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空間界限理論

盈利空間界限理論,強調區位選擇行為的目的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滿足化的理論。由美國學者史密斯(David M.Smith)1971年在《工業區位論》一書中提出。認為總收入和總費用的空間變化能夠形成利潤的空間界限,並產生利潤最大的最佳區位,其原理是能夠得到最大利潤的區位是總收入超過總費用金額最大的地點。這一原理主要通過空間費用曲線和空間收入曲線來反映。空間費用曲線隨距離增加而遞增,空間收入曲線隨距離增加而遞減,收入大於或等於費用的地點是企業的可能生產區位。但企業家區位選擇決策還受到其他非經濟因素的作用影響,如工廠創建者的出生地、企業家的模仿或群居性、滿足企業家特殊偏好需求的服務設施等。當最大利潤區位不能滿足這些需求時,企業家有可能放棄最佳區位,轉而選擇接近最佳區位且又能滿足自己行為的區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盈利空間界限理論
  • 定義:強調區位選擇行為的目的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滿足化的理論
  • 類別:經濟術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