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光偉行書軸》是近代時期盛光偉創作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盛光偉行書軸
- 作者:盛光偉
- 創作年代:現代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133厘米,32.5厘米
- 書法類型:行書
作品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史稱盛光偉“書法宗顏真卿,並上溯三代及《瘞鶴銘》等碑”。從這幅行書軸來看,應該說此說法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該行書軸結體平正寬博,最大限度地吸收了顏體楷書的風格特徵;但其點畫形態,取法的卻是碑版——起筆與收筆均方折勁健、果敢明快,長橫與長豎更一一做到中實剛挺,給人以力能扛鼎之感。
至於章法,則以碑為主,以帖為輔。我們知道,“三代及《瘞鶴銘》等碑”都是實用的產物,並非後世僅供觀賞意義上的藝術品,字字獨立為其個性所在。該軸書法主體部分亦字字獨立,可見其對碑書章法的追隨。但從中我們仍能看到“帖”趣之滲透,這就是大小相雜、筆斷意連,特別到收尾落款“光偉”二字,幾乎連成—字。這些顯然表明,作者盛光偉既崇尚碑之靜態美,又不廢帖之流動美。或許正因為如此,使這幅行書軸成了融碑入帖的成功之作。
民國成立前後,也就是盛光偉生活的年代,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一方面封建帝制被推翻,一方面西方文化大量湧入。這時,人們的觀念亦呈複雜化,有的繼續抱著“老祖宗”不放,認為一切都是傳統的好;有的奉行全盤西化,認為傳統文化早巳腐爛,要予以全面清掃;也有的持折中態度,認為傳統中仍有優秀成分需要發揚光大,西方文化不全然優秀,對優秀點可吸收、借鑑,對不足點則要予以抵制、揚棄。在盛光偉身上,我們發現他的文化態度屬於上述第三種,即折中的態度。他寫的這幅行萆軸,文字內容宣揚的是儒家正統觀念——要“以禮義悅人”,對中國歷史上的法家觀念以及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法制觀念,他則極力加以排斥。講“人治”而非“法治”,這是盛光偉從小接受儒家學說薰染的結果,也是他成人後獲取科舉功名、出任“地方官”施政的準則。也許,帝制的結束,加上年邁,中斷了他的“地方官”俸祿,出於生存之需,他不得不在晚年走上街頭開始了他的鬻書生涯。“鬻書”,也就是把書法作品當成商品出賣,這種行為只有在近代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如18世紀中葉的揚州)才會出現。晉唐間雖有以書畫換鵝、換酒的記載,但畢竟不同於書畫家本人當街明碼標價出售作品(如“揚州八怪”那樣)。時至民國初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再度大量引進,將書畫作為商品,在部分前清遺老那裡,已經不以為恥、反以為常了。盛光偉終於走上街頭鬻書自給,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他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形態的某些局部認同,儘管帶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情願。
作者簡介
盛光偉(1872—1950),祖籍浙江秀水,後遷四川秀山。字樹人,號壺道人,晚號壺叟。清末曾任四川地方官員,民國以後鬻書、治印自給。
字樹人,號壺道人,晚號壺叟、老壺,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書法家、篆刻家。盛光柱弟。光緒丁酉(1897)與其兄同寓北京,鄉試未中。光緒末年知四川灌縣。辛亥革命後,以遺民自居, 隱居不仕, 以賣字、 刻印自給。擅書法,尤以篆著稱。工治印,朱文師秦璽,白文法漢鑄。室名曰“心香室”、“待歸草堂”。印作彙輯為《心香室印存》、《印草》,光緒三十年(1904) 嘗輯有《退補齋印譜》 3 冊;著有《篆文聯稿》。見《印林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