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盛小雲原名
陳紅衛,出生
評彈世家,父親
陳瑞安是上海
青浦人,
蘇州彈詞演員。母親盛玉影是浙江
平湖人,也是蘇州彈詞演員。父親習彈詞拜的師父是擅說《
落金扇》和《游龍傳》的唐竹平。母親學彈唱跟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蘇州彈詞名家
周玉泉,擅演的主要書目是據周振玉說演本改編的《白羅山》。以此而論,盛小雲應當是蘇州彈詞的門裡子弟和世家出身了。
那個年代,許多優秀的傳統藝術都被禁演,評彈也被稱為“靡靡之音”而受到重創,盛小雲出生10個月就隨父母下放到
蘇北射陽農村,在那片鹽鹼地上度過童年。在蘇北的田間地頭,一晃就是9年。這9年裡,雖然生活困難,但小紅衛(原名)卻表現出了令父母驚訝的藝術天賦。廣播裡放的曲子,露天電影裡的唱段,小紅衛聽一遍就能哼出來,那時候全家唯一的娛樂就是聽京劇、唱京劇,一部部地聽樣板戲,從《
紅燈記》到《
杜鵑山》,小紅衛都能模仿得像模像樣。
1978年,讀國小二年級的陳紅衛跟隨父母回到了蘇州,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才知道父母原來是從事
評彈這個職業的。復甦的評彈演出異常興旺,小紅衛也開始出入書場,覺得說書“蠻噱格,好白相”(蘇州話蠻滑稽,挺好玩的意思)。國小寒暑假演長篇,小紅衛就泡杯茶,坐在書場裡聽,長書一聽就是半個月。盛小雲那個時候最喜歡呂也康的《三國》,就這樣慢慢地就喜歡上了評彈。
1979年,陳紅衛10歲。江浙滬地區舉辦了十年浩劫之後的第一次大會書,盛小雲的父親因為長期脫離舞台,在評彈團做後勤,負責接待。目不暇接的長篇、短篇,讓小紅衛大開了眼界。
常年漂泊在外演出的父母最牽掛的就是盛小雲,因為三個姐姐都已出嫁,小紅衛一人在家根本沒人照顧。因而陳紅衛上初一時,父母終於和她一起做了個決定:學評彈。
初學評彈的日子,寵愛她的父母一下子變得嚴厲起來。她請了三個月假,跟隨父母去
跑碼頭,一邊走一邊學。是不是這塊料,能不能吃這碗飯,就看這三個月了。她嗓子亮、樂感好,唱是沒有問題的,而
評彈卻是門綜合的技藝,說噱彈唱,一樣也不能偏廢。她刻苦地學,練口齒,練手指,這三個月成為她一生的轉折點。三個月後,她退了學,正式上台演出。父母為盛小雲安排的登台演出是開篇《鶯鶯操琴》。盛小雲記得是在常熟農村的一個小書場。父母先上台打招呼:今天我女兒奉送一個開篇,學了三個月不到,大家聽聽看行不行。 盛小雲當時12歲,評彈演員坐下來腳要踏到踏腳,可是她個子小,根本就踏不到,只好用腳稍微勾到一點。
開篇唱完,台下掌聲四起。鄉下碼頭,一般不拍手,開篇完了,就唱正本,大家聽完就走了。這次掌聲送給一個小姑娘,確實是個不小的鼓勵。“記得當時我伸了伸舌頭,做了個鬼臉,鞠了個躬就下來了。” 下得台來,媽媽說,你倒一點都不驚慌的嘛。盛小雲答:其實腳都在發抖,只是外表看起來表靜定自若而已。在藝人來說這其實是項非常難得的素質,有些人掩蓋不住自己的驚慌。
這次破口之後,盛小雲決定正式學習
評彈。這也是盛小雲從藝的開始,從此她脫離了學校,她的名字也改成了“盛小雲”。學唱新開篇,聽父母說書,一開始母親教,上了台說書之後,就和母親拼檔,母親說上半回,盛小雲說下半回。慢慢地整個長篇都能說下來。功力一點點積累起來。盛小雲和父親拼檔演出時候,母親跟著出碼頭,料理父女兩日常生活起居的同時,也坐在觀眾席里聽書。一下台,母親就指出當天演出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整整十年。所以盛小雲說:“母親是我最好的啟蒙老師,在演出的過程中她總是給我提意見:抬頭、挺胸。”也正因為母親的嚴苛要求,挺拔的姿態,俊秀的颱風成了盛小雲的標誌。盛小雲跟著父母一邊
跑碼頭演出,一邊上夜校補習文化課程,兩地趕,來回跑。
1983年,盛小雲考入
蘇州評彈學校。 進了
評彈學校,
形體課、聲樂課,全方位、系統地訓練,盛小雲是先有了實踐,再
學習理論。盛小雲說:“跟著父母學了兩年之後,再回到學校從起點學起,之前的一些弊病在三年中都得到了糾正。”比如,進評彈學校前,盛小雲的琵琶都是由母親一手調教的,母親是“四輪指”,因為小拇指短一截,掄起來比較費勁,所以乾脆就不用。師承下來,盛小雲也用四個指頭
彈琵琶。進了評彈學校,這就是不規範的。實際上四輪指對彈琵琶也是很不利的,因為滾不圓。通過評彈學校正規的指法訓練,盛小雲開始練習“六
輪指”,彈奏時每個手指分配的力度都很均勻,從而改掉了這個缺點。現在盛小雲一手乾脆、清晰的
琵琶都是在評彈學校里練就的。
1986年,盛小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進入
蘇州市評彈團。評校畢業正式進團後,盛小雲和父親搭檔,跑的第一個碼頭在常熟鄉下。坐車到
王莊鎮,再乘拖拉機到了鄉下,說《白羅山》。冬天,小小的書場裡放著些長凳,一開始只有七八十人。後來,人越來越多,不斷有農民舉著長凳擠進來,見縫插針坐下去,一直坐到門外的
老虎灶旁,坐到了近200人。
第三個碼頭在
張家港。城裡有兩家書場,只有5分鐘的距離。另一個書場裡的是當時正當盛年的兩位演員,名頭響。碰到這樣的
敵檔,如果說得差點,可能觀眾會跑光,那就只能捲鋪蓋走人了。演出前一天夜裡,盛小雲做噩夢了,夢見只來了7個觀眾。提心弔膽上了台,聽眾卻一天比一天多,最後天天客滿。兩個勝仗打下來,盛小雲心裡有了底,再也不慌了。
她和父親拼檔,母親在台下聽。每場聽完,總給她提意見。和學藝時一樣,依然是一家三口。
從
評彈學校畢業的第二年,她就去拜
邢晏芝為師,因為她想學邢晏芝的彈唱。邢晏芝是
蘇州評彈學校的副校長,人稱“祁
俞調”,她在彈詞流派俞調的基礎上,又溶入了“
祁調”的某些音樂元素,既有傳統的韻味,又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拜師後,邢晏芝在彈唱方面教了盛小雲很多。
1989年,盛小雲作為江蘇的唯一代表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
中國藝術節,跟趙本山同台。
1992年,盛小雲如願以償地跟著
蔣雲仙學習《
啼笑因緣》,她和蔣雲仙拼檔合作,吃住行都在一起,學方言,學表演,也學做人。
1998年3月4日,盛小雲赴台灣演出,演出的茶樓開門不到10分鐘便客滿,轟動台灣。盛小雲被當地媒體稱為“道地的蘇州美女”,她的吳儂軟語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二00五年五月,紀念陳雲誕辰一百周年
評彈演唱會在紐約華埠舉行,約一百名僑界人士出席;同年,蘇州著名評彈演員盛小雲舉辦的台灣演唱取得園滿成功,當晚,在台北另一個頂級劇場“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柏林愛樂“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對壘的局面,盛小雲演唱會票房卻未受任何影響,銷售一空,台灣觀眾的熱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愛樂媲美。
2007年11月,她當選為中國曲協副主席。
2009年1月29日,
蘇州市評彈團盛小雲、
金麗生應邀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國地方曲藝專場演出。兩位藝術家帶去了傳統彈詞開篇《鶯鶯操琴》和長篇彈詞選回《武松·大郎做親》,演出用英文與
荷蘭文兩種語言打出字幕,45分鐘的演出過程中座無虛席。
2010年5月28日至30日,為期三天的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和聯合國教科文禮堂隆重舉行。這是中國首次在國外整體介紹中國傳統曲藝藝術,也是首次在國外舉辦全部都是曲藝節目的專場演出。5月29日,
蘇州市評彈團盛小雲演出了
蘇州評彈《啼笑因緣·遇鳳》。5月30日下午,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號會議大廳隆重舉行,盛小雲獲得了“盧浮”銀獎第一名。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所獲獎項
1988年獲江蘇省
評彈會書比賽青年組優秀表演獎(第一名)。
1994年首屆江蘇省曲藝節獲青年組一等獎(第一名)。
1996年第二屆江蘇省曲藝節獲優秀表演獎。
1997年第二屆江蘇省曲藝節獲優秀表演獎(第一名)。
1998年中國曲藝薈萃“新人獎”。
1999年第三屆江蘇省曲藝節獲優秀表演獎。
2000年《姑蘇水巷》獲文化部頒發的第九屆中國文華獎·新節目獎(國家級的最高行業性藝術大獎);《傾杯·石城春望》獲
中國曲藝家協會頒發的
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國家級的最高行業性藝術大獎);蘇州彈詞選回《啼笑因緣·遇鳳》獲首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彈詞開篇《姑蘇水巷》獲得2000年
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節目獎和第十九屆MTV
中國電視金鷹獎。
第六屆中國藝術節蘇州評彈比賽暨首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03年,《
大腳皇后》獲第二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06年,第三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表演金獎。
1997年,她被授予“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1999年,她被授予“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2002年,她榮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同年又被評為“蘇州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2004年,她獲得了“蘇州市文學藝術獎”。
2011年6月20日,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評價
盛小雲以她出色的個人天賦、紮實的專業功底、勤奮的個人努力和優秀的舞台表現,在走出校門整整20個年頭的時間裡,連續16年不間斷地持續收穫著屬於自己的成功與榮耀。
在近20年的磨礪和打拚之中,盛小雲漸漸形成了自身在藝術上的一些特色。總體來看,她秀外慧中,踏實努力,說表清雅,彈唱嫻熟,嗓音條件尤其優越。她的說表,語言細膩而又簡潔洗鍊,節奏鏗鏘而又從容舒緩。她的演唱,聲音清麗而不單薄,行腔高亢而不滯重;甜美之中富韻味,舒展之中見挺拔。擅唱“麗調”、“
俞調”和“蔣調”,所唱“祁俞調”更是深得其師神韻。
沒有印象中該有的冷漠,盛小雲的語調輕緩、柔和、不緊不慢,安然的神色之下,是自信和平實。通常橫陳在即將展開對話的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生硬和滯澀也統統消失了。
盛小雲偏向用比較樸素的句子,藝術道路上的酸甜苦樂,也在她這樣素淡的語調中,似乎變成了一些稀鬆平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