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川縣

盈川縣

盈川縣為浙江衢州的一個古縣名。宋宣和三年(1121),因有詔諱“龍”字,改名盈川縣。紹興元年(1131)復稱龍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盈川縣
  • 解釋:浙江衢州的一個古縣名
  • 古建築:盈川城隍廟
  • 歷史人物:楊炯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楊炯祠,楊烱而有三盈川,莫知誰是?,

基本概況

盈川縣為浙江衢州的一個古縣名。宋宣和三年(1121),因有詔諱“龍”字,改名盈川縣。紹興元年(1131)復稱龍游。縣治地在今衢州市衢江區東部的高家、雲溪、蓮花等鄉鎮及龍游縣西鄉的部分地區。今仍有楊炯祠有址可尋。

歷史沿革

唐如意元年(692年)析龍丘縣置盈川縣。元和七年(812年)廢盈川入信安。置盈川縣以來,古建築較多,盈川城隍廟是其中之一。元和年間有盈川亭。為紀念盈川縣令楊炯,宋紹興七年(1137年)建盈川書院,明萬曆七年(1579年)廢書院為公廨。盈川自然風光優美,有盈川潭、丹崖峻峭,綠水青山,月夜泛舟,如游赤壁,因之,有小赤壁之稱。盈川龍洞位於半潭山,洞深達數華里。盈川汪家大廳建於明未,精雕細刻,人物如生。廳門有磚刻“瑞雪祥雲”四字,現保存完好。盈川古渡約有一千二百年歷史,是盈川至龍游的重要渡口。盈川西有太平橋,系清光緒年間潘文瑜、余汝超募建。橋畔有金家38灶,相傳為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紮營之遺蹟,今橋存灶毀。

楊炯祠

楊炯,華陰人,為唐代詩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武則天當政時分直習藝館,後遷盈川縣令。傳說楊炯在盈川因大旱祈雨不得,遂赴井而死,是日忽降大雨,民稱其德,建祠奉祀。唐初武則天朝如意元年(692年)設盈川縣(舊址在今衢州高家鄉盈川村),距衢州城東北25公里。楊炯祠,又稱楊盈川祠、盈川城隆廟。從唐代至今廟址三遷,現存建築是1930年復建,總體布局按三條縱軸線組成一個平面正方形,以中軸線四合院式楊炯祠為主體建築,其東西橫排二楹配殿,祠西為觀音堂。楊炯祠和觀音堂各由前殿、中殿、通道、天井、後殿組成,整個建築一承清代營造法則,皆用硬山大木小式,坐北朝南,面臨衢江,距盈川古碼頭不遠。碼頭前有深潭,碧波回瀾,帆影參差,平蕪遠樹,芳草萋萋,一派江景,堪可入畫。
盈川縣
史上的三個真假盈川:
民國四年十月版《辭源》【盈川】“盈川,唐置,屬盈州。在今四川筠連縣境。唐·楊烱為盈川令,即此。”
一九八八年七月版《辭源》【盈川】“古縣名。唐·先天元年,改盈隆縣為盈川。天寶元年又改洋水。楊烱為盈川令,其所作題名《盈川集》,即此。”
二○○六年浙江省衢州市在其東北部,開發旅遊景點——盈川村;謂唐·楊烱為盈川令,即此。

楊烱而有三盈川,莫知誰是?

在今四川筠連一帶,查得《中國歷史地圖集·唐·劍南南道·戎州》由今雲南大關東南向至鎮雄,唐時一度有:橫陵、盈、南、德、敦悅、移等州。此外又別無盈州;更無盈川。且此盈州距筠連較遠,恐未必是其屬地。《新、舊唐書·地理志·戎州》均不載橫陵州、盈州等地。唯不悉舊《辭源》何以知唐·盈川在今四川筠連縣境內?亦不知何時唐置此盈川?祗好向原作者請教了。
楊烱《渾天賦·序》:“顯慶五年,烱時年十一,待制宏文館。上元三年始以應制舉補校書郎。朝夕靈台之下,備見銅渾之象。尋返初服。臥病邱園二十年一徙官,斯亦拙之效也。”這段話幾乎說明了楊炯一切。顯慶五年(660)證明烱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上元三年(676)該年烱二十七歲中進士補校書郎,不久“臥病”居家,二十年應至萬歲通天元年(696)。所謂“臥病”以掩其為詹事司直時因從祖弟神讓附徐敬業犯逆,烱左轉梓州司法參軍等事。而其所謂“徙官”可能即為選授盈川令。其在如意元年(692)尚且獻《盂蘭盆賦》,較長時間未到任,到任未久去世。中宗神龍元年(705)追贈楊烱著作郎。
楊炯出巡祭祀儀式楊炯出巡祭祀儀式
《舊唐書·地理志三·江南道·江南西道》:“武德二年(619)分彭水於巴江西置盈隆縣,先天元年(712)改為盈川,天寶元年(742)改為洋水。”這段記載與一九八八年版《辭源》完全一致。但《辭源》錯了。因《舊唐書·楊烱傳》明載“中宗即位以舊寮追贈著作郎。”先天是玄宗年號此時楊烱早已亡故,焉得為盈川令?
《舊唐書·地理志三·江南道·江南東道》:“盈川 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置縣,西有刑溪,陳時土人留異惡刑字,改名盈川因以為縣名。”龍丘在垂拱二年(686)屬衢州。在今衢州市附近。楊烱恰於其間得授盈川令。且《太平廣記》卷二六五引唐·張鷟《朝野簽載》:“唐·衢州盈川縣令楊炯詞學優長,恃才簡倨,不容於時。”可證:衢州開發旅遊景點盈川村確為唐時盈川縣無誤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