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盡地力
- 性質:一種“重農政策”
- 出處:《盡地力之教》
- 時間:戰國
“盡地力”是一種“重農政策”。戰國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他計算說:一百平方里之內,有土地九萬頃,除了山澤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開田地六萬頃...
中國古代關於在農業生產中開發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思想。盡地之力包括增加可耕地面積和提高土地單產兩方面含義。...
李悝頒布了平糴【di,買進(糧食),跟‘糶’(tiao)相對】法,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根據土地的性質,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平糴法》以...
李悝是重農主義的開山祖,他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使魏國因而富強。李悝的盡地力之教究竟如何,已不可詳,只能從《漢書》 “食貨志”的記載略窺梗概。他指出:...
平糴論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國君魏文侯是一個較為進步的君主,在其執政期間,任命李悝(又名李克)為相推行新政。新政方針中最有名也是最有效的內容就是“盡地力之教...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章帝紀·元和三年詔》:“今肥田尚多,未有墾闢。其悉與賦貧民,給與糧種,務盡地力,勿令游手。”中文...
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劇子之言;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長盧;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於吁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蓋墨翟,宋之...
田畝修,則谷入多而地力盡矣。又見法令決事,輕重不齊,或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出生議,所欲陷則與死比,是為刑開二門也。今可令...
儒家以孟子之流,主張行井田制; 農家如許行之流,主張君民並耕; 法家乃商鞍之流,主張盡地力,各種流派,呈方獻計,不一而足。井田制,欲以口舌以輿論勸導大地主交...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貨殖列傳》,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戰國初,魏文候任用李悝為相國,厲行改革,加強統治。他實行保護農民利益...
餧餓(餧餓) 《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丁壯者得盡地力,則無饑饉之民;窮老者得仰食倉廩,則無餧餓之殍1。” ...
《後漢書·安帝紀》:“庚子,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其貧者給種餉。” ...
春秋戰國時齊國所設,為田官之長。秦國亦有。 《呂氏春秋·勿躬》:“管子復於桓公曰:墾田大邑,闢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寧遬,請置以為大田”。《秦律·...
不過,在歷史記載中李悝重農實行"盡地力之教"、"平糴"兩項政策是有卓著成效的,至於"禁技巧"具體採取了什麼措施卻無記載,也許這方面還停留在思想上,並未落實到...
④辟草萊、任土地:朱熹《集注》雲:“辟,開墾也。任土地,謂分土授民,使任耕稼之責,如李悝盡地力、商鞅開阡陌之類也。”辟草萊、任土地,是指開墾土地,分土...
李悝稅收思想是指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寬裕民力,充裕國家財政,提出“盡地力之農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國家賦稅收入就得不到相應的保證,其結果是“農傷則國貧”(《...
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孰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
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