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銘三

盧銘三,1922年出生,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1946年入黨,山東幹校畢業,1960年任山東省臨沂縣第三中學校長,文革時期受批鬥,1972年平反後到莒縣農業局工作,2013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銘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2013年
  • 畢業院校:山東幹校
  • 主要成就:山東省臨沂縣第三中學校長
  • 出生地:山東莒縣
個人履歷,貢獻,

個人履歷

1922年出生於山東莒縣,十五歲前受過初等教育,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了生存做過商販。
1940 年,莒縣人盧銘三與龐鏡如、李鶴亭、龐茂生組成辦學董事會,成立莒縣根據地的第一所抗日國小金墩完小。
1958年濟南山東幹校畢業。
1964年夏天任莒縣委調查組長負責農業改革工作。
1968年文革受批鬥,1972年平反後到莒縣農業局工作。
2013年逝世。

貢獻

成立金墩完小
1940 年,在莒縣抗日民主政府支持下,橫山抗日根據地的垛莊、孟堰一帶村莊,盧銘三與龐鏡如、李鶴亭、龐茂生組成辦學董事會,成立莒縣根據地的第一所抗日國小金墩完小。有學生30 人。同年冬天,在該國小的帶動下,薛家垛莊、官路、呂家固西等10 多個村也相繼辦起了抗日國小,1942 年官路國小改建為莒縣抗屬子弟國小。1943 年,金墩完小發展到4 個班,學生106 人。學制為“二二二制”,即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各2 年。一學年分三個學期。初級班開設國語、算術、音樂、體育、周會課程,中級班增設常識,高級班又增設地理和歷史。各抗日國小堅持教學與抗戰相適應,除教學生識字明理和生產勞動外,還經常組織學生同根據地民眾一起堅壁清野,備戰演習,既推動了抗日運動的開展,又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為莒縣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2008 年6 月,金墩抗日國小舊址被莒縣黨史研究室命名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任山東省臨沂縣第三中校長
1960年盧銘三受山東省教育部門委託任山東省臨沂縣第三中校長,從1960年起,學校認真貫徹山東省煙臺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教育廳《提高全日制中學師範教學質量工作綱要》,把工作重點轉向以教學為主、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上來,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盧銘三任校長以後對教學進行調整。為全面貫徹教學計畫,恢復了生產救災時取消的體育、音樂、美術課,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勞動課由每周兩節減為1節,一般不再搞大型集體勞動。課時由45分鐘改為50分鐘。對學生的成績考核,1962年廢除了蘇聯的"五分制記分法",恢復百分制。第二,建立健全了教學管理制度。1960年後,建立了校長教導主任兼課聽課評課制度,每人兼一門課,實行"種實驗田",每周聽課評課不少於5節,教師聽課每周不少於3節。建立了教學檢查制度,定期對教研組的工作、教師的教學進行檢查,領導蹲組,有的校長把辦公桌搬到教研組辦公。對學生建立了的考核制度,各科建立學生平時記分冊,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定期舉辦作業展覽、成績公布,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第三,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規定每周教研活動1次,學科公開課2次。要求教師吃透教材,認真細緻地備課,備課以自備為主,集體討論為輔,不備課不上課堂。課堂上貫徹了"文道結合、精講多練"的原則,提倡因材施教,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實行課外輔導。第四,強化學生基本功訓練。語文課要求學生多讀多練,既注重其書面表達練習,又重視其口頭表達練習,還增設了書法課。數學課開展了熟背口訣、法則、定義、定理的訓練,又加強了解題和測量的技能訓練。理化生課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多作題、多實驗,等等。
學校在堅持"教學為中心"的同時,始終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為前提,堅持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保證青少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建校以來,學校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校會、政治課、憶苦思甜、勞模報告、參觀展覽等形式,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和艱苦奮鬥教育。1963年以來,通過學習雷鋒的光輝事跡,在學校里掀起了爭做好人好事、助人為樂的熱潮。同時,學校還加強了體育衛生工作,認真推行"勞衛制"鍛鍊標準,堅持兩操一課,成立體育運動隊,堅持早晚訓練。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運動會,大大地推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由於學校幾年來認真全面地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教學為學校的中心工作,面向全體學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六十年代初至文革前,學校迎來了建校以來的輝煌時期,1963年教學成績名列全地區第一,受到地區文教局的表揚和社會的讚譽,64-65年的成績亦引人矚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