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蛇亞目

盲蛇亞目

盲蛇亞目是最原始的蛇類,多具有後肢帶,分布於世界各溫暖地區。盲蛇亞目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很多成員身長不到15厘米,但也有少數種類體型較大。盲蛇亞目從頭到尾身體粗細大體一致,頭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營穴居生活,食蚯蚓、白蟻等地下的各種無脊椎動物。盲蛇亞目成員全身均勻覆蓋覆瓦狀圓鱗,沒有腹鱗的分化,眼隱於眼鱗之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基本分類,

形態特徵

盲蛇科(Typhlopidae)約150種小型、營洞穴生活的蛇類。眼退化,隱藏於頭部鱗下。多屬盲蛇屬(Typhlops),分布大部分熱帶地區。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蟻和白蟻,有的種類體長達75公分(30吋),但多不到20公分(8英寸)。 頭鈍;體軀圓柱形,光滑,發亮;尾圓鈍,末端呈短刺狀;牙細小,通常僅見於上齶。盲蛇科動物有時被稱為蠕蛇,但蠕蛇之名用於某些游蛇科種類似為更妥。
細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的線形蛇或稱細長盲蛇;產於非洲和熱帶美洲;外貌似盲蛇,共60多種;具發達的骨盆和內股骨;有些種類的肛門兩側具外爪。委內瑞拉的Leptotyphlopsmacrolepis最大,體長達30公分(12吋),多數蠕蛇則體長10∼17公分(4∼7吋)。蠕蛇以昆蟲(主要是蟻和白蟻)的幼蟲為食。有的種類在白蟻洞內產卵,白蟻洞可保護蛇卵,並為幼蛇提供食物。

生活習性

盲蛇生活在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岩縫間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以白蟻螞蟻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卵生,行孤雌生殖,沒有雄性個體。在全省低海拔地區都有分布,數量尚可。

種群分布

盲蛇亞目Scolecophidia:穴居的小型原始蛇類,分布於世界各溫暖地區。
盲蛇科Typhlopidae:盲蛇亞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數
分布於中美洲。
異盾盲蛇科Anomalepidae:分布於中南美洲的小科,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細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分布於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印度,體型比盲蛇纖細,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中國已知有4種:高雄盲蛇,僅見於台灣省;大盲蛇,見於雲南金沙江邊和海南島,體內曾發現14個充分發育的胚胎;鉤盲蛇,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已知最北紀錄為宜昌和重慶,產卵2~7枚,卵徑12毫米×4毫米;白頭鉤盲蛇分布於香港。本科蛇類體型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達750毫米,一般種類全長在200毫米以下。吻端略扁。眼隱於眼鱗之下,口小,位於頭部腹面。上頜骨橫置,與頭骨連結疏鬆,其上著生少數牙齒;前頜骨、齶骨和翼骨均無齒,少數種類的下頜齒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齒。脊椎骨具椎弓突與椎弓凹。潛伏於磚石、缸□之下,雨後到地表活動。以蚯蚓、多足類、白蟻以及其他昆蟲為食。卵生或卵胎生。
我國渤海東岸,生活著一種體型與蚯蚓差不多的盲蛇,身長17—18厘米,為世界上最小的蛇。
在馬達加斯加成為島嶼之前,盲蛇就已經在這裡生活了。有新的基因數據表明,“印度-馬達加斯加”大陸分裂以後,盲蛇就不斷在印度和馬達加斯加蔓延開來。但令生物學家不解的是,在2800萬年前,這種蛇居然出現在澳大利亞——而這段時間裡並沒有陸地可以連線到大洋洲大陸。 非洲和南美洲的盲蛇則在6300萬年前分成不同種,但是那時候,這兩塊大陸已經分開了4000萬年了。已知約3屬160餘種,廣泛分布於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島、歐洲南部、非洲、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暖溫帶及熱帶地區。 所以,這種進化分歧並不是由於版塊分裂造成的。

基本分類

盲蛇科Typhlopidae有6屬150~226種,是盲蛇亞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數分布於中美洲,此外有一種出現於南歐,兩種見於美國佛羅里達。盲蛇亞目的三個科牙齒的位置各不相同,盲蛇科僅上頜有牙齒。盲蛇科最著名的種類當屬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右圖),鉤盲蛇是所有蛇類中唯一孤雌生殖的成員,只有雌性而無雄性。鉤盲蛇也是體型最小的蛇類之一,身長僅15厘米。鉤盲蛇原產於亞洲,但是由於潛伏於花盆的土壤中而被人類帶到世界其它地方,現在除了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外,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部分地區以及很多大洋的島嶼上都能見到,成為分布最廣泛的蛇類之一,鉤盲蛇也是我國最常見的盲蛇,最北可見於重慶宜昌。盲蛇科有少數種類的體型較大,如非洲的巨盲蛇Rhinotypholops schlegeli身長將近1米,遠遠大於其它盲蛇。
盲蛇亞目盲蛇亞目
盲蛇科Typhlopidae
該科蛇類體型較小 ,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達750毫米,
一般種類全長在200毫米以下 。吻端略扁。眼隱於眼鱗之下。口小,位於頭部腹面。上頜骨橫置,與頭骨連結疏鬆,其上著生少數牙齒;少數種類的下頜齒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齒。有殘餘的腰帶,或僅為一棒狀骨,或完全退化消失。僅有右側的輸卵管。大部分種類營穴居生活,或潛伏於磚石、缸缽之下,雨後到地表活動。以蚯蚓、多足類、白蟻以及其它昆蟲為食。卵生卵胎生
盲蛇科有6屬150~226種蟒蛇亞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科。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數分布於中美洲。此外,有一種出現於南歐,兩種見於美國佛羅里達盲蛇亞目的3個科牙齒的位置各不相同盲蛇科僅上頜有牙齒。盲蛇科最著名的種類當屬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鉤盲蛇是所有蛇類中唯一行孤雌生殖的成員,只有雌性而無雄性。鉤盲蛇也是體型最小的蛇類,身長僅15厘米。鉤盲蛇原產於亞洲,但是由於潛伏於花盆的土壤中而被人類帶到世界其他地方,成為分布廣泛的蛇類之一。
異盾盲蛇科Anomalepidae
異盾盲蛇科有4屬16~20種,分布於美洲從尼加拉瓜阿根廷北部。異盾盲蛇科和盲蛇科一樣上頜有牙齒,但下頜前端尚有一枚牙齒,少數則為多枚牙齒。異盾盲蛇科成員往往比盲蛇科成員更加細小,通常不超過30厘米,是體型最小的蛇類之一。
<--特氏小盲蛇Liotylops ternetzii
細盲蛇科Leptotyphlopidae
細盲蛇科由2屬64~93種,主要分布於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和非洲,少數種類見於美國西南部、阿拉伯和、印度巴基斯坦。與其它盲蛇亞目成員不同,細盲蛇科牙齒長在下頜而非上頜。細盲蛇科體型比盲蛇纖細,多數種類不超過30厘米,也包括一些體型最小的蛇。
<--古氏細盲蛇Leptotyphlops goudo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