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樞

盧秉樞

盧秉樞(1902—1942),江蘇東台人,1922年先後在戈公振主辦的《時報》館擔任特約記者。1934年被國民政府外交部受聘派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領事館任主事,兼任菲律賓中醫學會顧問。1941年12月8日,日本出動飛機、軍艦向菲律賓進攻。為作應變準備,盧秉樞一面與其他外交官一道安排華僑疏散,一面在愛國僑胞中廣泛募捐1200萬菲幣支援國內抗戰。為在菲律賓的猶太人簽發赴中國的簽證,使他們免遭法西斯屠殺。12月底,許多友人與其家人紛紛勸盧秉樞暫避鋒芒,被他婉言謝絕。1942年1月2日,日寇要求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組織華僑團體與日建立親善合作關係,宣布承認汪偽政府,被盧秉樞等外交官嚴詞痛絕。1942年4月17日,日寇將盧秉樞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40歲。1989年1月3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追認盧秉樞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秉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東台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 職業:國民政府駐馬尼拉總領事館主事
  • 畢業院校:南通醫學院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生平,簡介,犧牲經過,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02年5月9日,盧秉樞在這個院落出生,他的父親希望他“匡扶亂世,解民倒懸”。
但靠家裡十幾畝田地的租金,難以支撐盧秉樞的求學之路。盧秉樞不得不數次中斷自己的學業,然後又重新開始,12歲時,盧秉樞開始學醫。1917年,他來到南通中醫專門學校(南通醫學院前身)報考,以一篇《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命題的論文被破格錄取,他第一次走了出去。在校期間,盧秉樞已經嶄露頭角,據記載,他為人正直,崇尚民族氣節,而且博聞強志,文思敏捷,常撰寫時評短論抨擊時弊,老師們稱譽其文“微言大義”。
1920年,18歲的盧秉樞從南通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後留校,同時自己掛牌出診,醫病救人。
1922年,他來到上海,找到表兄戈公振。當時,戈公振已經是上海灘小有名氣的新聞記者,創辦了《圖畫時報》,他幫助盧秉樞找到了一份校對的工作,這位20歲的年輕人靠著行醫和做校對工作,在上海灘紮下了根。
再後來,盧秉樞成了一名特約記者,換個視角,打量這個世界。
然而,國民政府的腐敗,外交的軟弱,百姓生活的極度貧困,打碎了盧秉樞從文救國的理想。“與其撰文作些無關痛癢的呻吟,不如打入國家機器內部尋求濟世的舟楫,用自己點滴的工作拯救人、撫慰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召人、帶動人。”帶著這樣的決心,他棄文從政,於1930年初接受國民政府的聘請,相繼擔任了正太路局秘書、江蘇省政府保衛委員會總務科長。
1934年初,盧秉樞被國民政府破格擢升為駐菲律賓馬尼拉中國領事館主事,隨後,盧秉樞踏上了前往馬尼拉的輪船,他也沒想到,自己這一去,就是永別。
“他走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這么遠的地方去,家裡人一方面是擔心,一方面是生氣。”盧崇明老人說,當時,家裡給盧秉樞介紹了一門親事,但他並不答應,這樁婚事最終無疾而終。“出國後,他就不肯回來了,那邊太遠也回不來,只能靠寫信聯繫,直到後來的信中,他提到自己認識了一位當地華僑富商的女兒邱天佑,再後來,在1938年的一封來信中,他說,自己結婚了,新娘就是邱天佑。”
1938年,神州處處烽火,南洋也風聲鶴唳,國民政府駐馬尼拉領事館的總領事換成了1937年剛剛到任的楊光泩,館裡的人們瘋狂地打聽著國內的訊息,每一封信都讓他們提心弔膽。戰火尚未燒到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但外交官們已經開始努力為民族做點事——他們組織了華僑與領事館人員為國內捐款,在三個月內向國內捐獻1200萬菲幣,這筆錢除了支援當時的正面戰場,也有很大一部分被輾轉送達延安。
而在楊光泩的支持下,曾經做過記者的盧秉樞在馬尼拉創辦了《華僑抗日時報》,及時通報國內抗戰形勢,痛陳日寇罪行,積極動員菲律賓華僑行動起來抗擊日寇。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後,開始攻打菲律賓。
盧秉樞作為領事館的主事,在楊光泩總領事的帶領下,開始安排文教人員撤離,指揮燒毀各種愛國捐款名冊、賬單等重要檔案。當時,國民政府在美國印製的大宗紙幣,在運回國內的途中滯留在馬尼拉海關。幾位外交官發現,如果硬是把紙幣運回國內,就會影響僑民疏散,而如果讓紙幣長期滯留在海關,就會落入日寇之手。“這筆錢必須燒掉。”在楊光泩的帶領下,盧秉樞等其他幾位一起,舉起了火把。
其實,盧秉樞是有機會在被捕前離開的。
戰爭爆發後,菲律賓氣氛緊張,盧秉樞把妻子邱天佑與年幼的孩子盧美純、盧正陽送回了娘家,在送給妻子的日記扉頁上,盧秉樞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詩句。1942年1月15日,已經藏身山中的邱天佑兩次央求弟弟邱宗海駕車到盧秉樞住所接他離開,但都被盧秉樞拒絕。1942年,跟七位同事一起,盧秉樞失去了自由,被日軍拘押。
根據盧正陽的講述,“自從父親遭拘禁,母親始終不畏危險,甚至當父親移禁集中營後,她仍不間斷地給父親送衣物。父親臨刑前數日,日方通知暫停探訪,因父親和數人即將他移,母親仍要求守衛讓她與父親會面。守衛不允,直指營中一角落,只見父親遍體鱗傷、光著身子跪在烈日下,此時母親悲不欲生,未想到結婚不及四年,竟遭大難,何日得以重逢?”
1942年5月,日軍突然來到邱天佑帶著孩子們生活的寓所,送來兩件血衣。
1947年,盧家收到了一封南京寄過來的信。
1947年9月3日,盧秉樞烈士遺骨安葬在南京菊花台,盧家的大部分人都趕到了南京,送別了親人。

簡介

其父盧少薌,晚清秀才,主編過《東台縣誌》。盧秉樞自幼聰明好學,努力上進,畢業於張謇創辦的南通中醫專科學校,在上海遠東醫院當過醫生。他與戈公振交往甚密,在戈的《時報》館做過特約記者,並主辦過《老百姓》、《漫畫》等進步刊物。1934年秋任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館主事。他熱愛華僑,樂於為僑胞辦事,深受僑胞愛戴。

犧牲經過

"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盧秉樞等8位總領館官員,向愛國華僑募捐,支持國內抗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即對馬尼拉實施空襲,市民紛紛向安帝波羅大山區逃亡。盧秉樞夫人邱天佑系華僑富商之女,其弟邱宗海兩次親駕汽車到盧秉樞住所,接姐姐、姐夫到山區避難。盧秉樞以身任中國駐外使節,負有保護僑胞的神聖使命,豈可苟且偷生而婉謝,並手書文天祥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示堅守崗位的決心。此前,美軍駐菲律賓統帥麥克阿瑟撤離時,也勸盧秉樞等8位使節一道走,還在專機上預留座位,也被盧秉樞等人謝絕。
1941年12月15日,日軍開始在菲律賓登入。日軍占領馬尼拉後的第三天--1942年元月4日,以中國駐馬尼拉使館曾募捐給重慶國民黨政府1200萬元菲幣為由,要挾盧秉樞他們兩天內也捐款2400萬元菲幣作為日至軍費。為維護祖國尊嚴,維護國格和人格,盧秉樞他們嚴詞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於是日方悍然踐踏國際公法,將使館人員監禁。在獄中,日軍施以種種酷刑,始終不能使他們屈服,日軍憲兵司令太田恨之入骨,決意殺害他們。1942年4月17日下午l時左右,日軍將遍體鱗傷的盧秉樞等8位中國外交官秘密押至華僑義山(公墓)東南方窪地內,排在事先挖好的土坑邊。盧秉樞他們高聲怒斥日軍冒天下之大不韙,破壞國際公法,必將加速自己的滅亡。日軍頭目下令開槍,劊子手心虛手顫,槍彈亂髮,8位外交官先後倒入坑中。敵人恐其不死,又用刺刀在他們身上亂刺亂戳。8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就這樣壯烈殉國。

人物紀念

日酋太田和山下奉文(駐菲總司令)公審後被判絞刑,馬尼拉市民及廣大華僑,無不拍手稱快。國民政府於1947年7月7日,特派專機迎回8位烈士忠骸,連同在山打根被日軍殺害的領事卓還來的忠骸,一併安葬於南京中華門外與雨花台相鄰的菊花台,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出巨款重修了九烈士墓,並向烈士親人頒發了國家民政部的 "革命烈士證明書"。
盧秉樞烈士故居,現存正屋三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和套房,保存較好。地址:東台市梁垛鎮公館巷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