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目標空域制空權
構想,基本原理,理論價值,層次性結構,
構想
2008年6月,美空軍決定組建由隱身戰鬥機、隱身轟炸機、無人機和加油機等組成的“全球打擊特遣部隊”。
根據美軍的構想,“全球打擊特遣隊”將由12架B-2、48架F-22以及“全球鷹”無人機、空中加油機等組成,必要時聯合部署到前沿地帶。其基本作戰概念是,在戰爭初期,由“全球打擊特遣部隊”中的F-22型機,利用其先進的隱身、超音速巡航和電子戰能力突破敵方防空網,掃清空中障礙,奪取目標上空的制空權,並掩B-2隱身轟炸機潛入戰區對敵高價值目標進行攻擊,摧毀敵防空系統,並為後續攻擊部隊開闢空中進攻走廊。
美軍稱,4架B-2和12架F-22聯合實施“滲透攻擊”,一天可摧毀426個目標,足以癱瘓一個中等國家的核心作戰力量;如果“全球打擊特遣部隊”全部投入作戰,一次出動就可打擊600多個目標。
美空軍“全球打擊特遣部隊”的首次海外聯合部署是在關島。從2009年開始,美軍為提高駐西太平洋地區遠征特遣部隊不同機型聯合遂行戰術打擊任務的能力,經常按照“全球打擊特遣部隊”打擊模式,組織多機種聯合訓練。其基本套路是:由駐關島的遠征轟炸機中隊、戰鬥機中隊和空中加油機中隊派出若干飛機,它們被編為幾個小組,每組由4架B-52或B-2、4架F-22和1架KC-135組成。其中,B-52或B-2主要擔負對地攻擊任務,F-22負責奪取目標上空的制空權,KC-135提供空中加油勤務保障。
如果在聯合訓練中使用B-2隱身轟炸機,這就回到了前面視窗作戰的那一幕。不過,賦予F-22奪取目標上空的制空權任務,這是耐人尋味的。
美空軍賦予F-22的主要任務共有三項:
●防禦性制空:通過近距或超視距空戰,奪取目標空域的制空權,保護地面目標、重要防區和高價值空中資產;
●進攻性制空巡邏:為攻擊機護航,掃清前方障礙,讓攻擊機群對經過挑選的目標進行不受威脅的攻擊;
●進攻性防空壓制:此時只是一個空中平台,利用攜帶的小口徑炸彈實施對地攻擊,把敵人的空中大門“踹倒”,為後續攻擊部隊開闢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
美軍所要奪取的目標上空的制空權,實際上是指要打擊或防禦的目標上方空域的制空權。我們將它簡稱為目標空域制空權。這個目標空域很小,方圓大約在15至20千米,其一半正好是理想氣象條件下飛行員在空中的目視距離,也是B-2隱身轟炸機被敵方雷達可能發現的距離。
目標空域是一切隱身飛機的“易受攻擊期”。從F-22型隱身戰鬥機的性能推測,其易受攻擊期大約為20分鐘,包括進入、退出視窗的時間。
這方圓15-20千米的視窗作戰問題,預示著空中作戰方式正在發生的重大變革。奪取和保持目標空域制空權,必將成為未來空戰制勝的關鍵。
誰控制了視窗誰就控制了目標空域制空權;
誰控制了目標空域制空權誰就控制了空中戰場;
誰控制了空中戰場誰就控制了戰爭主動權。
人們對制空權的追逐,經歷了從局部制空權到全面制空權再到全球制空權的歷程,現在又回到可控的局部制空權甚至目標空域制空權。這一方面是地緣政治、戰爭理論的發展,對戰爭附帶傷亡、成本的考量;另一方面,軍事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這種可能。
這與制空權的鼻祖杜黑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因為在杜黑的眼裡,局部制空權等於沒有制空權,奪取全面制空權的最好方式是制空於地。
美俄等已開發國家都在加速研發隱身飛機和飛彈,包括隱身戰鬥機、隱身轟炸機、隱身運輸機、隱身無人機和隱身飛彈。比如美軍,除了已經實戰檢驗的B-2型隱身轟炸機和列裝的F-22隱身戰鬥機外,正在研發的隱身打擊平台還包括F-35型戰鬥機、X-47B型無人攻擊機和AGM-158隱身巡航飛彈,並開發新一代隱身轟炸機。
在資訊時代,制空權呈現出層次性結構,傳統理念開始被顛覆。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在許多情況下,奪取制空權並不需要完全剝奪對方的行動自由,己方也不需要獲得全部空域的行動自由。
奪取全面制空權已經退居為贏得大規模戰爭的“底線”。在未來局部戰爭的空戰中,誰奪取了目標空域制空權,誰就獲得勝利。
這是背離經典的經典。
基本原理
視窗作戰的本質是爭奪對視窗的控制權,奪取目標空域制空權是視窗作戰的重要方式。其基本原理是:
①雙方在視窗內發生對抗,是技術而非戰術原因,這是現有隱身技術體制的局限所致。
飛機的RCS變化、光電效應是無法規避的,極限情況下可用肉眼觀察,因此目視範圍大小的視窗正是隱身飛機的易受攻擊區。這個視窗的存在,既是進攻方的軟肋,也防禦方的機會,勢必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顯然,對進攻一方來說這個視窗越小,被對方發現就越晚,易受攻擊時間就短。對於防禦一方,其空中力量必須採取各種技戰術手段縮小這個視窗,避免被對方發現才有可能逗留在視窗里巡邏待戰,其地面部隊必須設法擴大敵人的視窗並及時捕捉這個視窗,才能進行有效的防空作戰。
②視窗作戰是集中在某個視窗內的空中對抗,雙方高度關注視窗內部的事,而對視窗外部的事情似乎並不關心抑或無法關心。
敵我雙方之間全部使用隱身飛機進行對抗,是視窗作戰的典型情況。在視窗內,技術戰術鬥爭異常激烈,無所不用其極;在視窗外,雙方都可以直來直去,自由翱翔。尤其是擁有隱身技術優勢的一方,甚至可以實現單向透明,繞著對方飛機走。一旦再擁有隱身加油機,由隱身戰鬥機、轟炸機和加油機組成的空中“穿透”力量,就沒有必要繞開對方的某個防區飛行,真正實現全球範圍的直線飛行,不僅可以跨越地理障礙,而且距離、時間最短,彰顯空氣動力的本質屬性。
③奪取目標空域制空權實際上就是奪取以制信息權為基礎的局部制空權,其核心是奪取和保持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的戰略戰役戰術視窗的控制權。
這個視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空域,而是對抗雙方技術戰術極限所能達到的不可控域。從理論上講,這個域的大小、性質和存在時間是可以預見到的,甚至是飛機達到這裡之前就事先存在的。在信息化作戰條件下,這個視窗是空域、網路、電磁等的複合空間,空域不空了,要控制這個視窗就必須擁有制信息權。這個視窗也是雙方實力、智慧和勇氣較量的視窗,擁有這個視窗的局部制空權,就等於擁有整個戰場的全面制空權。
④隱身飛機等平台和武器的出現,把制空權的爭奪範圍從戰場、戰區甚至全球縮小為目標空域,集中表現為對視窗的綜合控制能力的較量。
儘管目前的隱身飛機可以突破地空、空空防禦系統,但無法逃過太空、臨近空間等天基預警監視雷達的“天眼”,這是飛機“項背”無法隱身的技術原因所致。因此,真正意義上擁有目標空域制空權,必須尋求天基武器的支撐,確保其“項背”不受攻擊。從這個意義上說,目標空域制空權是制天權、制空權、制信息權和制心理權的綜合體,沒有這些制權為基礎,奪取和保持目標空域制空權是不可能的。
⑤只有被發現的視窗小於對手,你才能“先敵發現、先敵攻擊”;或者說,只要你在對手的視窗里作戰,那你的對手就死定了。
一般而言,存在視窗大小相等、視窗大小不等、視窗大小可變三種情況。其中,以視窗大小不等最為典型。隱身飛機在空中對抗過程中,雙方視窗的位置關係是變化、流動的,存在雙向不透明、單向透明、雙向透明三種狀態,如圖(10)所示。
上圖表明,視窗作戰的時間與空間是交融在一起的,如果沒有獲得穩定的目標視窗,你的OODA循環鏈條沒有走完就會中斷,“先敵發現、先敵攻擊”也就無從談起了。只要你進入對手的“盲區”作戰,那你就獲得了信息單向透明,你就可以穩操勝券。特別是隨著電磁隱身技術、有源隱身技術、天線RCS縮減隱身技術等新概念隱身技術的發展,飛機等目標的變視窗能力將越來越強,OODA循環鏈條被中斷將成為常態,凸顯隱身作戰環境下OODA循環理論的局限性。
理論價值
目標空域制空權預示了未來空中戰爭形態的發展走向,反映了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類生存理念、安全認同和軍事需求的變化,同時折射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的無限可能性。這是戰爭制權領域的一個革命性理論,它的誕生、運用與發展直接源於軍事技術推動和作戰思想創新。
我們有必要考察如下歷史軌跡:
①從重心→頂點→決定點,即對戰場重心的掌控到作戰頂點的掌控再到戰爭勝負決定點的掌控,這是支撐目標空域制空權思想的理論發展路徑。
②從空中網路→“舒特”系統→滲透攻擊系統,即從建立空天網到發展機載戰場網路攻擊系統再到研發全譜隱身作戰平台,這是支撐目標空域制空權思想的技術發展路徑。
這兩條發展鏈條意味著:
第一,從縱向看,制空權具有層次性結構。傳統理論認為,制空權不奪則已,要奪就必須是全面、絕對的。有人甚至提出,一次空中打擊行動不是制空權。目標空域制空權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斷言,豐富和完善了制空權的戰略戰役戰術思想體系。其實,這與戰爭時空的層次性是相呼應的,反映了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戰爭精確性的發展和戰局可控制能力的提升,填補了從全面戰爭到局部戰爭再到“一次作戰行動”制空權的空白。這是奠基性的思想創新,充實了現代制空權理論的“根基”。
第二,從橫向看,制空空間具有相對有限性。傳統理論認為,空中戰場很難限止於局部,並認為制空範圍等於飛機活動半徑加上已方地面防空兵控制範圍。目標空域制空權動搖了這一理論,第一次破天荒地以開天窗的方式作戰,使奪取制空權的範圍僅限於奔襲航路和目標視窗,形同一個“蒼蠅拍”,攻擊者握著它想拍誰就拍誰。
第三,從戰爭進程看,制空時間具有相對有限性。一次空中打擊行動要不要制空權,或者說有沒有制空權爭奪問題,目標空域制空權是不是制空權?回答是肯定的。在工業時代以前的空戰史上,一次性空襲往往表現為偷襲,偷襲成功的本質是突然性,而突然性的基礎是隱蔽作戰企圖及其整個奔襲過程。其結果是,對手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這實際上已經達成讓對方飛行器處於無用的境地,這是否獲得了制空權?當然是。那么在資訊時代,對抗雙方的某一方採用欺騙、干擾、隱身等技術戰術手段,同樣可以達成這樣的效果,這是不是獲得了制空權?當然也是。只不過是奪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控制的時間視窗大大縮小,表現為“關鍵時節的制空權”。
從這裡,我們已經發現了制權的極限:
①任何戰爭制權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是被高位制權所制衡、控制甚至替代,這是人類不斷追求“勝利”的必然結果。
②在一種制權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到最後可能出現與最初形態完全不同的制勝形式,甚至走向其“反面”。
③任何制權,無論是制陸、制海、制空、制信還是制天,等等,都不可能做到唯我獨尊。制權出現不斷融合的趨勢,使不同軍事力量趨於聯合,同時相互依存,一種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制權已不復存在。
④產生制權效應的時空範圍越來越精準,層次、邊界越來越清晰,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一方面,作戰平台的活動範圍變大;另一方面,作戰行動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精準,時空範圍的大小已不再是問題的關鍵。
⑤戰略戰役戰術制權呈現交織狀態,不同層次制權轉換的邊界條件越來越苛刻,也就是說很難界定和區分。看似一次戰術突擊行動,一旦達成目的,對手往往難以反擊,即可起到戰略行動的作用。因為即便是發起一次空中精確打擊行動,也需要以強大的空中優勢為後盾,尤其是在和平時期。從表面上看,對方完全可以做出軍事反應,但其實他不敢或不能做出軍事反應,從而客觀上表現為無法做出軍事反應。這是國際格局、安全認同以及現代網路、媒體等信息中介手段發展綜合作用的結果,功在平時而不在於當下,即在於平時基於情報監視與偵察的目標確認、低附帶損傷武器的技術準備以及有利戰略態勢產生的強大威懾效應。
層次性結構
目標空域制空權的出現,使制空權結構的層次性變得更加豐富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涉及全面制空權與絕對制空權關係的問題。全面是從範圍意義上講的,而絕對是從程度意義上講的,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全面制空權通常就是絕對制空權,但絕對不一定全面。視窗內的制空權必須是絕對、全面的,視窗之外未必要全面,更談不上絕對。
視窗作戰發展的是絕對制空權,揚棄的是全面制空權。獲取了視窗內的絕對制空權,就等同於獲得了戰場的全面制空權,因為一旦達成作戰目的,戰爭也就結束了。視窗作戰儘管投入的力量很少,但代表了一個國家擁有的最先進水平,可能以一當十、以一當百。少量飛機的作戰行動,背後是兩大戰爭機器的較量,包括戰術、技術、力量和人才,等等,較量的結局實際上是體系對抗的結果。受攻擊一方即使選擇放棄反擊,也是因為看到了報復的代價,其中視窗作戰產生的心理震懾因素不可忽視。
制空權可以精確到作戰視窗,奪取目標空域制空權就可以了,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如同精確打擊是對地毯式轟炸的揚棄一樣,目標空域制空權是對全面制空權的揚棄。這是以戰爭理論、作戰方式和武器裝備發展為背景的,是時代的產物。視窗作戰並沒有否定全面制空權或絕對制空權作為大規模戰爭“底線”存在的價值。
從通道作戰到禁飛區作戰再到滲透作戰,視窗變得越來越小,最後集中在目標上方的小小空域。視窗作戰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制空權出現層次性結構,不再是有與沒有、全面與局部、絕對擁有與絕對沒有的簡單選擇,奪取與保持制空權的方式方法出現了革命性變革。如圖(11)所示。
該圖表明,在目標空域制空權→局部制空權→全面制空權的層次性結構中,全面制空權具有戰略基礎地位。但從控制的有效性來看,從目標空域制空權到局部制空權再到全面制空權,制空權的相對性增加而絕對性減弱,反之亦然。另外,隨著資訊時代戰爭形態的演變,戰術、戰役、戰略之間的局限日趨模糊,戰術打擊常常可以直接達成戰略目的,因此,制空權的層次區分是相對的。美軍賦予F-22等隱身戰機以奪取目標空域制空權的使命,看到的恰恰就是掌控特定時間、空間視窗的絕對控制權,對於摧毀高價值目標抑或快速癱瘓敵作戰體系的決定性意義。從嚴格意義上說,局部制空權還可以細分為通道制空權、禁飛區制空權、戰區制空權,而全面制空權則包括戰場制空權、全球制空權、制空天權。也就是說,制空權的層次性結構是一個從目標空域制空權→通道制空權→禁飛區制空權→戰區制空權→戰場制空權→全球制空權→制空天權的完整鏈條,最終指向有效控制空天網的制空天權。
不同範圍和層次制空權之間的關係,如圖(12)所示。
該示意圖以北約空襲利比亞為背景,現說明如下:
●的黎波里、班加西為兩個主要戰略方向,北約從位於地中海的軍事基地、航母上起飛,或美軍從本土以及其他基地起飛發起空中打擊。
●西部戰區①、東部戰區②分別表示戰區制空權,①與②合在一起表示禁飛區制空權。
●③為利比亞戰爭的主戰場,⑥為進攻通道的相關戰區,③與⑥合在一起表示戰場制空權。
●進攻通道⑤表示進攻通道制空權,目標空域④表示目標空域制空權,④與⑤構成一個“蒼蠅拍”,由美軍B-2轟炸機對位於的黎波里的高價值目標實施遠程滲透攻擊。
●全球⑦和空天⑧,分別表示全球制空權和制空天權。
從該圖可以看出,北約部署在全球的作戰力量向兩個主要戰略方向匯集,尤其是向目標空域集中,離目標空域越近,作戰要素越密集,控制力越強,其理想情況下就是擁有絕對制空權。反之,離目標空域越遠,作戰要素分布約鬆散,控制力越弱,表現為擁有相對制空權。
在軍事領域,歷來是技術推動戰術,戰術牽引技術,技術軍種更是如此。2009年2月6日,美國著名智庫列剋星頓研究所發布題為《全球威懾—F-22型機的作用》的研究報告稱,F-22型機是威懾中國的首要武器,必要時美軍將出動F-22型戰鬥機深入中國腹地摧毀中國的戰略飛彈基地。眾所周知,美軍歷來主張“像打仗一樣訓練,像訓練一樣打仗”,列剋星頓的這份報告已經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美空軍關於“奪取目標空域制空權”的真實含義。
這是空戰思想的重大變化。在資訊時代,一支空中力量只能狂轟濫炸,而沒有能力實施視窗作戰,無法掌控不同層次的制空權,就不能說是強大的,因為他們可能沒有狂轟濫炸的機會。看不到這一點,盲目強調全面制空權的作用,忽視“控制”的獨特價值,只能把方向引向全面戰爭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