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盤子會”又稱“天官會會”、“小子會會”,是流行於我省柳林縣縣城及城郊穆村一帶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子會
- 又稱:天官會會”
- 流行於:柳林縣縣城及城郊穆村
- 活動:盛大民俗文化
盤子,盤子會,
盤子
“盤子”是一種製作精美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築模型,被人們稱為“放大的神閣子”。活動時間從正月十三到正 月廿六,前後長達半月之久。以元宵節和填倉節為高潮。
“柳林盤子會”的“盤子”是“盤子會”的核心和主要載體。“盤子”是古代“祭盤”的俗稱。“盤子會”起源於古代搭棚祭神活動。明代,柳林鎮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適應民間宗教信仰活動,開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盤”,將民間廟宇與神像按比例縮小,精雕細刻,油漆彩繪,活卯活鞘,易裝易拆易保存。這種濃縮的廟宇比用磚木修建的廟宇造價低,一般高約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單層或雙層,內分幾個神龕,供奉天官、財神、觀音等神像,凡是常見的廟宇神靈,幾乎全部供於一座閣樓之中。盤子的繪畫主要分布在內裝板上,主要以各種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神話傳說為主。如四大金剛、十八羅漢、麒麟送子、觀音菩薩、二十四孝圖等。因此,它實質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濃縮性寺廟。一座盤子就成為一處民間祭祀場所,活動場地可大可小,很受民眾歡迎。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盤子會。“盤子”的建築材料多採用質地細密而又硬實的上等木料製作而成。它不僅總體結構合理,而且裝飾工藝古香古色、精美絕倫、令人嘆服。
盤子會
“盤子會”保留、傳承了民間社區組織,以每座“盤子”為核心,由一名“主人家”(社首)和七八名糾首組織社家,負責籌集錢資、搭盤、出盤、祭祀、娛神、卸盤等活動,社家每年輪換,民主推選、民主自治,是鄉土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之一。每當夜幕降臨,在“盤子”邊搭起煤塔並點燃,祭拜後圍著火堆扭秧歌,多時人數可達四五萬,場面非常壯觀。伴隨著“盤子”社火,傘頭秧歌、會則、嗩吶吹奏、轉九曲、天官會、火爐則等一系列活動,十里鄉親,載歌載舞,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柳林縣民間有許多說法,最主要的中心活動是求子。不生育或生了女兒想生兒子的夫婦們,都要到盤子上去偷供獻的麵塑,有的偷一對兒“小鳥”,有的把“棗囤囤”蓋子也偷接去。如果心愿得償,他們就會用幾倍,幾十倍的供品來還願。於是,每個盤子的周圍便掛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紅燈籠,而燈籠上寫的最多、最大的便是“有求必應”。
“盤子會”是當地民間文化活動的“百科全書”,以“盤子”為核心和載體,不僅保留和傳承了眾多民間藝術和技藝,而且通過祭盤的相關活動,能夠化解糾紛,增強民眾團結與互助。目前,柳林有各類盤子200餘座,縣城約有120餘座,穆村約有80餘座。現存最古老的盤子是清代光緒26年(公元1900)穆村沙曲的木刻盤子。對於盤子的製作,出自有文化的藝人之手的東西考究,也更有市場,於是便有了一支製作盤子的隊伍。柳林縣最大的盤子製作戶是穆村的王興地牞但目前全縣能獨立完成盤子製作的僅四五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