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蟋蟀科

直翅目蟋蟀科

直翅目蟋蟀科通稱蟋蟀,一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台灣省50種。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直翅目蟋蟀科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為害,分類,

形態特徵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

生物學特性

直翅目蟋蟀科
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尋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后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為害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菸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分類

本科分12個亞科,中國常見的亞科和種類如下:
1、蟋蟀亞科:頭圓大,跗節縱扁,後脛節有刺,但刺間無小鋸齒。中國最普遍的種類有:
①斗蟋,從北京到廣東、台灣以及國外日本均廣分布。體中型,雄長13~16毫米,雌長14~19毫米。黑褐色。後頭有3對黃色縱紋。前翅雄蟲長達腹端;雌蟲短,僅到腹部中央。雄雌蟲後翅皆不發達。發音鏡長方形,中有一橫脈,另有2斜脈。端網區與發音鏡等長,產卵管與後腿節等長。性好鬥,善鳴,中國自古就有鬥蟋蟀的遊戲,所用的就是斗蟋。
②北京油葫蘆,廣布中國各地和國外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體大型,雄蟲長22~24毫米,雌蟲長23~25毫米。黑褐色。兩眼內方有“八”字形橙黃色紋。發音鏡大致為正方形,內有一橫脈,另有4~5條斜脈。端網區較長。後翅發達,露出腹端如長尾。產卵管比後腿節長。
③大扁頭蟋,分布於北京、陝西、河北、安徽、江蘇等省及國外日本。體中等大,長19毫米。黑褐色。雄頭頂顯著向前凸出,面扁平傾斜,凹凸不平,兩側向外突出。發音鏡近正方形。無橫斷脈,斜脈2~3條。
④灶馬,在中國和世界廣泛分布。喜暖,善鳴,通常生活在灶房、浴室和鍋爐房終年活動。體中等大,長15毫米。淡黃色。頭頂略向前突出,觸角特長,幾達體長的3倍。雄蟲前翅短,約為腹部的1/2長。發音鏡略呈方形,內有不規則橫紋和兩條斜紋,翅端網區短小。雌蟲前翅退化為鱗片狀。雌雄後翅均退化。前脛節外側聽器長大,內側無聽器。以上是普通灶馬的形態特徵。此外,還有長翅型灶馬,雌雄的前後翅均發達。
2、巨蟋亞科:與蟋蟀亞科近緣,但體軀特大,單眼排成“一”字形,後腿節較長。本亞科的花生大蟋別名大土狗、大頭蟋,形特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蟋蟀,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國外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以及馬來半島。體長40毫米,寬13毫米。赤褐色。頭半圓形。只有一橫脈,另有斜脈3條。後翅發達,伸出尾端如長尾。
3、針蟋亞科:體小型,後脛節有長而能動的刺,體面被柔毛與黑刺相間,雄蟲前翅端網區很小,發音鏡後端常有不規則的短脈,分為數小室,有1條斜脈。產卵管末端稍膨大,其邊緣常有小強齒。針蟋不建洞穴,性喜潮濕,常活動於地面、叢林間、枯葉下,尤其是池塘、水流附近,少數種類能入水游泳。污斑擬針蟋。體長5~7毫米,淡灰褐色,具許多不規則褐色污斑。後頭,有4條淡色縱紋。前胸背板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紋,尾須黑褐色,發音鏡不規則,後方有2~3個小室。產卵管與後腿節等長,端瓣具強刺。一年兩代,以卵在土中越冬。鳴聲為“吱……”單音。寄主:蘿蔔、白菜、狗尾草等。分布於北京、江蘇、浙江、河北;國外在日本。
4、樹蟋亞科:樹蟋體柔弱狹長。綠、白或黃色。頭向前,前胸背板狹長,雄蟲後胸有一大腺孔。足細長,前脛節內外側聽器特長大。前翅近透明。發音鏡大,內有橫脈。產卵管端瓣寬而平截,有強鋸齒。本亞科常見的台灣樹蟋中等大,淡黃褐色,體長約13毫米,雄蟲體形前狹後寬。頭小。觸角略比體長。前翅前狹後寬,質薄、透明,長於腹端。發音鏡大,後翅狹長過腹端如長尾。一年兩代,以卵在樹皮內越冬,為害甘蔗、棉花、水稻。分布於新疆、陝西、江蘇、貴州、雲南、廣東、台灣,國外於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
5、金鐘亞科(Phalangopsinae):金鐘體大型,前小而後大,與樹蟋相似,唯頭垂直,容易區分。頭小,足細長,後脛節有刺,在基部刺間有齒。有翅種類雄蟲發音鏡內至少有橫脈2條。跗節很長,第2節甚小。性喜潮濕,常生活於林中落葉或腐木下。不少種類穴居。本亞科的金鐘兒中等大,體長約13毫米。暗黑色。雄蟲體形前小後大,後緣較圓,配合脈紋頗像樂器琵琶。頭小,黑褐色,後頭有黃斑。觸角很長,淡黃色,中段白色;發音鏡很大,有3條彎橫脈。常棲於枯葉中,草根下,巷道中。年發生一代,常被人們飼養傾聽鳴聲欣賞。分布於江蘇、浙江、四川、貴州等。
6、突額蛣蛉亞科(Podosyrtinae):形態變異較大,但後脛節各刺間和基部均有小齒;外端距很短,約等長;內端距均長,上端距最大;後跗基節短有強齒。梨綠蛣蛉,大型,體長18毫米,淡黃綠色,有褐色或黑色脈紋縱橫分布。體型中段大,兩端小。複眼突出。觸角長約體長的一倍。發音鏡大,略呈四方形,內有一橫脈,另有斜脈5~6條。在山東,成蟲和若蟲為害梨、蘋果、山楂、葡萄、棗、櫻桃、棉花,齧食葉、花、芽、果實和種子;在華中和西南地區生活於行道樹上。一年一代,雌蟲在樹枝上產卵,成若蟲夜晚活動。分布於江蘇、浙江、山東、安徽、四川、雲南等省,國外於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