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上腹不適症狀,經檢查排除了引起這些症狀的胃腸道、肝膽道及胰腺等器質性疾病的1組臨床綜合徵,症狀可持續或反覆發作,症狀發作時間每年超過1個月。
基本介紹
- 別稱:功能性消化不良
- 英文名稱:functional dyspepsia
- 就診科室:消化科
- 常見發病部位:上腹
- 常見病因:消化不良
- 常見症狀: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
- 傳染性:無
疾病名稱,英文名稱,別名,分類,ICD號,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症狀,體徵,併發症,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其他,治療,治療原則,一般治療,藥物治療,預後,相關藥品,相關檢查,
疾病名稱
機能性消化不良
英文名稱
functional dyspepsia
別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分類
消化科 > 胃十二指腸疾病 > 胃其他疾病
ICD號
K31.8
流行病學
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歐美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占19%~41%,我國發病率為20%~30%。
病因
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與胃動力及感覺障礙、胃酸分泌異常、胃幽門彎曲桿菌感染及胃十二指腸炎、精神、應激及環境因素有關。健康人在消化間期表現為特徵性的移行性複合運動波(MMC),其中MMC Ⅲ期起清道夫的重要作用,餐後進入消化期,近端胃呈適應性舒張,容納食物,遠端胃收縮、蠕動,消化食物,使其變為細小的顆粒。胃竇、幽門與十二指腸的協調運動在排空過程中起重要作用。FD患者的胃竇、幽門與十二指腸動力異常,不僅存在於消化期,而且見於消化間期,後者包括MMC Ⅲ期出現次數減少,MMCⅡ期的動力減弱和十二指腸胃反流等,因此患者空腹就有症狀,餐後也不減輕,甚或加重。
發病機制
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上胃腸道動力障礙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學基礎,精神因素和應激因素也一直被認為與其發病有密切關係,FD患者存在個性異常,焦慮、抑鬱積分顯著高於正常人群和十二指腸潰瘍組。
臨床表現
症狀
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常以某1個或某1組症狀為主,至少持續或累積4周/年以上,在病程中症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病程常經年累月,呈持續性或反覆發作,不少患者由飲食、精神等因素誘發。部分患者伴有失眠、焦慮、抑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無貧血、消瘦等消耗性疾病表現。臨床上將FD分為3型:潰瘍型(上腹痛及反酸為主)、動力障礙型(早飽、食欲不振及腹脹為主)和非特異型。
體徵
機能性消化不良的體徵多無特異性,大多數患者中上腹有觸痛或觸之不適感。
併發症
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症狀(早飽、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如不能緩解,可出現維生素缺乏、低蛋白症等。
實驗室檢查
糞便中脂肪測定
脂肪定量分析是診斷脂肪瀉的簡單而可靠的試驗。正常人24h內糞便排出的脂肪量94%;用14C-三油酸甘油酯吸收試驗,正常人每小時呼吸排出標記物大於給予量的3.5%。
維生素B12吸收的Schilling試驗
異常常提示迴腸末端病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病人也常有維生素B12吸收障礙。Schilling試驗也有助於診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特別是盲襻綜合徵、硬皮病和多發性小腸憩室。如盲襻綜合徵時Schilling試驗的第1、2部分異常。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Schilling試驗可恢復正常。
輔助檢查
影像學檢查
B超及內鏡檢查、其他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檢查、CT、MRI等),其意義在於排除器質性疾病,有利於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食管炎,肝、膽、胰腺疾病和腫瘤等器質性病變鑑別。X線、MRI成像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反映不同時間的胃排空率。
胃排空測定技術
核素掃描被認為是測定胃排空的金標準,25%~50%患者胃半排空時間延長,主要是對固體食物半排空時間延長。
診斷
FD的診斷標準如下:
1.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狀在1年中持續4周以上。
2.內鏡檢查無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糜爛和腫瘤性病變,也無這類疾病病史。
3.B超、X線、CT、MRI和有關實驗室檢查排除了肝、膽、胰腺疾病。
4.無精神病、結締組織病、內分泌和代謝疾病及腎臟病存在。
5.無腹部手術史。
鑑別診斷
診斷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時,必須除外器質性消化不良,後者經有關檢查能顯示相關病因,如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食管炎及惡性疾病等。FD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狀與體徵均很難與FD鑑別。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明顯充血、糜爛或出血,甚至萎縮性改變,則常提示慢性胃炎。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周期性和節律性疼痛也可見於FD患者,X線鋇餐發現龕影和胃鏡檢查觀察到潰瘍病灶可明確消化性潰瘍的診斷。
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多與膽結石並存,也可出現上腹飽脹、噁心、噯氣等消化不良症狀,腹部B超、口服膽囊造影、CT等影像學檢查多能發現膽囊結石和膽囊炎徵象可與FD鑑別。
其他
機能性消化不良還需與其他一些繼發胃運動障礙疾病,如糖尿病胃輕癱、胃腸神經肌肉病變相鑑別,通過這些疾病特徵性的臨床表現與體徵一般可作出鑑別。
治療
治療原則
主要是對症治療,要遵循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的原則。
一般治療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個人生活經歷中會誘發症狀的食物;注意根據患者不同特點進行心理治療,消除患者對所患疾病的恐懼和疑慮;失眠、焦慮者可於睡前口服適當鎮靜催眠藥。
藥物治療
機能性消化不良尚無特效藥,主要是經驗性對症治療。
適用以上腹痛伴有反酸為主要症狀者,可選擇鹼性制酸劑或酸分泌抑制劑,如西咪替丁等H2受體拮抗藥或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藥等。
適用於以上腹脹、早飽、噯氣為主要症狀者。多潘立立酮為周圍性多巴胺受體阻滯藥,常用劑量為10mg,3次/d,飯前15min服;西沙必利為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用量為5~10mg,3次/d,餐前15~30min服用,療程2~8周。但西沙必利可致腹鳴、稀便或腹瀉、腹痛和心肌QT間期延長等副作用,故現已較少套用,心臟病人更應慎用;甲氧氯普氯普胺(胃復安)為中樞性及周圍性多巴胺受體阻滯藥,因長期服用錐體外系副作用大,故現已少用或不用。近年來新的促胃腸動力劑,如莫沙必利、依託比利等也可選用,莫沙必利常用劑量為每次5mg,3次/d,於餐前1/2h服用。對療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藥和促胃腸動力藥可輪換用或合用。
對小部分FD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應加用殺滅H.pylori藥物,一般採用二聯或三聯藥物療法。
上述治療療效欠佳而伴隨明顯焦慮、緊張、抑鬱等症狀者可試用抗抑鬱藥,但起效較慢。常用藥有二環類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25mg,2~3次/d;具有抗5-羥色胺作用的抗抑鬱藥,如氟西汀20mg,1次/d等,宜從小劑量開始,注意藥物副作用。
可用黏膜保護劑,如氫氧化化鋁凝膠、鉍劑、硫糖鋁、麥滋林-S等。
預後
經內科藥物治療,多數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預後良好。
相關藥品
甘油、維生素B12、西咪替丁、奧美拉唑、多潘、多潘立酮、多巴胺、西沙必利、氧、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阿米替林、氟西汀、氫氧化鋁、硫糖鋁
相關檢查
5-羥色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