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盡心知性知天
- 來源出處:孟子·盡心上
盡心知性知天,孟子認識論與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盡心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認為心、性、天是統一的,人之仁、義、禮、智等善德,皆...
盡性知天,思孟學派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學說。出自《中庸》。該派認為只要人們有“誠”在心,就能充分發展自己的本性;能充分發展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之功;能參與天地化育之功,...
盡。【擴充】:心,指所謂天賦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知性,指認識所謂天賦給人的本性,即仁義禮智“四端”。【釋義】:孟子主張的一種反省內心的認識方法和修養方法。【史實】:是為“盡心知性,盡性知天”。
夫盡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聖人之事也。存心養性事天者,學知利行,賢人之事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性為行乎?吾子驟聞此言,必又以為大駭矣。然其間實無可疑者。...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清 朱之瑜 《勿齋記》:“生知安行者,古今之所共貴,而人生之所大願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行軍總要》:“ 東王 具生知安行之資……功烈邁乎前...
”儘管人事之義理由天賦而完全具備於人心,但必須致力於道德實踐,充而盡之,始能由盡心而知性,由知性以知天(見盡心知性知天)。孟子一方面視天為人文價值的本原,同時極力把這種人文價值落實到人的誠實無欺的實踐活動之中。他的一...
說“盡心知性知天” 048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言語輕率是沒有責任心的體現 051 孟子辯才難勝淳于髡 054 附:王陽明四句教心解 058 讀 ———《老子》 061 “道可道非常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062 “無”怎么“...
二程主要是發揮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思想:“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嘗有異。窮理則盡性,盡性則知天命矣。”(《二程遺書》卷二十一下)“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二程遺書》卷十八)主旨...
曰:夫仲尼之道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烏能學,雖然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心理自同亦學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萬物為體,其操功卻在日用飲食之間,故曰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盡心知性以知天,而聖人之能事畢矣。周元...
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
中國儒家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德性,盡心知性而知天,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通過肯定天地萬物...
心靈境界大學主要學習修德養性,使其修徳以達於天之道。德全的人,能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而事天,故能承天道以極高明。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只要充分發揮每個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便不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