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林的魔術師

盧布林的魔術師

《盧布林的魔術師》是美國作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作品。《盧布林的魔術師》中的主人公雅夏·梅休爾出生在盧布林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猶太家庭,7歲喪母,從小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教育,依靠自己的勤學苦練,成了一個“帶著一個手風琴、牽著一隻猴子的街頭藝人”,經過多年艱苦而辛酸的賣藝生涯,成為很有名氣的盧布林魔術師。他在盧布林有了一個安寧的家和一個忠貞的妻子埃絲特。雅夏生性好色,同許多女人有私情,不惜拿冒著生命危險掙來的錢換取片刻的歡娛。他供養情人瑪格達一家,在澤弗特爾身上揮霍大量的錢財,又迷戀上教授的未亡人埃米莉亞。埃米莉亞願意同他結合,條件是他必須先同埃絲特離婚,帶著自己和女兒一起到義大利去生活。在情慾和野心的驅使下,雅夏鋌而走險,闖進人家去撬保險箱,結果偷竊未遂,反而跌傷一隻腳,出國夢化為泡影。接下來是瑪格達的自盡和澤弗特爾的沉淪。雅夏於走投無路之際,回到故鄉盧布林,把自己禁錮在小屋裡,面對上帝,懺悔自己的罪孽,在神明的啟示下獲得靈魂的安寧。

基本介紹

  • 書名:盧布林的魔術師
  • 作者:(美)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 原版名稱:THE MAGICIAN OF LUBLIN
  • 類別:小說
  • 出版時間:1979年10月
  • 字數:252千字
內容簡介,背景內容,主要人物,作品鑑賞,主題思想,形象分析,敘事藝術,社會評論,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末葉,波蘭東部那個閉塞的還保持猶太傳統的小城盧布林迎來了一個風塵僕僕的歸客。雅夏·梅休爾是一個以變魔術為職業的猶太人,自小生活在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家庭,由於母親早亡,家境困苦,小小的年紀,他就成了“帶著一架手風琴,牽著一隻猴子的,街頭藝人,又經過多年的走南闖北,終於當上了著名的魔術師。這年五旬節前夕,他像往常一樣回到家鄉盧布林與妻子埃絲苔團聚。這一對年近40的猶太夫婦結婚20年仍沒有生養。賢惠的埃絲苔把全部的情愛都傾注在丈夫身上。這短暫相聚的每一天,她都像在過節。不過,懷疑的陰影也不時襲上心頭:丈夫在外是否另有新歡?是否還忠實家裡含辛茹苦的老妻?雅夏卻一再向她保證:“我只信一個上帝,只有一個愛妻”。其實雅夏只能算得半個猶太人。他既不蓄鬚,更不按時去猶太教堂祈禱。他聰穎過人且受過教育,認為所有代上帝文言者不過是騙子而已。在生活上,他更是到處沾花惹草,同許多女人明來暗往。
五旬節剛過,雅夏即吻別了妻子,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途。他先去皮亞斯克城郊找到自己的助手瑪格達。八年前雅夏收留了這個20歲的窮女孩,並出錢幫助她供養母親和弟弟。瑪格達既是他演出時得力的左右手,也是他夜間溫柔的枕畔人。在皮亞斯克城市,雅夏還有一個意中人澤茀特爾。這個女人的丈夫是個有名的強盜。為了避免惹上麻煩,雅夏幾次狠下心來想和她斷絕往來,然而好像蜂蝶不能不戀花一樣,他也沒有勇氣甩掉這個情人。通過澤茀特爾,雅夏和這裡的一幫盜賊過從甚密。他們十分欣賞雅夏的各種技巧,特別是他那手開門撬鎖的絕招。他們說,雅夏如果加入他們一夥,那末整個世界就是他們的了。然而,雅夏則宣稱他將嚴守“禁止偷盜”這條戒律,絕不越雷池半步。到華沙之後,雅夏顧不上休息,興沖沖地去會見他朝思暮想的清人艾米麗亞。艾米麗亞出身名門,嫁給一個大學教授為妻。丈夫去世後,她帶著14歲的女兒獨自生活,經濟拮据,無依無靠。但她那高雅的談吐和迷人的風韻卻使得雅夏神魂顛倒。艾米麗亞認為雅夏這個富於才氣的猶太藝術家在波蘭是沒有前途的,若在藝術高於種族和門第的西歐,他一定能飛黃騰達。她真心愛戀著雅夏,指望有朝一日,他們能正式結婚,然後她將帶著女兒和雅夏同去義大利定居。雅夏也告訴艾米麗亞,他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實現他們的私奔計畫。然而,誓言雖已出口,心中仍不免猶疑。良心的責難使他既不能狠心遺棄忠誠溫順的妻子,更不敢叛離祖宗的信仰,去皈依情婦所信奉的天主教。再說劇院老闆根本不肯增加他的演出薪金,手中沒有錢,一切計畫都是空談。他曾在筆記本上記下一些銀行和富豪家的地址,但那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他不想淪為盜賊。
一天深夜徘徊街頭的時候,雅夏鬼使神差地來到一家富翁的門前。他忽然決定一試身手,當即潛入屋內,找到了他曾聽人說過的那隻蓄有萬貫家財的保險箱。在緊張和慌亂中,他竟丟失了準備用來開保險箱的萬能鑰匙,行竊宣告失敗,他在倉促出逃時,又摔壞了一條腿。雅夏僥倖逃過了追捕,躲進了一間誦經室。在懺悔的時刻,他開始相信這次挫折是上蒼的報應。他認為,事實上,肉體和痛苦是同義詞。如果選擇了邪惡而得不到懲罰,選擇了正義而得不到酬報,那就不可能還有什麼自由選擇。在所有這一切苦難的後面是上帝的仁慈。隨著演出時間的迫近,嚴重的腿傷使他無法登台。雅夏懷著百結愁腸找到艾米麗亞,向她坦白了自己失身為賊的實情。艾米麗亞在極度震驚和失望之中決定與他一刀兩斷。雅夏沮喪地回到寓所,又發現助手瑪格達已經懸樑自盡。他明白,真心愛他的瑪格達是因對為他多次規勸無效才憂憤地走上絕路,雅夏去尋找另一個情婦澤茀特爾,卻親眼看見她已經委身他人。從此,雅夏萬念皆灰,逃避無門,在深沉的憂鬱與迷惘中,他覺得自己正經歷一種改變。他再也不是先前的雅夏了。
三年之後,人們爭相傳說著盧布林出現了一位虔誠的贖罪者。他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魔術師雅夏。自從經歷了華沙那場命運的浩劫之後,他只得返回了故鄉,而且不顧猶太教長的一再反對和妻子悲慟的哭勸,在自家院落里修築了一間四周無門的小悔罪室,把自己關入這座活人墳。不論酷暑嚴冬,不管陰冷潮濕,他強迫自己拋卻萬般俗念,日夜誦經,懺悔,甚至連一日三餐也不走出室外半步。守活寡的妻子深夜不能成寐,跑到視窗哀求他放棄這自造的監獄。雅夏答道:“野獸就該關進牢籠。”妻子說:“你這是在自殺呀!”“那總強於去殺害別人”。每天他都能追憶出自己所犯的一樁新罪,感到把自己囚禁一百年也無法抵償先前的罪愆。贖罪者雅夏的聲名震動了遠近四方,人們甚至傳說他是去災除病的聖者。每天都有成群結隊的信徒前來謁見,有人居然要賄賂雅夏的妻子以求搶先向他傾訴疾苦。雅夏向大家表白,他不是教長而是罪人,這卻更加激起人們的崇拜。在人群的包圍中,縱有四堵磚牆相隔,他仍無法專誠地事奉上帝。一天,雅夏驚喜交集地收到他以為已不在人世的艾米麗亞的來信。信中訴說她多次夢見雅夏成了美國舞台上的大明星,不料偶然在報上讀到他苦修的事跡。她感動得哭了許久,覺得雅夏的過錯應由她負責,雅夏並未犯罪。儘管已經改嫁,她還是永遠懷念著雅夏,他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背景內容

《盧布林的魔術師》的背景資料取自於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波蘭猶太世界。猶太社團的分化以及分化背景下猶太主人公的“回歸”,形成了辛格小說較為顯見的主題模式。長期生活在異族文化的夾縫中的猶太人面臨巨大困惑,他們在拚命掙扎,以便使自己區別於異國文化與傳統的同時,又試圖在從舊世界帶來並保存了一半的文化與從新世界汲取的文化之間建立一種緊張、內在的平衡。於是,他們終日生活在一種搖擺不定、充滿矛盾的狀態之中。辛格成功地描寫了猶太移民的這種躁動心態。
《盧布林的魔術師》中走鋼絲的雜技演員亞夏·梅休爾,便生活在這種努力保持平衡但仍然搖擺不定的狀態之中。他不想受到來自任何方面的約束。“在他看來,既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上帝向人類顯示過自己的意志,他就沒有理由非要接受所謂上帝法律的約束。”然而,讓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心中殘存的猶太意識和猶太教的神秘力量依然約束著他。

主要人物

雅夏·梅休爾
雅夏出生在盧布林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猶太家庭,7歲喪母,從小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教育,依靠自己的勤學苦練,成了一個“帶著一個手風琴、牽著一隻猴子的街頭藝人”,經過多年艱苦而辛酸的賣藝生涯,成為有名氣的盧布林魔術師。
雅夏受到世俗世界中物慾、情慾等使人異化因素的影響和困擾。他脫下傳統猶太服飾,遠離猶太人群,背棄猶太教義與除妻子外的三個女人發生性關係。為了能和埃米莉亞在一起,他接受了埃米莉亞的全部要求:改信天主教,弄一大筆錢。為了得到這筆錢,他最終鋌而走險,深夜去撬保險柜。偷盜是猶太古老律法中的大忌,雅夏的這一行動標誌著他徹底背棄猶太傳統,與猶太身份徹底決裂。雅夏的外型特徵和行為表明他有意無意地抹去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特徵。雅夏的身份回歸是在善與惡、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徘徊、衝突中完成的。情慾迫使他接受埃米莉亞的要求,放棄猶太教,嚮往金錢。在猶豫、徘徊之後,惡壓倒了善,理智被激情擊敗,最終行竊,走上犯罪道路。行竊失手後,為躲避巡邏人的追趕躲入街上會堂。會堂濃重的猶太氣氛感染著他,他明顯地感覺到那些人對他表示的愛。當他接受了執事遞過的祈禱盒和祈禱巾,當一位老人把祈禱盒戴在他的胳膊上,把祈禱巾披在他肩上,突然間,雅夏對會堂里其他祈禱者產生了一股兄弟般的愛,萌生了一種背棄傳統的恥辱感,同時記起了他曾經向臨終的父親許下永遠做一個猶太人的承諾。“早已忘掉的童年的虔誠現在回來了,這是一種不要求印證的信仰、一種對上帝的敬畏、一種對誤入歧途的悔恨”。處在猶太集體裡,他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他為能做回猶太人而感到自豪。“我一定要做一個猶太人!他對自己說。跟其他猶太人一樣的猶太人。”離開會堂,他一瘸一拐地回到了住處,目睹的是瑪格達的自殺,接著看到澤弗特爾的墮落。一天之內,他親眼看到了死亡和縱慾的真面目,而且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為自己受到世俗的誘惑而感到羞恥。他回到盧布林,蓄起鬍子,穿上傳統的猶太服裝,變成了悔罪者,完成了他對猶太身份的回歸。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一、欲望主題
欲望作為小說表現的主題之一是貫穿小說始終的。自始至終,雅夏的行為和活動都受著折磨人的性慾的擺布,在這種強大的力量面前,他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辛格重點突出的是主人公內心那種受到強烈性慾煎熬的複雜心情。辛格筆下的雅夏儘管基本上是一個受情慾驅使的人物,但是辛格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並不願意把他塑造成一個無恥下流的人物,相反,從辛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對雅夏抱有幾分同情。另外,儘管辛格筆下的雅夏無法擺脫情慾的控制,但他同時還受到道德良心的譴責,他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動物性的人”。小說中,當雅夏在不同的女人中尋求性刺激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又時時感到內疚、焦慮、恐慌和害怕,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行為不僅是對深愛他的妻子的不忠和背叛,同時也是嚴重違反猶太倫理規範的,會受到上帝的譴責和懲罰。雅夏也因此常常在心底懺悔,很多次都表示要改過自新,但是在情慾與理性和道德的較量中,他每次都無奈地選擇了前者。辛格通過藝術的手法向讀者表現了人內心強烈的慾念,同時也刻畫了慾念與道德之間的衝突,讓人讀來饒有興味而且深受啟發。辛格的大多數作品都涉及到欲望書寫,當被問及原因時候,他說:“在性和愛情中比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更能揭示人的個性。”結合《盧布林的魔術師》,可以看出辛格承認性對人的控制力量,認為人類在這種本能欲望面前試圖擺脫,但是又經常無能為力。
二、信仰上帝主題
除了貫穿作品始終的欲望主題外,上帝存在與否也是小說的另一主題。作為一個猶太人,辛格的作品幾乎都涉及到猶太教和猶太人,而猶太人的上帝信仰問題則是其關注的核心。在《盧布林的魔術師》中,辛格重點探討了上帝存在與否這一猶太人生活中最核心的問題。辛格筆下的雅夏對上帝的感情是非常矛盾和複雜的。小說開頭就提到,“他一到酒店裡,總是擺出一副無神論者的架勢。”但是接下來又說,“但事實上他信仰上帝。處處可以看到上帝在插手。每一朵結出果實的花、每一塊卵石和每一顆砂子都證明上帝的存在。”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儘管雅夏出於某些原因裝作不信仰上帝的存在,但骨子裡似乎還是承認上帝的偉力。但是,當他閱讀一些自然科學方面書籍的時候,他內心又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性,因為這些書上所講的有關引力規律,地球南北極,避雷針的原理,蒸汽機的原理,太陽系等學說跟猶太經典上所宣揚的上帝創造世界說完全牴觸。由此可見,儘管在雅夏眼裡種種跡象似乎表明上帝不存在,可他又不敢與上帝完全決裂,很多時候他似乎又覺得上帝真的注視著每一個人。當他偷竊失敗,摔傷了腿的時候,他感覺這是上帝的安排,是對他的警告和懲罰。因此,可以說信仰上帝和懷疑上帝兩種思想就像一個巨大的鐘擺在雅夏內心擺動,時左時右。他既不敢完全拋棄上帝,也無法完全說服自己上帝絕對存在。雅夏就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中感到痛苦不堪。
三、身份認同主題
身份認同也是《盧布林的魔術師》關注的主題之一。簡言之,身份認同的核心是關於“我是誰?我們是誰?”的問題。身份認同的內涵非常豐富,涵蓋面也很廣,比如有性別身份認同,族群身份認同,社會地位身份認同以及群同體身份認同等等。作為一個移民猶太作家,辛格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到族群身份認同問題,也就是“我是不是猶太人”這一身份認同問題。《盧布林的魔術師》尤其深刻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整部小說不僅關注雅夏內心情慾與道德的鬥爭,上帝存在與否的疑惑,還細緻刻畫了雅夏身份認同的焦慮——“我是不是猶太人?要不要做一個真正的猶太人?”在猶太人看來,只有猶太人才是真正的“上帝的選民”,因此一個真正的猶太人會以身為猶太人而感到無限光榮。但是,歷史上的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屬地,在世界各地流散,儘管他們力圖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身份,但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異族文化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很多人對自己的猶太身份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在現實生活中,身份認同很重要的途徑是參加各種能代表身份的儀式和遵守一些獨特規範。對於猶太人來說,身為猶太人意味著遵守各種猶太教儀式和規範。但是雅夏既不參加一些重要儀式也不遵守猶太人獨特的日常生活規範。
小說寫到:“他不留鬍子,只有在猶太歷新年和贖罪節才會去會堂,而且要過節的日子他碰巧在盧布林他才去呢。”可以看出,雅夏對猶太教最重要的儀式都很少遵守,而一個真正的猶太人是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如安息日去猶太教堂做禮拜的。另外,根據猶太人的傳統,猶太人應該蓄留鬍子,留鬢角,雅夏也完全不遵守。也正因為如此,他周圍的猶太同胞也都瞧不起他,認為他是一個異教徒。而對周圍同胞投來的鄙視目光,雅夏表面上也裝作毫不在乎,但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在小說中,辛格用第三人稱口吻敘述到:“雖然雅夏同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出生在這裡,他始終是一個陌生人——這不只是因為他拋棄了猶太人的生活習慣,而是因為不管在這裡還是在華沙,不管在猶太人還是在異教徒中間,他一直是一個陌生人。”一個“陌生人”意味著身份認同的含混和困惑,雅夏既不被猶太同胞所認可和接受,也不被“異教徒”所包容,他成了一個精神上無根的飄零的人。毫無疑問,雅夏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實際上,雅夏非常希望自己像其他猶太同胞,像自己的祖輩一樣,做一個虔誠的猶太人,所有的言行舉止都符合猶太人的規範,但是他無法強迫自己做到這一點。這其中根本的原因涉及到上文提到的上帝信仰主題。在雅夏看來,既然連上帝的存在都是不確定的,那么建立在上帝基礎上的一切猶太經典和猶太規範都失去了根基,進而也就開始懷疑做一個猶太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雅夏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猶太人,不敢對自己的族群身份完全肯定,另一方面當他被要求完全拋棄猶太身份的時候,又感到驚恐不安。小說提到,當埃米莉亞要求雅夏拋棄妻子,弄到一筆巨款跟她私奔到國外的時候,雅夏對這個女人的要求似乎沒有太大的牴觸和擔心,因為無法壓制的情慾已經使他失去了理智。但是當埃米莉亞得寸進尺,希望他完全放棄猶太教,皈依天主教的時候,雅夏一“想到這個可怕的要求就渾身發抖。”在他看來,完全拋棄自己的族群身份比拋棄妻子,拋棄已有的社會地位和其他的一切都要讓人更難以接受。然而,雅夏最終選擇了偷盜,這也意味著他已經下定決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拋棄包括猶太身份在內的一切了。辛格在向讀者表明,人在生理本能欲望的挑逗和驅使下,身份這種社會屬性很多時候變成次要的了。小說中雅夏身份認同的困惑和危機不僅可以看作是雅夏個人的,也可以看作是整個猶太民族在幾千年的流散中所面臨的問題。辛格通過一個雅夏這個藝術的形象向讀者展示了猶太人內心身份認同的困惑,而辛格把這種身份認同的困惑和危機跟人的本能欲望和上帝信仰交織在了一起。

形象分析

小說《盧布林的魔術師》中的雅夏是一位生活在波蘭的猶太族魔術師。他的妻子埃絲特對他的評價是:像他這樣複雜的人,她是沒法完全了解的,他有神奇的魔力,他的秘密比新年裡的石榴的種子更多。而雅夏的情人瑪格達也感到,不管她認識他有多久,她始終不了解他。對她來說,他從肉體到靈魂過去是,而且將一直是個謎。 概括地說,雅夏其實就是一個多重角色和多重性格的矛盾混合體。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在信仰方面,雅夏既是懷疑者、動搖者,又是探求者、守望者
站在傳統的角度看,作為一名猶太人,虔誠奉守猶太教信仰是天經地義的。而受異質文化和科學理性主義影響的雅夏,則對猶太教中上帝的存在表示懷疑,對猶太教中的種種教規也不以為然。別人遵守安息日的一切教規儀式,他在安息日卻跟音樂師混在一起聊天抽菸。過五旬節時大家都去聖殿和會堂,而他卻一個人在家裡看一本關於自然規律的書籍。他心裡想的是,既然上帝從來不回答,我幹嘛要去和他說話呢? 遇到最熱心的道德家勸他改正這些行為,他總是回答:“你什麼時候去過天堂? 上帝是什麼模樣? ”
但是由於從小受到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的薰陶,雅夏骨子裡還是相信造物主的存在。他始終相信有一位保護他免受危險的守護神,對靈魂不滅的說法也堅信不移。他既沒有完全拋棄猶太教關於上帝的說法和信條,也沒有完全接受自然科學中的種種理論,而是在不斷的思索、探求中創立了自己的上帝觀——“造物主是有的,但是造物主從來不向任何人顯靈,也從來不表示什麼是容許的,什麼是禁止的。那些以造物主的名義說話的人都是騙子”。
不過,雅夏獨到的上帝信仰,既不成熟也不牢固,常常處於搖擺不定之中。當他行竊失敗後逃到會堂中祈禱時,他又相信“上帝創造了世界;上帝同情他創造的眾生;上帝賞賜那些敬畏他的人”。他將行竊的失敗看作是上帝之手阻攔了他,認為是上帝不允許他走上犯罪的道路。他感到早已忘掉的童年的虔誠又回來了,“這是一種不要求印證的信仰、一種對上帝的敬畏、一種對誤入歧途的悔恨”。可是當他一走出會堂,剛才那股虔誠勁兒又冷卻下來了,化為烏有了。他早先對宗教的那些抨擊又湧上心頭,內心裡有個聲音在提出質問:憑什麼能證明有一個上帝在聽你的祈禱呢?他抬眼望著蒼白的天空,自言自語:“上帝啊,顯靈吧,顯一個奇蹟吧,讓你的聲音被聽到。”就在一天24小時內,兩場悲劇顯現在他面前:情人瑪格達上吊自殺,情人澤弗特爾與別人鬼混。這讓他整個靈魂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也讓他真正感到這是上帝的手在行動,在他瀕臨罪惡邊緣時給他敲響了警鐘。
但是在最後雅夏將自己囚禁在一間小屋裡懺悔贖罪的時候,他的信仰有時還會動搖。在他念聖書的時候,時有這樣的念頭湧上心頭:我怎能肯定書上講的這些是真理呢? 也許上帝是沒有的吧?說不定我是在白白的折磨自己吧? 但他有時又想:我們能領悟上帝的智慧——那為什麼不相信這智慧背後隱藏著造物主的仁慈呢?
總的來看,在雅夏身上,不管他的信仰有著怎樣的懷疑和動搖,有一點是最主要的,那就是他虔誠的向善之心沒有丟失,他對自己信仰的執著追尋和守望也從未放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比起那些思想平庸、迷信落後、喪失信仰的人來,雅夏更能給今天的人們以生存的啟迪。
二、在感情方面,雅夏既是多情者又是薄情者;既講情義卻又絕情寡義
雅夏的妻子埃絲特是一位恪守猶太傳統的婦女,在家裡過著平靜的猶太社區生活。作為一位名氣不小的魔術師,雅夏成天闖蕩江湖、四處演出,長期陪在他旁邊的是情人兼助手瑪格達。瑪格達長得瘦小黝黑,可以說沒什麼姿色。雅夏在與別的女人勾勾搭搭時,總是安慰她說:“我再怎么也不會忘掉你,就像不會忘掉我的媽。”在東飄西盪的生活中,雅夏既像情人又像父親一樣給瑪格達以親情和關愛,並且還擔負了她家人的生活費用。雅夏還有一位情人澤弗特爾。她性格風騷,是一個小偷的棄婦,生活較窘迫。雅夏每次經過她家不遠的地方時,總是抽空去看望她,並給她一些生活資助。最令雅夏迷戀的是風采照人、氣質高雅的埃米莉亞。她是一位教授的遺孀,雖有三十五六歲,可看上去要年輕十歲。她還有個十四歲的女兒,母女倆靠一筆數目有限的撫恤金和雅夏的一點幫助過日子。美麗的埃米莉亞對雅夏的藝術才能十分欣賞,總是鼓勵他到國外去發展。這大大激起了雅夏對生活的巨大希望和熱情。他對埃米莉亞的迷戀也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為實現與埃米莉亞結合、到義大利開創新生活的目標,一向自豪於不與小偷為伍的雅夏,迫於情人壓力,竟然鋌而走險,走上了盜竊之路。
如果說雅夏對情人們都有情有義,那么他對待自己的妻子埃絲特則給人一種薄情寡義之感。想當初,儘管雅夏背上了“不信教的人”、“無賴”等壞名聲,但埃絲特還是愛上了他。也多虧了她,雅夏才得以成了家,有了一份產業。雅夏自己也總是感到“這些年來,她一直是我的唯一支持,要不是她對我忠誠,我早就像風暴中的一片樹葉那樣飄零了”。就連那些小偷們也都認為:“哪怕做小偷的老婆,也比做雅夏那樣的人的老婆強;他帶著一個異教的姑娘,到處跑碼頭,只有在過節的日子才回家;他老婆從他那裡什麼也沒得到,只有丟臉出醜的份兒。”而埃絲特呢,也知道自己的丈夫生活放蕩,但她並不說出來。她一點也不怨恨他。好在雅夏還沒有完全喪失良知。每當他考慮與埃米莉亞母女一起到義大利去的時候,他心裡總是很矛盾:怎么能對埃絲特這么狠心呢?畢竟這么多年來,她對他表現出罕見的忠貞和無人能及的容忍。
當雅夏的三個情人先後離他而去, 他想要跳河自殺時,又想到:不,他不能使妻子成為寡婦,他至少應該安排她重新嫁人。可是等他回到家,唯一做的一件事是:為了贖罪,把自己禁閉在一個狹小的屋子裡,與外界和他人永久隔離。當雅夏堅持要求泥工匠把他封閉在小屋裡的時候,不管是別人明智的勸告也好,妻子的痛哭也好,警告也好,都完全沒有用。埃絲特悲痛的喊了一句:“還不如死了的好!”他不該使妻子成為棄婦,可實際上已經讓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的埃絲特成為了棄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雅夏在感情生活中,對自己的情人不時關愛,時有救助,可謂情義有加。而對自己的妻子,雖不離棄, 但卻極少給予她作為妻子所應享有的溫存和親情。尤其是後來的“自囚贖罪”的做法,雖然拯救了自己,卻極大地傷害了妻子,表現出了他自私、無情的一面。
三、在品性方面,雅夏總體上為人正直、善良、真誠,但又有一點邪惡和虛偽
雅夏在發生盜竊事件之前,一直是堅守正直、善良的處世原則的。小說中多處寫到他有一身神奇的本領,特別是隨便什麼鎖,他都能毫不費力地打開。在盧布林,人人都這么說,要是雅夏膽敢犯罪,那么哪一戶人家都不安全。小偷們也常說:“要是他加入幫會,他的路上灑滿黃金。”他們還極力慫恿雅夏:“你要是和我們一起乾,這世界將是你的。”但雅夏嚴正拒絕:“我仍然相信第八誡。”(即《摩西十誡》中“不許偷竊”的戒律)這些都說明雅夏的正直品性是不容置疑的。雅夏也是一個生性善良的人,當他看到擔水人哈斯基爾晚上很晚了還在挑水,於是就摸出二十個錢幣給他,又怕哈斯基爾覺得被施捨而難受,就說:“我不是施捨,這是給你的孩子買個奶油甜餅吃的。”在一個要飯的面前,雅夏很少不布施點錢;他一直對騙子、欠債不還者和江湖醫生深惡痛絕。但雅夏身上也有虛偽的一面,妻子埃絲特知道他在外面拈花惹草、到處“留情”,當他回來後,故意問他:“那些姑娘怎么樣啦?有什麼變化嗎? ”雅夏回答說:“什麼姑娘?根本就沒有。”他還辯解說:“跟那些女人鬼混的人哪能走繩索呢?他們在地上爬都困難。”雅夏在鋌而走險、準備行竊之前,給自己的藉口是:只幹這一回,而且以後會加倍償還。可是在老財主房子裡行竊時,他身上邪惡的一面暴露出來了:“也許你乾脆把那個老雜種掐死!有個精靈——部分在他身內,部分在他身外——攛掇他,他的這一部分雖沒有最後決定權,但是總在他最需要他的一切能力的時候,給他出壞主意……”雅夏因行竊而摔傷腳後,來到了埃米莉亞家裡。剛開始他謊稱自己是在排練節目時不小心摔下來受傷的,後來才鼓起了勇氣坦白了事實真相, 可埃米莉亞以為他在開玩笑,因為這樣一個讓小偷們折服不已的人,竟然會徒勞無功反傷了腳。雅夏只有承認:自己不是做這種事的料。
小說最後,作者借埃米莉亞給雅夏的來信說明:“我承擔一切過錯……我明知道您有妻子。我逼您陷入這場私情,因此我該負道德上的責任。”信中還說:“事實上,您沒有犯罪。您始終流露出善良和溫和的本性。”從這裡不難看出作者辛格對雅夏的袒護之意,但平心而論,“在垃圾堆上長大”的雅夏, 能在難以忍受的魔鬼的引誘下將自己的罪行降至最輕,並以自我懲罰的方式贖罪,這是相當難得的。
四、在身份與職業方面,雅夏是個飄零者、邊緣人和被利用者
由於職業的特殊性,雅夏基本上過的是到處奔波、漂泊不定的生活,這種生活給他帶來了一些機遇,比如使他從一個小雜耍變成一個大名鼎鼎的魔術師;但同時也給他帶來身份危機和異質文化的衝擊。
雖然雅夏同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出生在盧布林,但他始終是一個陌生人。這是因為他拋棄了猶太人的生活習慣。別的猶太人都在這裡落地生根,成家立業——而他呢,一直東飄西盪;別人都有兒女子孫,他呢,什麼也沒有;別人都有他們的上帝、聖徒和領袖——而他卻只有懷疑。 跟所有其他的魔術師一樣,雅夏被人瞧不起。他遊走於各地,無法獲得社區猶太人所擁有的歸宿感,在他身體流浪的同時也經受著一種精神流浪。不管是在猶太人還是在異教徒中間,他一直是個邊緣人,或者說,“他一半是猶太人,另一半是異教徒——既不是猶太人,又不是異教徒。”
可是每當雅夏走進猶太會堂時,他那種身份認同感油然而生:他是猶太人的一份子;他同他們屬於同一來源;他的肉體上打著同他們一樣的烙印。在祈禱中,他不由得想起父親臨終前把他叫到身邊,握著他的手說:“答應我,你始終要做一個猶太人。”“我一定要做一個猶太人!”他對自己說,“跟其他猶太人一樣的猶太人!”在基督教社會裡,由於雅夏的猶太身份,他被剝奪了在大劇院演出的機會,而且他屬於那一批拿錢拿得最少的。埃米莉亞說得對,只要他一直待在波蘭,他們就拿他當第三流的雜耍演員看待。他一連幾個月在各省里流浪,宿在簡陋的小客店裡,在冰涼的消防站演出,在危險的路上奔波。他在計畫新把戲的時候被恐懼折磨著, 只怕荒疏了那些老節目,萬一失手,就會死於非命。而他還要像這樣飄蕩多久?他還要再冒多少風險和遭受多少災難? “他吃了這些苦頭,得到的是什麼呢? 連最低微的莊稼人心境也比他平靜,用不著這么擔心害怕。埃絲特時常咕噥:他只是為魔鬼幹活罷了。”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他的猶太身份,“人人剝削他、詐欺他,叫他上當”。就這樣,在異教世界中,雅夏這位出色的魔術師卻成了永遠的被剝削者和被利用者,難以享受與其他基督徒平等的地位。
要想擺脫自己的種族身份是不可能的,而追求種族身份的回歸又是那樣的艱難。文化紐帶和地緣紐帶的雙重削弱,使得雅夏成為了異質文化世界和本土文化世界中雙重的“異己”分子——他鄉的“飄零者”和本土的“陌生人”,這必然造成他歸屬感的匱乏和精神上的掙扎。
結語
雅夏在信仰、感情、品性、身份與職業等多方面的矛盾與衝突,不僅使他陷入了痛苦的生存困境中,而且還導致了他極其嚴重的精神危機,或者說是“精神失重”,具體表現為:“儘管他野心勃勃和熱烈的追求生活,但仍感到悲傷,感到一切事物無不空虛,.感到一種無法彌補和無法忘卻的遺憾……只要他一喪失編新戲法和追求新情人的熱情,懷疑馬上就像蝗蟲那樣向他襲擊。”這裡的“懷疑”就是指雅夏對生活意義的懷疑,以及自己身份與信仰上的困惑。這種“懷疑”的根源在哪裡呢——就在於人的精神空虛。 因為“雅夏知道得很清楚,他最大的對頭是:無聊。為了擺脫無聊,他已經做了不少蠢事。無聊像許多鞭子似的抽打著他。因為這個緣故,他給自己壓上了種種負擔。”沉迷在七情六慾中的雅夏,最終發現自己陷在一張越收越緊的羅網中。
可以看出,在雅夏身上,生活的重負與精神的“失重”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只有當雅夏把肩上的重負放下,重新回到盧布林的家,他的心靈才開始歸於安寧。這也許是所有漂泊者最嚮往也最無奈地選擇。作為一個多重角色和多重性格的矛盾混合體,雅夏身上的痛苦、尋覓、困惑和迷失,其實也印照了現代人的普遍感受。現代社會一方面逼迫著人們重新尋找信仰與角色的定位,另一方面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意義。人的“社會異化”,成為了人類生存的普遍問題。雅夏就是這樣一個現代生活危機的預言者。正如瑞典文學院授予辛格諾貝爾獎的授獎評語所說,辛格的作品“植根于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將人類共同的處境逼真地反映出來”。雅夏面臨的矛盾和困境也正反映了人類共同的處境。

敘事藝術

意象與象徵的空間寓言
通過一套相互關聯的廣泛的意象網路,可以獲得一個空間性的程度,可以強化文本的內涵空間以及擴大敘事的藝術效果,與此同時,讀者也可以打開自己的思維,憑藉自己的想像和感知,把相關的場景和零碎的片段拼湊起來,構建屬於鑑賞者自己的故事框架。這種“場景並置”的寫作是指在文本中並列地置放各種意象和暗示、象徵和聯繫,使它們在文本中取得連續的參照與前後照應,從而結成一個整體。並置首先是針對傳統時間藝術“變化”而言的。《盧布林的魔術師》中,三次提到了會堂,第一次是臨近五旬節,雅夏在回盧布林的途中在一所會堂前駐足,他看見會堂里的信徒們平靜、虔誠地祈禱著,雅夏羨慕這種毫不動搖的信仰,因為在他的心裡,總是有各種力量在激盪,他懷疑一切,他知道自己不管是在猶太人中間還是在異教徒中間,都是一個陌生人。
第二次是在和瑪格達一起去華沙的路上,遭遇了偶然的暴風雨,他們躲避在會堂里,好久沒有進過聖殿的雅夏對祈禱和儀式都感到陌生又親切,這一次,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猶太人的一分子,他和他們屬於一個來源,雅夏骨子裡的猶太人血液開始復甦。
第三次是雅夏偷盜失敗之後為了躲避追捕,衝進了會堂的院子,在猶太教徒中間,他感受到了那些人的愛,想起了他的父親讓他始終要做一個猶太人的遺言。他開始反思自己做過的錯事和犯下的罪,為自己的任性和墮落深深自責,他開始相信上帝創造世界,並懲惡賞善。雅夏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一個猶太人,跟其他猶太人一樣的猶太人!”在這裡,他的精神得到了再一次的洗禮和升華。
小說的尾聲部分,曾經玩世不恭的雅夏有了一個新的稱呼“懺悔者雅夏”,他把自己關在一個只有小窗沒有門的小屋裡苦修贖罪,在這個靜悄悄的小屋裡,雅夏徹底反省著自己罪行,他是怎樣沉迷在七情六慾中,怎樣落得去做小偷,怎樣觸犯了猶太經典上的每一條律法。即使在小屋裡,雅夏也會質疑上帝,質疑律法,但是他的信仰總會慢慢恢復,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只要偏離上帝一步,就會陷入最深的深淵之中。可以說小屋是雅夏自己的會堂,標誌著雅夏徹底地返回到猶太教來,不僅自己變成了公認的虔誠聖徒,而且還幫助同胞們擺脫煩惱和痛苦。
會堂和小屋意象的選擇與連結具有深刻的寓意,它把隱藏在人物內心的複雜的思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包括雅夏內心的善惡交鋒,信仰上的背棄與回歸,整個精神狀態的複雜的變化過程,這些是從四個空間中抽離出來的靈魂主線。辛格通過會堂和小屋的意象,升華了雅夏這一人物形象,真實再現了猶太民族的發展史和猶太個體身份的變遷歷史,警示著猶太人守護信仰、傳承猶太文化的重要性。
“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小說具有內在的地理學屬性。小說的世界由位置與背景、場所與邊界、視野與地平線組成。小說里的角色、敘述者以及朗讀時的聽眾占據著不同的地理和空間。”小說敘述的客觀地理空間只是文字的表象,要真正地理解文本,必須要求作者、讀者的共同參與,以空間性思維去感受作品中角色的空間處境。辛格將雅夏與自己的主體情感在文本中交錯重疊,構成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立體畫面,塑造出小說的空間感,並非時序性方式,將會堂和小屋意象進行剪下,把物理空間和隱喻空間緊密結合,讀者可以以探尋人物的心靈空間為起點,去深入地解讀文本,更加關注小說內涵的深度與廣度而不是時間的長度。這樣,小說里的角色、敘述者以及讀者就能夠彼此交融,一起建構一個和諧的文學空間。
辛格藉助空間敘事有力地抒發了他對傳統、信仰、道德等人類整體性訴求的體悟,辛格深深眷戀著猶太民族過去輝煌燦爛的文化,更關注其現代命運,關注猶太人怎樣在現代社會保持傳統,堅定信仰,守望精神家園,並把它與當代人類的生存現狀相連,從而把猶太民族的命運上升為整個人類的命運。

社會評論

從《盧布林的魔術師》中可以看到,空間問題是辛格寫作中始終關注的一個方面,在他的文學創作中,“空間”不再只是敘事的外部背景,而是一種內在力量,它豐富了文本的社會文化內涵,從內部決定敘事的發展,作者則通過四個空間的重疊和意象的建構改變了傳統的線性敘述的模式。男主人公雅夏被放置在不同的空間中,展示不同的側面,然後以網路的方式聚合成相似的主題。
——張星星

作者簡介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被稱為“惟一正宗的美國猶太作家”和“爐火純青的故事敘說家和文體家”。代表作品:《傻瓜吉姆佩爾》、《我沒有自己的名字》等。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