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盛魯
- 字號:字善卷、聖傳
號蓼庵、了廠 - 所處時代:漢朝
- 出生地:安徽太平
個人簡介,人物經歷,
個人簡介
青年時代的盛魯醉心於書法篆刻藝術,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小萬卷閣”,此時從技法上取法明清流派印章,內容上看則是書卷氣十足。自刻的兩方印“震旦男子盛魯讀經記”、“不露文章世已驚”,表現了一個年輕篆刻家的自信和實力。1916年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王福廠為其篆“盛魯印長壽年宜子孫”印(邊款為“丙辰春仲福廠仿漢”),同時期徐星洲也為其篆“盛魯長壽”、“善卷心畫”兩印。
人物經歷
盛魯在篆刻上以吳昌碩蒼朴雄強、天然醇厚的篆刻風格作為追求的藝術境界。曾仿缶翁“但使吹竿”一印,邊款為“但使吹竽,使工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仿缶翁作,了廠。”吳昌碩有白文印: “老芝無恙”,他刻有“老牛無恙”朱文印,足見其學中有變、師古而不擬古。
古璽是取法的另一個源頭,從其後人保留的《遁庵秦漢古銅印譜》、《清暉書屋印譜(仿漢官印)》等書籍和其現存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對古璽進行了深入的模仿和領悟。“古墨和雲寫舊山”一印是其融會貫通後的成功之作,其用刀以沖刀為主結合切刀,使線條拙樸而不失爽利,布局疏朗與緊密相得益彰。
經過民國時期的動盪和戰亂,盛魯由青年時期的無意仕途向中晚年時期的淡忘名利、再向老莊玄學中尋求回歸,其創作風格由明亮高亢到晦澀憂鬱,再到平和沖淡,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紅塵朝暮何時了”、“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身”是其後期篆刻風格的具體展現。過去常用的名章“蓼庵”逐漸被“了廠”所取代,“蓼”“了”雖然同音,卻不是單純的刪繁就簡,蘊涵了其數十年的心理歷程。
1938年6月,為發揚民族抗戰精神和保衛大武漢,美術界人士在武昌青年會成立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舉辦了為期三天的作品展覽和義賣,推選蔡元培、馮玉祥、郭沫若等社會知名人士為名譽理事,盛了廠和張善子、徐悲鴻、唐一禾、吳作人、葉淺予等藝壇名流當選為理事。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全民抗戰之中,他給自己的書齋取名“鍥不捨齋”。
慕於盛的藝德人品,漢上青年才俊競相投奔他門下學習金石篆刻,其中著名者有鄧少峰、曹立庵、汪印農、黃松濤、陳敬先等。“種桐仙館”是其晚年的書齋名,“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一代印人的心聲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