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暴龍

盜暴龍

盜暴龍屬下目前僅有一種,即模式種克氏盜暴龍,其化石由亨利·克里斯坦捐贈給芝加哥大學進行研究。塞里諾等人依據圍岩中的標準化石將這件標本的產地定為中國的義縣組,不過近期的研究指出這一標本的產地可能是蒙古的二連組,且比較新的暴龍類系統發育研究論文也採用了這一年代。盜暴龍是一種長相奇特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成年體長約在3至4米。它的頭骨外觀與霸王龍,特暴龍等晚期的大型暴龍類非常相似,但是體型卻要小的多。盜暴龍的發現進一步驗證了大型暴龍類的很多特徵起源於它們的小型祖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盜暴龍
  • 拉丁學名:Raptorex
  • 模式種:克氏盜暴龍(Raptorex kriegsteini)
  • 分類位置:獸腳類,暴龍超科
  • 產地:定種描述文獻中認為是中國,但後續研究認為可能是蒙古國
  • 時代:定種描述文獻中認為是早白堊世,但後續研究認為可能是晚白堊世
  • 地層:定種描述文獻中認為是義縣組,但後續研究認為可能是納摩蓋特組(NemegtFormation)
  • 命名人:保羅.塞里諾等人(Paul Serenoet al)
命名由來,基本信息和形態學,系統發育位置,科學意義,地質年代以及屬種有效性的爭議,盜暴龍的年代問題與暴龍類的宏演化,

命名由來

盜暴龍的屬名是“盜賊”和“帝王”的合成詞。種名是為了紀念羅曼·克里斯坦,他是猶太大屠殺的生還者,他的兒子亨利·克里斯坦將化石捐獻給芝加哥大學用於科學研究。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盜暴龍目前僅有一件標本,即正型標本LH PV18保存了大多數的骨塊。頭骨保存了前頜骨,上頜骨,淚骨,鼻骨,前額骨,額骨,頂骨,眶後骨,方骨遠端,顎骨的一部分,基蝶骨,副蝶骨,上翼骨,部分保存的齒骨,部分保存的上隅骨和隅骨,前關節骨的碎片,部分保存的夾板骨,關節骨。頭後骨骼保存了1-10節頸椎,1-13節背椎,1-5節薦椎,1-11節尾椎,18節背椎肋骨,1對腹膜肋,和一些腹膜肋的碎片,肩胛骨,烏喙骨,肱骨,尺骨,橈骨,手部第一指,第二指的第一指節骨和第二指節骨,腸骨,坐骨,恥骨的近端和遠端部分,股骨,脛骨,腓骨,距骨,第2和第4跖骨和第三跖骨遠端,趾節骨。
如同晚白堊世的大型暴龍類,盜暴龍的頭骨相對來講比較大。前頜骨前後向延伸的比較短且前頜骨牙齒呈切齒型。上頜骨具有13顆牙齒。盜暴龍的上頜骨齒依然存在明顯的內外側向壓縮,不如晚期暴龍類的上頜骨齒厚實。兩側的鼻骨癒合。鱗骨和鼻骨具有明顯的氣腔化構造。顴骨的腹緣具有明顯的彎曲。上顳孔擴展,並延伸至額骨之上,並於顱骨頂部的矢狀脊處匯聚。嗅葉和大腦相對較大,大於大多數的非鳥類獸腳類恐龍,與晚白堊世的大型暴龍類相似。下頜的反關節突短,且在內外側向擴展。薦椎以及薦椎前椎體具有發達的氣腔化構造。肩胛骨柄較為纖細,呈帶狀。前肢具有兩個手指,總長度比較短。腸骨前後向延伸的比較長。股骨的小轉子向近端延伸至與大轉子同一高度。距骨的升突很高。第三跖骨的近端內外側向壓扁,腳部呈窄足型。
盜暴龍
盜暴龍完整骨骼裝架
盜暴龍
盜暴龍頭骨復原

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對於盜暴龍系統發育位置的主流觀點認為,盜暴龍較始暴龍,五彩冠龍等原始暴龍類要進步,但是較暴龍亞科和艾伯塔龍亞科的成員要原始。塞里諾等人對於盜暴龍的描述文獻,馬克.洛溫等人加入血王龍和怪獵龍以後的系統發育分析,以及布魯薩特等人2016年基於擴充後的矩陣的分析都將盜暴龍視為一個有效的新屬種並得到了相似的系統發育位置。
盜暴龍
盜暴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科學意義

保羅.塞里諾等人依據盜暴龍的化石,將暴龍類的宏演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中小型暴龍類為主,主要包括,原角鼻龍,五彩冠龍,史托龍和帝龍等早期物種。這一階段出現的特徵包括癒合的鼻骨,切齒型的前頜骨牙齒,與下頜關閉有關的肌肉附著點的略微擴增。第二階段的代表如盜暴龍,具備相對大的頭骨,加強的下頜收肌附著點,前肢退化變短,以及窄足型腳部的出現。第三階段的代表則為晚白堊世的大型暴龍類,如霸王龍,艾伯塔龍,懼龍和蛇發女怪龍等。這一階段開始出現的特徵包括巨大化的體型,粗壯的頸部,加大加粗的上頜骨齒,以及其它與大型化相關聯的特徵的出現。

地質年代以及屬種有效性的爭議

盜暴龍的化石在正式研究之前經過多次拍賣轉手,因此其產地和年代也存在一些爭議。黑山地質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彼得.拉爾森指出,這件化石的發現地應該是蒙古,根據骨組織的研究,盜暴龍死亡時僅僅三歲多,並仍處於快速生長的幼年個體發育階段,所以很有可能是一件特暴龍的幼年個體。而保羅塞里諾則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根據化石圍岩中的標準化石,如狼鰭魚可以判斷這件化石來源於中國的義縣組。而拉爾森在他的調查報告裡則指出,塞里諾等人對於圍岩中的魚椎體鑑定存在錯誤,圍岩中的魚椎體可能屬於諧魚形目。這個類群的化石在白堊紀各個時代都有發現,所以無法用來指示年代。倘若拉爾森等人的觀點成立,那么盜暴龍的科學價值會大幅度貶值,而塞里諾等人提出的宏演化框架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盜暴龍的年代問題與暴龍類的宏演化

拉爾森等人的調查認為,盜暴龍的化石年代可能是晚白堊世。即使如此,倘若盜暴龍依然是一個被承認的新屬種,那么年代問題不一定會對塞里諾等人提出的演化框架造成很大影響。布魯薩特等人對於暴龍類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盜暴龍處於比雄關龍更進步而比艾伯塔龍亞科和暴龍亞科更原始的位置,與塞里諾等人的結論類似。如果盜暴龍的系統發育位置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即使它的年代發生了改變,對於一些關鍵特徵進行祖先狀態恢復依然有可能得到塞里諾等人提出的演化框架。此外,近期的一些較為原始的泛暴龍類的發現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塞里諾的觀點,如郊狼暴龍和噩兆龍的發現。這兩種較原始的泛暴龍類都具有窄足型的腳部和嬌小的體型,而前者還具有“U“型的吻部。即使盜暴龍不是一個獨立的新屬種,塞里諾等人提出的暴龍類宏演化框架依然可以被其它化石證據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