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體微生物是指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的益生菌、酵素(酶)、少數藻類等微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體微生物
- 套用範圍:保健食品類、食品類、美容護膚
- 包含:益生菌、酵素(酶)、少數藻類
- 釋義: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的益生菌
益體微生物簡介,益體微生物分類,益體微生物技術套用範例,發展歷程,
益體微生物簡介
益體微生物包含了益生菌、酵素(酶)、少數藻類(如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以及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的微生物。益體微生物技術廣泛套用在保健食品類、食品類、美容護膚(如利用滅活植物乳桿菌製成的面膜等美容護膚產品)、家庭日用(如含有乳酸菌的洗手液、含有酵素的牙膏等家庭日用品)等健康領域。
益體微生物分類
益生菌:益生菌是指可改善宿主(如動物或人類)腸內微生態的平衡,並對宿主有正面效益的活性微生物。其廣泛套用於生物工程、工農業、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領域。如: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長雙歧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紅曲菌、枯草芽孢桿菌等。
酵素(酶):酵素就是“酶”,俗稱催化劑。生物體內含有數千種酶,它們支配著生物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等許多催化過程,與生命過程關係密切的反應大多是酶催化反應。沒有酶的參與,新陳代謝幾乎不能完成,生命活動就根本無法維持。酵素(酶)包括了澱粉酶、啤酒酵素、胃蛋白酵素、肝膽脂類酵素等數千種。
少數藻類:如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益體微生物技術套用範例
隨著益體微生物技術在保健食品類、食品類、美容護膚、家庭日用等健康領域的廣泛,未來,益體微生物技術衍生的產品將越來越多,將會走進千家萬戶,給我們帶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發展歷程
◆人們對益體微生物的認識最先源於對微生物的認識。17世紀中葉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觀察並發現了許多微生物。一大批研究者在19世紀下半葉推動了微生物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其中貢獻最突出的有巴斯德、科赫、貝耶林克和維諾格拉德斯基。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從酸敗的牛奶中分離出乳酸乳球菌。
◆1899年,法國巴黎兒童醫院的蒂賽(Henry Tissier),蒂賽率先從健康母乳餵養的嬰兒糞便中分離了第一株菌種雙歧桿菌(當時稱為分叉桿菌),他發現雙岐桿菌與嬰兒患腹瀉的頻率及營養都有關係。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腸道中的乳酸菌。丹麥人奧拉一嚴森(OrIa—JerlSerl)首次對乳酸菌進行了分類。
◆1905年,保加利亞科學家斯塔門·戈里戈羅夫第一次發現並從優酪乳中分離了“保加利亞乳酸桿菌”,同時向世界宣傳保加利亞優酪乳。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臨床治療膀胱感染。
◆1930年,醫學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京都大學)醫學部的微生物學研究室首次成功地分離出來自人體腸道的乳酸桿菌,並經過強化培養,使它能活著到達腸內。這種菌後來引用代田博士的名字,取名為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養樂多菌的益生菌。
◆1935年,乳酸菌飲料[養樂多]問世,益生菌開始走向產業化。
◆1962年,Bogdanov從保加利亞乳桿菌中分離出了3種具有抗癌活性的糖肽,首次報導了乳酸菌的抗腫瘤作用。
◆1977年,微生態學(Microecology)由德國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他在赫爾本建立了微生態學研究所,並從事對雙歧桿菌、乳桿菌、大腸桿菌等活菌作生態療法的研究與套用。Gilliland對腸道乳桿菌的降低膽固醇作用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乳酸菌在生長過程中通過降解膽鹽促進膽固醇的分解代謝,從而降低膽固醇含量的觀點。
◆1983年,由美國Tufts大學兩名美國教授Sherwood Gorbach和Barry Goldin從健康人體分離出了LGG(鼠李糖乳桿菌),並於1985年獲得專利。LGG菌種具有活性強、耐胃酸的特點,能夠在腸道中定殖長達兩周。
◆1988年底丹麥的漢森中心實驗室生產出超濃縮的直投式優酪乳發酵劑。 直投式優酪乳發酵劑(Directed Vat Set, DVS)是指一系列高度濃縮和標準化的冷凍乾燥發酵劑菌種,可直接加入到熱處理的原料乳中進行發酵,而無需對其進行活化、擴培等其它預處理工作。直投式優酪乳發酵劑的活菌數一般為1010 - 1012 CFU/g。
◆1989年,英國福勒博士(Dr.Roy Fuller)將益生菌定義為:益生菌是額外補充的活性微生物,能改善腸道菌群的平衡而對宿主的健康有益。他所強調的益生菌的功效和益處必須經過臨床驗證的。
◆90年代,中國學者張箎教授對世界第五長壽區——中國廣西巴馬地區百歲以上老人體內的雙歧桿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也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雙歧桿菌比普通老人要多得多。同時中醫藥微生態學建立。楊景雲等學者開始對中國的傳統中藥與微生態關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995年,吉布森(Gibson)把能在大腸中調整菌群的食品稱為益生元。
◆2002年,微生物學教授Savage宣布:正常菌群是人體的第十大系統——微生態系統。
◆2005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Dobrogosz 和Versalovic教授提出了免疫益生菌的概念(Immunoprobiotics)。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形形色色的益生菌產品、微生態製劑、酵素類保健品風靡了整個世界。與此同時,益生菌、微生態製劑、酵素的研究業已成為國際上的熱門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