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盧文氏樹蛙是香港獨有的物種,數量稀少,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中的保護物種之一。
特徵
形態特徵
在
香港的22種
蛙類及
蟾蜍中以盧文氏樹蛙的體積最細小。
雌性體型比
雄性略大。身體腹部白色,背部呈
棕色而背部有交叉斑紋,可作為保護色,布滿小痣粒。兩眼中間有一道黑帶紋。尖吻,有明顯鼓膜。幼長的後肢有多條黑色帶紋,足趾有小
吸盤。
生活習性
夜行性,日間藏匿在樹叢中或枯葉底層。捕食
白蟻或其他小昆蟲。
生長繁殖
每年3月初到9月為
繁殖期,雄蛙以獨特響亮類似
蟋蟀嗚聲的求偶聲吸引雌蛙。雌蛙在無魚棲生的湲流或靜止的水中植物或石塊上產卵,數量約120粒。
蝌蚪呈棕色,尾部透明,上有棕色圓點,約4-6
星期完成
變態。
發現
首次發現
其他地域發現
1984年,盧文氏樹蛙再度在南丫島出現。後來有人在大嶼山、赤鱲角及蒲台島等地發現它們蹤影。模式標本於1952年8月在香港
南丫島採集,而現存所有模式及等模式標本藏於
英國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
保護級別
保護重視
盧文氏樹蛙是極易滅絕的香港本土物種。成年盧文氏樹蛙體型僅有0.8英尺長,為香港的特有物種。受香港機場建設破壞其棲息地的影響,科學家一度認為盧文氏樹蛙已經滅絕。好訊息是,在野生動物學家的保護下,上世紀九十年代,野生動物學家向大自然放歸2000餘只盧文氏樹蛙,此後盧文氏樹蛙又再在香港的野外繁殖起來。但盧文氏樹蛙野外生存環境條件極其惡劣,在棲息地被人為的進一步蠶食的同時,一些外來品種的淡水魚,如食蚊魚,會吃掉盧文氏樹蛙的蝌蚪。
列入瀕危動物保護
生物分類學
分類學爭議
科學界對盧文氏樹蛙的屬性曾有爭議,Bossuyt和Dubois認為這個種類屬於跳樹蛙屬(Chirixalus),而不是 小樹蛙屬(Philautus),而現時盧文氏樹蛙被列入
2008年所建立的Liuixalus屬中,成為該屬的模式種以及唯一
物種。
物種分類
界: | |
門: | |
綱: | |
目: | |
亞目: | |
科: | |
屬: | Liuixalus Li,Che,Bain,Zhao & Zhang, 2008 |
種: | 盧文氏樹蛙 L. romeri |
瀕臨滅絕原因
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受到一些外來品種的淡水魚的威脅(如食蚊魚,會吃掉盧文氏樹蛙的蝌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