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石頭

盧石頭(1868—1898)烈士,於清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十一月二日,生於鳳山縣仁壽上里後協莊(今岡山鎮後協里)一農家。由於家境清苦,祇好日日趕著牛車工作,其後把牛車賣掉,另行組「歌仔戲團」,至各地流浪演出,以圖餬口。由於歌仔戲中所述大多「忠孝節義」之故事,致使盧石頭於耳濡目染之餘,終養成忠於民族之觀念。故每於野台戲演出之時,即暗示演出人員藉機指桑罵槐,奚落日本人,並以暗示台胞勿忘抗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石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68
  • 逝世日期:1898
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二月,中日馬關條約成立,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與日本,全台軍民大為憤慨,誓死不願為異國奴,乃由士紳邱逢甲等發動成立民主國,建年永清,制旗藍色黃虎,以台灣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宣布台灣獨立,與日對抗。然日本軍閥恃其船堅炮利之勢,於五月登入基隆,九月,終亡台灣。時盧年二十有七,於目睹日軍進占台灣之際,內心自誓:「我皇漢民族,今淪為異族統治,實為莫大之恥」,故每於野台戲演出之時,即暗示演出人員藉機指桑罵槐,奚落日本人,並以暗示台胞勿忘抗日。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盧石頭騎一白馬親率歌仔戲團至各地演出,某日路過鳳山草店尾(今三民路)時,恰遇一日本紅帽兵(日本憲兵),日人視其騎著白馬一副威風凜凜之狀時,心中頗不是味道,乃令其下馬,罵曰:「馬鹿野狼,台人焉可騎白馬!」奪其馬並飽以老拳。此時盧石頭面對殘暴之日本憲兵祇好忍氣吞聲,無可奈何!既身受奇恥,深悟亡國之苦,更思台胞被日人如是之欺壓者,實多得不勝枚舉,抗日工作於焉展開。遂於鳳山地區名集人馬,暗中連繫,並回故鄉岡山後協籌組「抗日義勇隊」,積極準備抗日活動,因平時四出演戲,交遊廣闊,附和者乃從最初之三十餘人,而增為三百餘人,聲勢日益壯大,並與各地之抗日組織取得連絡,正式從事抗日活動。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八月,楠梓抗日誌士李少開之隊伍,被日兵圍攻,身負重傷,派人至岡山向盧石頭求援,盧石頭立即應允,親率人馬,南下馳援。然盧之隊伍甫入梓官鄉境時,即被典寶溪橋頭堡之日軍哨兵 察覺,急告赤嵌村之日軍海防部隊。當盧之隊伍,正渡典寶溪河時,而赤嵌村之日軍亦已趕到,進入橋頭陣地,以輕重機槍平射炮,對準盧石頭渡河隊伍,猛烈狂射。而盧石頭所率之「抗日義勇隊」全憑「勇敢」與「犧牲」之念,其所持之武器,不外乎土製鳥槍、炸彈、彎刀、長矛,焉能抵敵日軍之猛烈炮火;兼以圍攻李少開之日軍,亦聞警前來,占領典寶溪南岸,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戰況至為劇烈,而盧石頭三百多位勇士,於兩面受敵之餘,又當太陽正將西下,烈日極為刺眼,然彼等雖逆著陽光,仍奮不顧身,盲目還擊,愈戰愈勇,奈終因眾寡懸殊,於典寶溪橋中,全為日軍炮火擊倒,下沈溪中,壯烈成仁,使當時之典寶溪流為之變色,草木為之含悲,天地為之陰沈,對他們之抗日精神同表哀悼!言然亦因日軍全力集中赤嵌與楠梓兩地兵力以圍攻盧之隊伍,致使李少開之隊伍得以脫險,故此南台灣「典寶抗日事件」終得與南投李鐵虎之抗日事跡,同垂青史,日軍之傷亡,亦甚慘重。
盧石頭成人就義後,附近居民於敬佩感念之餘,為使其之威靈能有棲身之所,乃於民國六年於典寶溪畔(典寶橋附近)搭建草寮供奉。復於民國二十一年由村民余朝陽發起興建「忠義祠」一座。1963年經梓官鄉公所命名為「保護堂」,並贈匾紀念。1972年,大舍甲居民楊圍,發起重建整修,使成為目前之小祠堂,並尊稱盧石頭烈士為「盧聖伯公」,至今遠近慕名而來,追悼祭拜之人,絡繹不絕,於是一些熱心之士乃更發起籌建規模更大之紀念堂(聖安宮),現該堂(聖安宮)新建工程已全部完工,莊嚴肅穆,以表達民眾對盧石頭烈士等之崇敬之意,其餘查得年籍之烈士,亦均從祀入宮,馨香千古。
盧石頭烈士,英年三十歲,求仁得仁,「志堅金石」,終不辱其父名「石頭」之寓意,父子九泉相會,亦應含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