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佛爾宮

盧佛爾宮

盧佛爾宮(又譯羅浮宮)是世界最壯麗的宮殿之一,位於巴黎市中心。它原為法國王宮,法國大革命後,1793年改為國立美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佛爾宮
  • 外文名:The Louvre
  • 始建時間:1546年
  • 地理位置:巴黎市中心
  • 始建者:P.萊斯科
  • 又稱:羅浮宮
介紹,歷史,

介紹

中世紀時,盧佛爾宮原是國王的一個舊離宮。1546年,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委派P.萊斯科建造新宮。設計採用16世紀法國流行的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建築的形式,平面是一個帶有角樓的封閉式四合院,53.4米見方。但萊斯科只建了西面的一部分,這就是現在盧佛爾宮院的西南一角。內院的立面裝飾由下而上逐漸豐富精緻,第一層是科林斯柱式,檐壁有些浮雕;第二層是混合柱式,檐壁上的浮雕比第一層深,窗子上的小山花也刻著精緻浮雕;閣樓的窗間牆上布滿雕刻,檐口也有一排纖巧的裝飾

歷史

盧佛爾宮
1642年,路易十三擴建盧佛爾宮,由J.勒梅西埃建造,面積擴大到120米見方。但他只是延長了萊斯科方案中已建成的西面,照原樣建起對稱的一翼,加了中央塔樓,形成西面的主體。
路易十四時期,著名建築師L.勒沃又設計了盧佛爾宮院南、北、東三面的建築。它們朝內院的立面都按原有的建築形式設計。路易十四指定勒沃和C.勒布蘭、C.佩羅合作改建外立面,建成了著名的盧佛爾宮東柱廊。東立面總長183米,高29米。整個立面在橫向可分成五部分,占主導地位的是兩列長柱廊。廊子採用科林斯雙柱手法,柱高12.2米,貫通二、三兩層,底層則作為基座,以增加雄偉感。東立面是皇宮的標誌,它摒棄了繁瑣的裝飾和複雜的輪廓線,以簡潔嚴肅的手法取得紀念性的效果(見彩圖)。此後,用同樣手法重建了盧佛爾宮院的南、北兩個立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