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詮墓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陶家村西
- 所處時代:隋朝
- 墓主:盧詮及其妻子
歷史沿革,墓葬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旅遊信息,地理信息,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陝西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陶家村西的農耕地內發現了盧詮墓並進行了考古發掘。
墓葬格局
- 墓道、過洞
盧詮墓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單室土洞墓,坐北向南,方向175°。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南北水平總長度29米。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封門、墓室等部分組成。墓道位於墓葬最南端,北連第一過洞。平面呈長方形,土壙斜坡式結構。墓道南北水平長8米、坡底長8.2米,上口南端寬1.3米、北端寬1.2米,坡底通寬1.3—1.4米。過洞有3個,第一過洞南接墓道,其餘過洞由南向北依次與三個天井相間。過洞平面均呈長方形,土壙拱頂土洞式結構。過洞地面為斜坡狀,光滑平整,坡度同墓道。第一過洞南北水平進深2.9米、東西寬1.3米、通高1.4米。第二過洞南北水平進深2.6米、東西寬1.25米、通高1.4米。第三過洞南北水平進深2.6米、東西寬1.26米、通高1.4米。
- 天井、甬道
盧詮墓天井有3個,第一天井南接第一過洞,其餘天井由南向北依次與第二、三過洞及甬道相間。三個天井形制結構相同,平面均呈長方形,土壙豎井式結構。第一天井開口南北長4.1米、東西寬1.4—1.3米,南壁從原始開口至過洞頂深2.3米,北壁深3.05米。第二天井開口南北長3.3米、東西寬1.3米,南壁從原始開口至過洞頂深3.5米,北壁深4米。第三天井開口南北長4.2米、東西寬1.2—1.1米,南壁從原始開口至過洞頂深4.4米,北壁深5米。甬道南接第三天井,北連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土壙拱頂過洞式結構。南北水平進深1.7米、南端入口東西面寬1.2米、北端進口寬1.3、通高1.4米。
- 墓室
盧詮墓墓室位於墓葬最北端,南接甬道。平面略呈梯形,南壁寬於北壁,整體平面為東西向橫室,穹窿頂結構。由於盜擾破壞及長期滲水沖刷,發掘時墓室頂及四壁面多有塌垮,坑窪不平。墓室東部地面平整,與甬道地面平行。墓室內填較硬的黃褐色淤土。南北水平進深2.7米、南壁寬4.1米、北壁寬3.52米、通高1.8米。墓室西部修造有生土棺床,平面呈南北向梯形,南端寬於北端,棺床東立沿及床面修整平直光滑。南北長2.7米、南寬2.04米、北寬1.48米、高0.2米。
- 葬式葬具
盧詮墓為夫妻二人同穴異棺葬,兩棺原並排放置於棺床上,發掘時已朽,只在墓室西部填土中發現少量黑灰和殘棺釘。兩具人骨保存較差。從殘存的骨骼分析,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西側人骨殘長1.4米,東側人骨殘長1.1米。
文物遺存
- 綜述
盧詮墓共出土隨葬品158件(組),質地有陶、銅、鐵、石、貝等。隨葬器物的擺放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放置於甬道北部,包括墓室入口處的鐵鎖、鐵泡釘、墓誌、陶武士俑、陶鎮墓獸、瓷豆、陶碗、陶杯等;第二組集中放置於墓室東壁下,為各類陶騎馬俑、陶立俑;第三組放置於墓室西南壁下的棺床上,器類有陶騎馬俑、陶立俑、陶質生活冥器及銅質、鐵質生活器皿等。
- 鎮墓獸
盧詮墓內出土鎮墓獸2件。原放置於甬道北部東西兩側。泥質灰陶,俑頭、身、鬣髭、兩前腿、底板等分體合范模製,後粘接成一體,體中空。兩件形體、姿態相同,唯一件人面,一件獸面。標本M21:11,作蹲踞狀。人面,頭頂有一圓餅形髻。背中上聳兩綹火焰狀鬣髭,寬扁長尾上翹貼背,尾梢作三瓣花朵狀。兩前腿直撐,兩後腿曲膝蹲坐,臀部坐於圭形底板上。通體原塗白彩,身上用黑彩散點描畫出圓圈形斑紋。通高29厘米。標本M21:13,形態與M21:11相同。獸面,頭頂淺浮雕成捲雲狀毛髮,兩曲角上聳貼頭,露齒吐舌作獅吼狀,通高29厘米。
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盧詮(?-593年7月28日),字子祭,范陽(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北魏到北周三朝名臣盧辯之子。參與了北周武帝伐齊戰爭,詔授儀同大將軍、癭陶縣開國伯等職爵,入隋後授衛王長史,開皇十三年(593年)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去世,葬於鹹陽縣武安鄉洪川里(今陝西省西鹹新區)。
研究價值
旅遊信息
地理信息
盧詮墓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陶家村西。
陶家村
交通信息
乘坐公交1100路至藝術中心捷運站下車,步行170米到達陶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