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與考古

盜墓與考古

近年來,幾乎每次考古發掘都有盜墓的魅影。考古為何總是慢於盜墓,考古專家為何總拾盜墓者牙慧?中國古墓“十墓九空”的境地值得思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考古與盜墓
  • 外文名:Grave and archaeology
釋義,兩者區別,

釋義

考古:示古代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所觀察到的共同體。
“考古”這一名詞,在漢語中出現很早,如北宋時期的學者呂大臨就曾著《考古圖》(1092年)一書,但當時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蒐集和整理,與近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含義有很大的區別。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套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10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兩者區別

考古重視的是文化,所以在文物出土後會進行小心的保護;而盜墓是以財富為中心的,賣得出錢的留,賣不出的可能就毀了。由於盜墓者時間有限,技術有限,又做賊心虛,盜掘的時候很有可能造成惡意破壞。而且有的時候考古也是很被動的,很多時候都是和盜墓者搶時間,就看誰捷足先登。至於墳墓本來的意義,朋友,現在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時代了,科學家眼裡沒有這些。透析古代文化其實不是一門近些年才興起的學科,在古代就有了。比如說宋朝的歐陽修、趙明誠、李清照夫婦,都是著名的金石學家。金石其實就是文物。這樣通過金石文獻、考古文獻和實物佐證,我們就可以儘量接近的還原歷史真相。現在的科技確實無法保證文物完好無缺的出土,所以很多大的考古項目都沒有實施,比如說兵馬俑的一部分(忘了記號坑)、秦始皇陵、明朝十三陵的大部分。周恩來總理說過,留一些東西給後人研究,就是這個意思。前面說過,考古有時候也是搶時間,很多的項目都是發現已經有盜墓者光顧了才進行的保護性發掘,有的是市政建設或者大型工程建設時意外發現的古墓,這些東西不挖以後也就沒機會了,所以不能不急。而且科學家有時候面對一個項目時會有一種衝動,想要一窺究竟。這樣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發掘一下也無傷大雅。雖說要留些東西給後人研究,但是也不應該所有東西都給後人研究,當代人也是要有一定擔當的。其實,保護文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動他,讓它繼續在自己的原生環境裡呆著。但是這樣畢竟是對文化的一種浪費,前邊說過,一些衝動是難免的。早期的考古工作中確實毀掉了很多文物,非常可惜,所以現在的考古相對變得理性了好多,很多保護上存在技術問題的項目就沒有做,例子已經在前面列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