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羅鎮大捷

直羅鎮大捷

《直羅鎮大捷》是一幅以直羅鎮戰役為主題的油畫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直羅鎮大捷
  • 類別:油畫
  • 創作背景:直羅鎮戰役
  • 館藏地點:國家博物館
直羅鎮大捷
今年5月份,我們接到了中國美協組織的為國家博物館創作以直羅鎮戰役為主題的大型油畫的通知。這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傳承革命先烈的優良品質、弘揚先輩們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國家行為,任務極其光榮又極其艱巨,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完成這么大幅的作品,我們感到了空前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辜負中國美協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信任,我們決定排除萬難,力爭按時間節點努力完成任務。
接到任務後,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式,我們隨即動身前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富縣的直羅鎮進行實地考察。根據史料記載按圖索驥,我們儘可能仔細考察戰場遺蹟,儘可能與當地黨史研究專家進行溝通,儘可能爭取採訪歷史見證人,儘可能了解當地人的口述歷史,有些口述史實往往是正規出版物省略的部分,卻也可以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戰役過程的關鍵細節。
我們首先找到了富縣政協老領導張選民,他曾擔任過富縣文化局局長,多年來他對直羅鎮戰役有著很深入的研究,為了真實再現那段歷史,他走遍了直羅鎮戰場的每一處遺址,並且與人合作寫下《奠基禮之歌——直羅鎮戰役紀實》,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張選民同志的親自帶領下,我們踏遍了直羅鎮戰役發生的各個角落,先後登上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縱觀直羅鎮戰場的大梁高地、紅一軍團林彪部隊部署的北山(寶塔山)陣地、以及十五軍團徐海東所屬部隊的旗桿山的陣地。還考察了直羅鎮老街和東北軍109師牛元峰被圍困的寨子峁,還有與之對峙的陳賡幹部團所在地以及相鄰的少共營的陣地。查看了牛元峰逃跑的線路,以及最後自殺的位置所在,對直羅鎮戰役的過程及地形、地貌瞭然於胸。
史料記載直羅鎮三面環山,鎮北是葫蘆河,一條大道由西向東穿鎮而過,鎮東有個古老的小寨,構成一個口袋形的地勢。11月19日,國民黨軍第五十七軍一個師留守太白鎮,主力沿葫蘆河向直羅鎮、富縣前進,並以其先頭部隊第一〇九師進至黑水寺、安家川地區,軍部及另兩個師進至張家灣東北地區。毛澤東決定,乘國民黨軍第一〇九師先出頭的有利時機,首先殲其於直羅鎮地區。
為了保證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毛澤東和彭德懷親臨直羅鎮觀察地形。決定以紅十五軍團主力隱蔽埋伏在直羅鎮的南山(旗桿山),並以一部分兵力隱蔽在直羅鎮與黑水之間的張家灣南山,當敵進入包圍圈後,即截斷敵人的前後聯繫;以紅一軍團主力隱蔽埋伏在直羅鎮北山(寶塔山),並以部分兵力隱蔽在張家灣北山,準備抗擊敵軍增援部隊,追擊潰逃之敵,紅一方面軍指揮所設在直羅鎮北山的寶塔一帶。
11月20日下午,東北軍第一〇九師在六架飛機的掩護下開進直羅鎮。紅軍乘夜將其包圍。當天夜裡下起了大雪。11月21日拂曉發起進攻。紅一軍團由北向南,紅十五軍團由南向北,兩面猛烈夾擊,戰至下午2時,殲一〇九師大部。接著,紅軍又在張家灣地區殲國民黨東北軍一〇六師一個團。此時,東西兩路國民黨援軍迫近直羅鎮。紅軍遂以少數兵力圍困據守寨子峁的一〇九師殘部和阻擊由富縣西援的國民黨軍一一七師,主力部隊迎擊由黑水寺向直羅鎮增援的國民黨軍第五十七軍另兩個師。國民黨東北軍軍懼怕被殲,於23日下午沿葫蘆河西進。紅軍跟蹤追擊,在張家灣地區殲其一個團,其餘國民黨軍退回太白鎮,由富縣出援的國民黨軍第一一七師也倉皇逃回富縣。與此同時,東北軍一〇九師師長牛元峰及其殘部500餘人被紅十五軍團圍在鎮東頭的土寨子裡,待援無望,23日趁黑夜突圍,24日上午被紅軍全殲,師長牛元峰自戕身亡。至此,直羅鎮戰役勝利結束,紅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直羅鎮戰役全殲國民黨軍一〇九師又一個團,俘虜5300多人,繳獲長短槍3500多支、輕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子彈22萬發。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富縣東村召開紅一方面軍營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作了《直羅鎮戰役與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指出:“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一、作品創作定位與尋找創作突破口
直羅鎮戰役這個題材,已經有很多名作,最著名的要數劉文西先生創作的《直羅鎮大捷》,他的畫作主要突出了毛主席的領袖地位,有著很強的時代烙印。我們這次創作直羅鎮戰役題材的歷史畫,不想重複前人的經驗,而是在基於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現場考察,客觀地、藝術地、全景式地再現那段恢弘的歷史。我們決定,迴避民眾圍繞領袖歡呼勝利這種概念的慣性思維,將直羅鎮戰役的發生、發展和勝利結束的全過程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決定以標誌直羅鎮大捷的關鍵事件作為創作切入點。直羅鎮戰役是以全殲東北軍一〇九師外加一個團為主要戰果的,有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紅十五軍團徐海東的警衛參謀詹大南。他向方面軍領導匯報追殲牛元峰殘部的最後戰報,成為直羅鎮戰役結束的標誌。說起詹大南,我們都熟悉並感到親切,他就是南京軍區副司令,我們的老首長。
據張選民先生披露的一個真實但卻鮮為人知的史料(在國防大學黨史軍事專家徐焰教授處得到證實):東北軍一〇九師師長牛元峰在詹大南和少共營的追擊和紅軍打援部隊的夾擊下,絕望自殺。詹大南和他所率的追兵確認牛元峰遺骸後,決定將其抬回直羅鎮,但因牛元峰身高體壯,少共營的士兵體力消耗過大,便自作主張割下了牛元峰的頭顱。這個魯莽行為與當時紅軍的策略相悖,受到了一方面軍領導的嚴厲批評。為了爭取團結東北軍共同抗日,紅軍厚葬了牛元峰師長,並對外宣稱活捉敵酋牛師長(參加過直羅鎮戰役的總政主任肖華在《長征組歌》中寫過這樣的歌詞)。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歷史細節,我們決定從詹大南向紅一方面軍首長報捷的歷史瞬間作為切入點和主要情節展開畫面,直羅鎮大捷奠定了中央紅軍立足陝北的基礎,成了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奠基禮,為一年後的西安事變埋下了伏筆。
二、《直羅鎮大捷》創作指導思想
1.突出直羅鎮戰役的奠基禮歷史意義
當時,紅軍剛剛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會師,後受到胡宗南的中央軍與張學良東北軍的兩面夾擊,戰局極其險惡。中央認為,必須打擊東北軍,分化國民黨陣營,爭取與東北軍組成西北聯合政府創造條件,力爭在陝北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另外,據史料了解到,張學良在東北時曾在與蘇軍作戰中慘敗。九一八事變後,丟失了東北的張學良,一直想利用中共取得蘇聯諒解,以便將來利用中共和蘇聯的力量,打回東北。這也是紅軍爭取團結東北軍,分化國民黨陣營的一個有利條件。
2.對直羅鎮戰役中重要歷史人物的形象的深度刻畫
畫面中出現的重大歷史人物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徐海東、左權、陳賡等統帥與將領,在戰鬥結束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興奮與歡欣,當大家在環顧戰場時,統帥毛澤東似乎比別的紅軍將領考慮得更遙遠:一方面終於殲滅了109師,心情終於踏實下來,坐在敵軍陣地上的馬克沁重機槍上,思緒卻延續到了日後如何建立陝北根據地,如何依託根據地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上了。雖然毛主席位於中遠景,但畫面三條線都引向毛主席,成為畫面最後的視覺中心。毛主席面朝向直羅鎮東北的延安方向,有一種暗示,延安將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詹大南在追殲109師長牛元峰歸來之後,直接向最高軍事指揮員彭德懷報告戰果,是這幅畫的一個主要情節,標誌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結束,也是畫眼。
3.畫面尊重歷史,對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東北軍的服裝與裝備進行了深入的
考證:
紅一軍團(中央紅軍)經過萬里長征,部隊尚未休整,一直連續作戰,服裝破舊,紅一軍團除了服裝破舊,軍帽也與徐海東的十五軍團有明顯區別:中央紅軍的八角帽偏小,有小頭紅軍之說。徐海東的部隊最早與陝北紅軍會和,又繳獲了國民黨軍的一個被服倉庫,因此服裝較之中央紅軍明顯整潔許多,八角帽也比中央紅軍大一些。東北軍的服裝就更加有特色了,在東北軍易幟加入國民黨軍後,軍銜與標識摒棄了仿日軍樣式,與國民黨軍接軌,但還保留著東北軍特有的大衣和狗皮棉帽,槍械也嚴格按照當年的裝備進行選擇和描繪,力爭實現歷史畫的帶入感和現場感。
4.尊重創作規律,確保學術品質。
歷史畫的學術型往往體現在歷史的帶入感,體現在造型、色彩、構圖的嚴謹性上,體現在構思立意的準確性和對大型歷史題材的駕馭和把控上,還有一點也是從事歷史畫創作中最容易忽視的──透視。透視是寫實繪畫中極其重要的學術要求,也是寫實繪畫遵循的基本準則,忽略透視,就是學術性的不完整。創作中大家都知道,都知道形轉色變,但卻往往忽視隨著形體的移動透視也在變這一現象。因此,我們將透視的表達也上升到了學術的高度。
5.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典型環境中突出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6.創作中要注意季節變化和氣象條件,這也是軍事歷史畫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注意到一個細節,史料記載和當事人回憶:當紅軍口袋陣布置完畢的那個夜晚,也就是1935年11月20日夜,天降大雪。這也是我們這件作品需要高度注意的細節(我們發現在劉文西先生的創作中也注意到了這一氣象條件)。直羅鎮戰役是一次空前的大捷,瑞雪使得戰場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陝北高原的瑞雪,是中國革命事業不斷走向勝利的好徵兆!
就是在直羅鎮大捷不久後的1936年2月,毛主席寫下了著名的《沁園春 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