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襻綜合徵

盲襻綜合徵是指小腸內容物在腸腔內停滯過久,細菌過度繁殖所引起的以腹瀉貧血、吸收不良和體重減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徵。本病由小腸狹窄、憩室、神經功能失調、硬皮病等引起,在胃切除、胃腸吻合術後導致盲襻或盲袋形成並發生淤滯所致。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blind-loop syndrome
  • 就診科室:消化科
  • 常見病因:小腸內的細菌過度繁殖引起
  • 常見症狀:腹瀉、貧血、吸收不良和體重減輕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正常人小腸上段存在細菌,但不會致病。當進入小腸的細菌數量增多,腸腔內細菌清除延緩及免疫功能減退時可引起本病。小腸內的細菌過度繁殖可損傷小腸黏膜,降低腸道對營養素的吸收,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12,造成維生素B12缺乏。另外,細菌可將結合性膽鹽分解為非結合性膽鹽,影響脂肪微粒的形成,減少脂肪物質的吸收,刺激腸蠕動,造成脂肪瀉和水瀉。

臨床表現

1.胃腸道症狀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包括脂肪瀉和水瀉,伴有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由於食物分解過度,造成糞便多且惡臭。偶因腸襻黏膜糜爛、潰瘍形成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
2.消化吸收不良
患者因維生素B12吸收不良、消耗過大,常引起高色素性大細胞貧血;也可因鐵吸收障礙出現低色素性小細胞貧血。還因各種維生素吸收障礙引起夜盲症、口角炎、舌炎、糙皮病、低鈣性搐搦及骨質軟化等。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可致低蛋白血症及體重減輕。
3.神經系統症狀
少數患者可出現步態不穩、深部感覺受損、共濟失調肌張力異常等神經系統症狀。

檢查

1.X線檢查
腹部平片可見腸管擴張。小腸造影顯示從吻合口逆行進入曠置腸管的鋇劑,另有鋇劑通過狹窄部位逆行進入曠置的近端腸管,然後再由順蠕動將鋇劑推入吻合口遠端,或逆蠕動到吻合部位。
2.超聲檢查
可探及原結腸病變部位及其近端腸管的擴張。
3.血、尿、便常規檢查。
4.小腸抽吸液檢查
取小腸液作細菌培養,細菌總數超過100000/立方毫米,即提示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小腸液中非結合性膽汁酸的測定,常為陽性。此外還可測定小腸液中揮發性脂肪酸,若乙酸>0.8mmol/L,丙酸>0.1mmol/L,丁酸>0.01mmol/L,可提示本徵。
5.尿排泄物測定
蛋白質在腸內被細菌分解,患者尿中排泄量隨之增加。
6.呼吸試驗
盲襻內繁殖的細菌能把14C標記的甘氨酸從膽鹽中分解出來並吸收,經過代謝變為14CO2,再運送到血液中,經肺呼出。在口服14C標記的甘氨酸後4小時,可在呼吸氣中出現。患本徵時14CO2的排出可較正常人高10倍。
7.X線造影或CT檢查
可顯示出盲襻狹窄、瘺管等小腸病變,以便於診斷。

鑑別診斷

1.粘連性腸梗阻
有回結腸吻合術的病史,腹痛、腹脹、嘔吐及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的臨床表現,腹部平片有小腸液氣平面可資鑑別。
2.吻合口狹窄
迴腸近端與大腸吻合口如有狹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等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的症狀。但腹部平片示腸管無曠置、無擴張。小腸造影提示鋇劑通過吻合口困難,區別不難。

治療

盲襻綜合徵的治療可分為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兩部分。
1.內科治療
包括抗生素治療和支持治療。本病的抗生素治療很重要,由於感染的細菌較為複雜,應根據病原菌培養的結果來制定治療方案,以避免形成耐藥菌株。營養支持治療仍重要,腸黏膜因感染受損而致吸收障礙,恢復過程緩慢,必要時由腸外途徑給予補充。除糖、脂肪、蛋白質外,還應補充各種維生素、鐵劑、鈣劑等。
2.外科治療
首先對於小腸解剖結構異常者,通過手術予以糾正。切除盲襻或狹窄部位,以消除小腸淤滯、解除發病的誘因。在畢氏Ⅱ式手術後發生本病者,可將畢氏Ⅱ式手術改為Ⅰ式手術。改回結腸吻合的逆蠕動為順蠕動。腸襻式吻合者,可拆除後掉轉縫合方向。雙端吻合者,將近端迴腸與結腸吻合口拆除,封閉結腸吻合口,在遠端迴腸與結腸吻合的遠端5cm左右的結腸上行回結腸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