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鴨主要傳染病及其防制對策》是為了防治鴨病而推出的對策。
隨著養鴨業的蓬勃發展,不同規模的鴨場星羅棋布,飼養水平參差不齊,而且飼養密度不斷加大,為各種病原微生物在鴨體內繁殖、變異及傳播創造了條件,加上一些劣質的蛋黃液含有蛋傳遞性疾病的套用,以及抗生素或抗菌藥物的盲目使用,目前鴨傳染性疾病依然十分複雜,並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一是由於免疫防制鬆懈及水域的污染,有些舊的傳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在部分地區出現地方性流行,如番鴨細小病毒病;二是有些病毒出現變異株,用原來的疫苗免疫,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如鴨病毒性肝炎;三是由於抗生素或抗菌藥物的盲目使用,耐藥菌株比較普遍,如從某鴨群中分離的一株大腸桿菌,能耐受16種常用的抗生素或抗菌藥物;四是新的疫情出現,造成鴨群不同程度地發病和死亡,如番鴨的“花肝病”。這些都給養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嚴重危害養鴨業的健康發展。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鴨主要傳染病及其防制對策,筆者對此進行概括敘述如下。
1.鴨瘟
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鴨、鵝及雁形目家禽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本病多發生於20天齡之後的鴨。主要臨診症狀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腫頭,流淚,流鼻液,軟腳,拉綠色稀糞。主要病理變化為:眼結膜潮紅;頭部皮下膠凍樣浸潤;食道黏膜被縱向排列的黃褐色假膜覆蓋;腺胃乳頭出血,肌胃角質層下出血;肝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灶,在壞死灶中央常有鮮紅色的出血點或周圍有出血環;脾臟有壞死灶;腸黏膜廣泛性出血;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常有黃褐色的壞死物覆蓋;母鴨出現卵黃性腹膜炎。從患鴨的肝、脾中容易分離到鴨瘟病毒。
防制:(1)使用鴨瘟弱毒疫苗免疫預防,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鴨群使用抗鴨瘟血清治療,效果好,但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2.鴨病毒性肝炎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雛鴨的傳染病。有三種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國主要流行的是Ⅰ型。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部分地區的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出現一定程度的變異,用原來的常規疫苗免疫預防效果下降。本病主要發生於3周齡以內的雛鴨。主要臨診症狀為:病程短,發病、死亡急促,死前常出現角弓反張現象。主要病理變化為:肝腫大,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紅褐色的出血點。從患鴨的肝、脾容易分離到鴨病毒性肝炎病毒。
防制:(1)使用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預防,效果好;出現變異株的地區,還應結合使用當地分離株製備的鴨病毒性肝炎滅活疫苗進行免疫。(2)患病早期的鴨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但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3.番鴨細小病毒病
番鴨細小病毒病是由番鴨細小病毒引起雛番鴨的傳染性疾病。由於本病多發生於3周齡以內的雛番鴨,故本病又稱為“三周病”。主要臨診症狀:拉白色或綠色水樣稀糞,喘氣,軟腳,有時出現扭頸等神經症狀。主要病理變化為:小腸(尤其在蛋黃蒂附近)腸腔膨脹硬實,內有“臘腸樣”栓子。從患鴨的肝、脾中容易分離到細小病毒。
防制:(1)用番鴨細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預防,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的鴨群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但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4.鴨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或野禽的一種感染或疾病綜合徵。以往的研究表明,鴨是禽流感的主要儲毒宿主,只感染不發病,但帶毒排毒。然而,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禽流感不但感染鴨,而且能使其發病,甚至引起死亡。主要臨診症狀為:雛鴨急性死亡,眼結膜潮紅,流淚,流鼻液,喙紫黑色,個別腫頭和出現共濟失調的神經症狀;母禽產蛋量急劇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也顯著降低。主要病理變化為:雛鴨眼結膜炎,潮紅;胰腺有出血點或壞死點;心肌可能有條紋狀壞死;肝臟有出血點;脾臟有壞死點;母禽卵黃性腹膜炎。從患鴨的肝、脾中容易分離到流感病毒。
防制:(1)禽流感有眾多血清亞型,且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力甚差,因此,使用當地分離毒株製備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的鴨使用當地分離株製備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效果顯著。(3)金剛烷胺、病毒唑及一些防治流感的中草藥,對鴨禽流感的早期治療有一定效果。
5.番鴨“花肝病”
番鴨“花肝病”是一種以病死番鴨的肝臟出現花斑樣病灶為特徵的番鴨病,是目前鴨的一種新疫病。據筆者的了解及有關資料報導,本病於1998年底在湛江地區最早發生,目前在我國江蘇、浙江及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番鴨中出現地方性流行。本病多發生於日齡較小的雛鴨,其中以3周齡以內的雛番鴨最為易感,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也高達30%以上。主要病理變化特點是:內臟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腸、胰等)有大量的灰白色呈花斑樣的壞死灶。本病的病原目前尚未定論,從患鴨的心、肝、脾等容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鴨疫里默氏桿菌等病原菌以及一種無血凝性的病毒。
防制:(1)堅持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購入種苗。(2)疫區可使用當地分離毒株製備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效果良好。(3)患病早期的番鴨使用當地分離毒株製備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同時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敏感的抗生素或抗菌藥物,以防止細菌的並發或繼發感染,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6.鴨大腸桿菌病
禽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各種家禽的一種細菌性疾病。本病臨診上有多種病型,其中以雛鴨或小鴨的敗血型和產蛋母鴨的卵黃性腹膜炎(蛋子瘟)危害最為嚴重。在患鴨中,雛鴨或小鴨的敗血型大腸桿菌病常與鴨疫里默氏桿菌病繼發或混合感染。主要臨診症狀及病理變化為:精神沉鬱,食慾下降甚至廢食,拉黃白色稀糞,出現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母鴨的卵黃性腹膜炎主要發生在開產前的母鴨或正在產蛋的母鴨,其主要臨診症狀及病理變化為:母鴨腹部膨大,拉白色帶有蛋白碎片的糞便,剖檢腹腔內充滿蛋黃碎片或乾酪樣物。從患鴨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防制:(1)鴨大腸桿菌血清型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差,使用當地分離菌株製備的滅活菌苗免疫預防,效果較好。(2)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7.鴨副傷寒
鴨副傷寒是由能運動的沙門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害3周齡以內的幼鴨;成鴨呈亞臨診感染,帶菌排菌。主要症狀:拉水樣稀糞,個別鴨出現神經症狀,如扭頸或身體翻轉。主要病理變化:肝表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壞死灶;氣囊混濁,有黃色乾酪樣物;盲腸充滿乾酪樣物,形成“盲腸芯”。從患鴨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離到病原菌。
防制:(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2)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的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
8.鴨出敗
禽出敗又名禽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鴨出敗目前主要以散發流行,但有時出現地方性流行。禽出敗多發生於日齡較大的鴨。症狀為:發病、死亡一般較急,拉綠色稀糞。主要病理變化為:全身黏膜、漿膜出血,呈現敗血症過程,肝臟表面有針尖大小、均一的灰白色壞死灶。從心血、肝、脾中可分離到多殺性巴氏桿菌。
防制:(1)禽出敗發病多與機體抵抗力有關。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避免飼餵發霉飼料,是防制本病的一個重要環節。(2)本病的病原有多個血清型,使用當地分離菌株製備的菌苗免疫預防,效果較好。(3)多殺性巴氏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應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
9.鴨疫里默氏桿菌病
鴨疫里默氏桿菌病又名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各品種、性別、齡期的鴨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周齡的雛鴨,發病率常高達90%以上,死亡率達5%~75%不等。本病往往與鴨大腸桿菌病混合或並發感染。主要臨診症狀為:患鴨精神委頓,食慾下降甚至廢食,眼鼻有漿液性分泌物,拉綠色稀糞,並常有共濟失調或抽搐等神經症狀。其主要病理變化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以及腦膜炎等。從患鴨的心血、肝、脾及腦中極易分離到鴨疫里默氏桿菌。
防制:(1)應加強飼養管理,儘量減少或避免應激;(2)對水域進行經常性消毒。(3)鴨疫里默氏桿菌常與鴨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而且這兩種細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因此使用當地分離的鴨疫里默氏桿菌、大腸桿菌菌株製備的滅活菌苗進行免疫預防,效果良好。(4)鴨疫里默氏桿菌和鴨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應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藥物進行治療。
作者:黃淑堅(廣東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系南海528231)
1.鴨瘟
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鴨、鵝及雁形目家禽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本病多發生於20天齡之後的鴨。主要臨診症狀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腫頭,流淚,流鼻液,軟腳,拉綠色稀糞。主要病理變化為:眼結膜潮紅;頭部皮下膠凍樣浸潤;食道黏膜被縱向排列的黃褐色假膜覆蓋;腺胃乳頭出血,肌胃角質層下出血;肝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灶,在壞死灶中央常有鮮紅色的出血點或周圍有出血環;脾臟有壞死灶;腸黏膜廣泛性出血;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常有黃褐色的壞死物覆蓋;母鴨出現卵黃性腹膜炎。從患鴨的肝、脾中容易分離到鴨瘟病毒。
防制:(1)使用鴨瘟弱毒疫苗免疫預防,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鴨群使用抗鴨瘟血清治療,效果好,但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2.鴨病毒性肝炎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雛鴨的傳染病。有三種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國主要流行的是Ⅰ型。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部分地區的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出現一定程度的變異,用原來的常規疫苗免疫預防效果下降。本病主要發生於3周齡以內的雛鴨。主要臨診症狀為:病程短,發病、死亡急促,死前常出現角弓反張現象。主要病理變化為:肝腫大,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紅褐色的出血點。從患鴨的肝、脾容易分離到鴨病毒性肝炎病毒。
防制:(1)使用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預防,效果好;出現變異株的地區,還應結合使用當地分離株製備的鴨病毒性肝炎滅活疫苗進行免疫。(2)患病早期的鴨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但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3.番鴨細小病毒病
番鴨細小病毒病是由番鴨細小病毒引起雛番鴨的傳染性疾病。由於本病多發生於3周齡以內的雛番鴨,故本病又稱為“三周病”。主要臨診症狀:拉白色或綠色水樣稀糞,喘氣,軟腳,有時出現扭頸等神經症狀。主要病理變化為:小腸(尤其在蛋黃蒂附近)腸腔膨脹硬實,內有“臘腸樣”栓子。從患鴨的肝、脾中容易分離到細小病毒。
防制:(1)用番鴨細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預防,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的鴨群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但抗生素或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4.鴨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或野禽的一種感染或疾病綜合徵。以往的研究表明,鴨是禽流感的主要儲毒宿主,只感染不發病,但帶毒排毒。然而,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禽流感不但感染鴨,而且能使其發病,甚至引起死亡。主要臨診症狀為:雛鴨急性死亡,眼結膜潮紅,流淚,流鼻液,喙紫黑色,個別腫頭和出現共濟失調的神經症狀;母禽產蛋量急劇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也顯著降低。主要病理變化為:雛鴨眼結膜炎,潮紅;胰腺有出血點或壞死點;心肌可能有條紋狀壞死;肝臟有出血點;脾臟有壞死點;母禽卵黃性腹膜炎。從患鴨的肝、脾中容易分離到流感病毒。
防制:(1)禽流感有眾多血清亞型,且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力甚差,因此,使用當地分離毒株製備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效果良好。(2)患病早期的鴨使用當地分離株製備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效果顯著。(3)金剛烷胺、病毒唑及一些防治流感的中草藥,對鴨禽流感的早期治療有一定效果。
5.番鴨“花肝病”
番鴨“花肝病”是一種以病死番鴨的肝臟出現花斑樣病灶為特徵的番鴨病,是目前鴨的一種新疫病。據筆者的了解及有關資料報導,本病於1998年底在湛江地區最早發生,目前在我國江蘇、浙江及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番鴨中出現地方性流行。本病多發生於日齡較小的雛鴨,其中以3周齡以內的雛番鴨最為易感,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也高達30%以上。主要病理變化特點是:內臟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腸、胰等)有大量的灰白色呈花斑樣的壞死灶。本病的病原目前尚未定論,從患鴨的心、肝、脾等容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鴨疫里默氏桿菌等病原菌以及一種無血凝性的病毒。
防制:(1)堅持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購入種苗。(2)疫區可使用當地分離毒株製備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效果良好。(3)患病早期的番鴨使用當地分離毒株製備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液進行治療,同時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敏感的抗生素或抗菌藥物,以防止細菌的並發或繼發感染,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6.鴨大腸桿菌病
禽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各種家禽的一種細菌性疾病。本病臨診上有多種病型,其中以雛鴨或小鴨的敗血型和產蛋母鴨的卵黃性腹膜炎(蛋子瘟)危害最為嚴重。在患鴨中,雛鴨或小鴨的敗血型大腸桿菌病常與鴨疫里默氏桿菌病繼發或混合感染。主要臨診症狀及病理變化為:精神沉鬱,食慾下降甚至廢食,拉黃白色稀糞,出現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母鴨的卵黃性腹膜炎主要發生在開產前的母鴨或正在產蛋的母鴨,其主要臨診症狀及病理變化為:母鴨腹部膨大,拉白色帶有蛋白碎片的糞便,剖檢腹腔內充滿蛋黃碎片或乾酪樣物。從患鴨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防制:(1)鴨大腸桿菌血清型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差,使用當地分離菌株製備的滅活菌苗免疫預防,效果較好。(2)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7.鴨副傷寒
鴨副傷寒是由能運動的沙門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害3周齡以內的幼鴨;成鴨呈亞臨診感染,帶菌排菌。主要症狀:拉水樣稀糞,個別鴨出現神經症狀,如扭頸或身體翻轉。主要病理變化:肝表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壞死灶;氣囊混濁,有黃色乾酪樣物;盲腸充滿乾酪樣物,形成“盲腸芯”。從患鴨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離到病原菌。
防制:(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2)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的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
8.鴨出敗
禽出敗又名禽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鴨出敗目前主要以散發流行,但有時出現地方性流行。禽出敗多發生於日齡較大的鴨。症狀為:發病、死亡一般較急,拉綠色稀糞。主要病理變化為:全身黏膜、漿膜出血,呈現敗血症過程,肝臟表面有針尖大小、均一的灰白色壞死灶。從心血、肝、脾中可分離到多殺性巴氏桿菌。
防制:(1)禽出敗發病多與機體抵抗力有關。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避免飼餵發霉飼料,是防制本病的一個重要環節。(2)本病的病原有多個血清型,使用當地分離菌株製備的菌苗免疫預防,效果較好。(3)多殺性巴氏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應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
9.鴨疫里默氏桿菌病
鴨疫里默氏桿菌病又名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各品種、性別、齡期的鴨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周齡的雛鴨,發病率常高達90%以上,死亡率達5%~75%不等。本病往往與鴨大腸桿菌病混合或並發感染。主要臨診症狀為:患鴨精神委頓,食慾下降甚至廢食,眼鼻有漿液性分泌物,拉綠色稀糞,並常有共濟失調或抽搐等神經症狀。其主要病理變化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以及腦膜炎等。從患鴨的心血、肝、脾及腦中極易分離到鴨疫里默氏桿菌。
防制:(1)應加強飼養管理,儘量減少或避免應激;(2)對水域進行經常性消毒。(3)鴨疫里默氏桿菌常與鴨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而且這兩種細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因此使用當地分離的鴨疫里默氏桿菌、大腸桿菌菌株製備的滅活菌苗進行免疫預防,效果良好。(4)鴨疫里默氏桿菌和鴨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應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有效藥物進行治療。
作者:黃淑堅(廣東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系南海5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