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火燒

盛家火燒,山東榮成特色傳統名吃,盛家火燒講究三把火就得熟,故又名三把火火燒。剛出爐的火燒,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中透黃,層次分明。吃時不粘口,不噎人,吃過之後不覺得口乾。盛家火燒屬於榮成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盛家火燒
  • 代表:山東省傳統民間飲食文化
  • 傳遞:地方人文精神
  • 外形和風味:厚軟、香甜
起源,口味,

起源

盛家火燒的製作是中國傳統民間一門傳統手藝,可以說它代表了山東省傳統民間飲食文化的一種風格,它傳遞和繼地方人文精神、人生態度和淳厚的鄉土風俗,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盛家火燒是山東傳統食品的一個典型代表,因其厚軟、香甜的外形和風味而聲名遠播.
榮成盛家村製作火燒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今仍遠近聞名。當地人都知道,盛家村人製作火燒有個絕招,一般只用三把火就把火燒制熟。所以,盛家火燒出鍋後,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里透黃,層次分明,吃起來又脆又香,而且便於攜帶,便於貯藏,備受當地民眾和出海漁民的喜愛。幾百年來,凡是到盛家村來辦事,趕集和遊山玩水的人,都要買一些盛家火燒作乾糧;當地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添一道盛家火燒,客人便會交口稱讚,主人臉上也覺的增添了幾分光彩。
相傳,“三把火火燒”起源於南方,是由雲南人闖關東時將製作手藝帶到盛家的。盛家村的村民多是逃荒而來的,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戶都從事火燒生意,因而,盛家村又被人稱為“火燒村”。當時,盛家村全村每日製作的火燒達五六十擔,約需小麥600多公斤。據說當時僅石島街上,就有二三十個賣盛家火燒的攤點,不管上貨多少,從來都不剩下。二十世紀30年代,該村的盛德本到朝鮮謀生,在朝鮮開店專門製作“三把火火燒”,華僑和朝鮮人爭相購買。一位朝鮮老人說:“當時盛先生作的圓餅(火燒)是小吃的緊俏貨,他的店一天到晚顧客盈門,供不應求。”

口味

盛家火燒分兩種口味:
第一種:無糖。不加任何輔助材料,原汁原味。適合血糖高的中老年人食用。
第二種:含糖。在麵粉中加入適量的雞蛋、白糖揉和烘烤而成。出鍋時香氣四溢,酥軟適中。
盛家火燒,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中透黃,層次分明。吃時不粘口,不噎人,吃過之後不覺得口乾。由於不添加任何佐料,無油,方便攜帶貯藏,成為人們饋贈親友、旅遊返鄉攜帶的風味特產。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花樣繁多的各類糕點、方便食品取代早年人們信依賴的主食,而火燒由於其面硬製作工藝繁瑣,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健在的烙烤師傅也大多60—70歲,大部分有此手藝的師傅已故去,因而這一傳統手工藝正在逐漸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