密度較小,故兩紗線之間間隔較大,整體呈現出稀疏通風、輕薄飄逸的風格,周代即已廣泛運用。
紗的織法是以一組地經和絞經共同完成,在織造時絞經在地經左右擺動,每織入一根緯線,絞經都需要變換一次位置。織成的織物,其經緯線之間有絞結點,使緯線不易產生滑動,而且有比較均勻一致的孔眼。因其獨特織造工藝具有輕盈透氣的特質,自古以來紗、羅織物即是上層社會消夏名貴衣料。

文物價值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文物爭議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高度透明,有觀點認為這是一件穿上後令胴體若隱若現的性感內衣,是辛追為取悅丈夫,爭寵獻媚的行頭。但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件裝飾性的服裝,是愛美的墓主人為凸顯與眾不同的柔美飄逸氣質,特意在色彩艷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件寬袍大袖。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從而襯托出錦衣的華美和尊貴。
也有學者認為,素紗襌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時套在婚禮服外面的罩衫。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領口和袖口有絳色錦邊,符合《儀禮》上記載女子出嫁時在婚禮上所穿罩衫的形制特點,故應是古代婦女結婚穿的禮服之一。

保護措施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西漢直裾素紗襌衣名列其中,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歷史文化

在古代,襌衣主要指不掛襯裡的衣物,而素紗襌衣則多用來罩在錦衣之外,使得整體衣裝更加含蓄、優雅。《說文解字》:“褝,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禮記·玉藻》:“褝為絅”,鄭玄註:“有衣裳而無里。”也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
《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按史書記載或常識推理,素紗襌衣應該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

後世影響

湖南省博物館曾委託某研究所複製素紗襌衣,但成品出來後,重量卻超過了80克。經研究,專家們發現,超重的原因在於蠶絲的重量,如今的蠶相較於古代要肥大許多,吐出的絲也更粗、更重,自然就增加了所織衣物的重量。後來,專家們又研究出了一種特殊食料,以控制蠶的重量,再採用“減肥”後的蠶絲複製素紗襌衣,終於織成了一件重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這一過程耗費了13年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