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鬆弛綜合徵

盆底鬆弛綜合徵多合併直腸前凸或會陰下降,以女性多見。本徵具有以盆腔臟器為主的多部位、多系統、多臟器、鬆弛性改變的病理生理特徵。由於盆腔多個臟器或單個臟器下垂,盆底失去承托,而脫出盆底外,引起排糞便紊亂,肛門功能或器質性失控或便秘;也有出現泌尿或生殖臟器下垂或外脫者。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盆底鬆弛綜合徵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婦科、泌尿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盆腔
  • 常見病因:自然分娩、便秘、咳嗽,中年後性激素水平下降等
  • 常見症狀:排便失控、便秘,肛門、會陰下墜或墜痛,盆底會陰下凸或會陰突出包塊,合併盆底疝、會陰和肛門直腸三角下降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先天性及後天損傷如自然分娩、便秘咳嗽,中年以後人體性激素水平下降導致結締組織的退變鬆弛,是全身多種鬆弛病變的基礎。盆底鬆弛綜合徵(RPFS)出現會陰墜脹,可能與內疝(結腸、小腸)、折曲的中上段直腸、後傾的子宮壓迫盆底有關。另外,陰部神經等支配盆底的神經因盆底鬆弛下降而受到過度牽拉,亦可能與此有關。

臨床表現

1.排便紊亂
(1)排便失控,尤其老年人,糞便液外溢,甚至大便失禁。
(2)便秘,排便困難,有的需用手指插入肛門;女性用手指伸入陰道來協助排便。
2.盆底受壓
(1)肛門、會陰下墜或墜痛,堵塞脹滿感,與其體位變化有關,往往站立或坐位加重,平臥位可緩解或減輕。
(2)盆底會陰下凸或會陰突出包塊。
(3)合併盆底疝、會陰下降、肛門直腸三角下降,以致脫肛、直腸脫垂、直腸黏膜脫垂等。

檢查

1.肛門指診檢查
(1)觸及肛門直腸括約肌鬆弛,無張力,收縮功能欠佳,甚至失禁。
(2)會陰下降,整個盆腔、盆底,鬆弛下垂,臀溝變淺且外凸。
(3)直腸突凸於陰道後壁呈囊袋狀。
2.排糞造影檢查
排糞造影顯示直腸前突,內套疊及內疝
3.B超檢查
可確定臟器下垂程度、性質。
4.CT或MRI檢查
確定盆腔器官性質、病灶、部位、程度、臟器彼此的關係。

診斷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排便困難,排空不全,直腸堵塞或會陰墜脹,出口阻塞症狀,以及排便時會陰下凸、子宮後傾及直腸鬆弛。排糞造影顯示直腸前突,內套疊及內疝。

治療

本徵治療較為複雜,對退變造成的某些明顯的解剖變化進行矯正。如對盆腔或腹腔內臟鬆弛病變實施緊固手術,包括盆底重建、子宮固定,直腸固定及冗長乙狀結腸切除,必要時加直腸前突修補等。
1.直腸前突手術
輕者硬化劑注射粘連固定;或直腸前突修補。
2.直腸內脫垂手術
輕者經肛外直腸硬化劑柱狀注射,重者直腸懸吊固定於骶岬,直腸兩側與側腹膜固定。
3.冗長乙狀結腸切除術
切除後系膜固定於直腸,固定不宜過緊。
4.子宮後傾手術
後傾子宮底懸吊於恥骨後。
5.盆底疝手術
封閉過深的道格拉斯窩,抬高盆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