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繡,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 館藏地點: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 所屬年代:漢
  • 所屬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南婁底
流傳過程,文物特徵,文物鑑賞,文物價值,文物背景,

流傳過程

1972年,直裾素紗襌衣在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該墓主人為漢初長沙相利倉妻子辛追。除此件襌衣外,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絹、綺、羅、紗、錦等絲織品和衣物,展現出當時絲織業的發展水平和服飾風俗。
此直裾素紗襌衣被收藏後,文物部門曾委託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歷經13年的苦心研究,專家們才製成重49.5克的仿素紗襌衣一件。
直裾素紗襌衣直裾素紗襌衣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共出土素紗襌衣兩件,這件49克重的是其中之一,另一件為48克重。
1983年,48克重素紗襌衣毀於被盜。這件49克重素紗蟬衣雖被追回,但也有所損傷。
後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文物特徵

此件素紗褝衣為交領,右衽,直裾,面料為素紗。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等。紋樣有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幾何紋等。
直裾素紗襌衣直裾素紗襌衣

文物鑑賞

此件直裾素紗襌衣由精繅的蠶絲織造,僅重49克,稱得上輕若煙霧,薄如蟬翼。其高超的製作技藝,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此件襌衣的組織結構為平紋交織,其透空率一般為75%左右。制織素紗所用原料的纖度較細,表明當時的蠶桑絲品種和生絲品質都很好,繅絲織造技術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素紗,一般為未經染色的紗織物。這件“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它也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漢文化的驕傲。
素紗襌衣素紗襌衣
直裾素紗襌衣可能為女子錦袍外面的罩衣。素紗襌衣罩於色彩艷麗的錦袍外面,既能增加服裝的層次感,又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
襌衣素紗由單經單緯絲交織的方孔平紋而成,絲縷極細,輕盈精湛,孔眼均勻清晰,體現出工匠的高超技藝。

文物價值

直裾素紗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國寶直裾素紗襌衣名列其中,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文物背景

《說文解字》:襌,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禮記·玉藻》:“襌為絅”,鄭玄注:“有衣裳而無里。”也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並非藝術誇張,素紗襌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直裾素紗襌衣直裾素紗襌衣
《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按史書記載或常識推理,應該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使絲綿袍上華麗的花紋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朧之美,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這倒也符合中國人不事張揚、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情趣。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盡顯女性的柔美。可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要想套在肥大的印花敷彩絲綿袍上,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有人認為其適合作為內衣穿著,是一種性感內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