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褶馬先蒿

皺褶馬先蒿

皺褶馬先蒿(學名:Pedicularis plicata)是玄參科馬先蒿屬的植物,我國特有種,產甘肅與四川北部,生於海扳2,900-4,600米的石灰岩與濕山坡上。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植株,根,莖,葉,花,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亞種,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中下高低,高可達20餘厘米,乾時略變黑色,草質。

根常粗壯,徑達6毫米,有分枝,肉質,長達10厘米以上,根頸上有少數寬卵形鱗片,並有翌年鱗片脫落痕跡。

莖單條或2-6條自根頸並發,中間者直立,外方者彎曲上升,黑色,圓筒形而有微稜,有成行之毛,毛疏密多變。

葉基出者長期宿存,有長柄,柄長達30餘毫米,基部多少膜質,長過葉片,常多少有白色伸張之毛;葉片長1-3厘米,羽狀深裂或幾全裂,裂片6-12對,卵狀長圓形,羽狀淺裂至半裂,小裂片長不超過0.5毫米,多少卵形,緣有鋸齒而常反卷,齒常有白色胼胝,面上中肋下陷,溝中有短細毛,背面幾光滑,惟幼時後半部常有疏生長白毛,莖葉僅1-2輪,每輪常4枚,與基出葉相同而較小,柄亦較短,僅長1-1.5厘米。

花序穗狀而粗短,長達7厘米,在生於側莖頂端者常為頭狀而短,長僅3厘米左右,花盛開時寬達4.5厘米,最下一個花輪有時有相當間距;苞片下部者葉狀而與花等長,上部者柄變寬而為膜質,披針形,端葉片狀而3裂,最上者披針形,端僅有鋸齒,短於花,疏生白色長毛;萼長9-13毫米,前方開裂幾達一半,主次脈10條明顯,齒5枚,有時不分明,大小不等,有鋸齒而緣常反卷,前側方兩枚常向裂口延下。
皺褶馬先蒿
花冠大小相差很多,長16-23毫米,管在近基的1/3處向前上方弓曲而自萼的裂口中斜傾伸出,使花前俯,至上部1/3處又向上方轉折而喉部強烈擴大,下唇長7-9毫米,側裂為直置的腎臟形,前後端均凸出作耳形,中裂向前伸出,有明顯之柄,柄長約1.4-2毫米或稍多,片圓形,長3.5-3.8毫米,寬3.2-4.5毫米,盔粗壯, 長5.5-9毫米,寬2.5-3.5毫米,作極微的膝蓋狀鐮狀弓曲,前緣近基部處向下變寬而連於下唇,上方粗細幾一致,稍向內褶,頦部亦有不明顯之皺摺1條,端圓鈍而略帶方形,幾無凸尖;雄蕊藥室具刺尖,花絲無毛;柱頭多少伸出。
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在海拔2,900-4,600米的石灰岩與濕山坡上。

分布範圍

為我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甘肅與四川北部。

本種提示

皺褶馬先蒿是一個變化很大而分布也很廣的種類,它在毛被的多少,和花的大小和形狀上的變易是極大的。同是從四川北部採得的哈雷史密斯氏的2498與3175兩個標本,花的大小就差得很多,所以如果只是整個花在大小比例上的不同,以及盔端形狀上的變化,如額部較方,有雞冠狀凸起及喙狀小凸尖等等,似乎只能作為一種變型來看待。根據這樣一個原則,似乎李惠林氏的 P. luteola 的區別是不足的,它的花的大小,與史密斯氏2498約略相等(盔長5-6毫米),所以我們把它象我們自己所描述的那一個亞種 subsp. apiculata 一起安放而不當它一個種了。至於 P. giraldiana, 則其盔顯然狹長得多,而且也比下唇為長,再加上只限於秦嶺太白山,所以依照第爾斯的意見,把它作為一個種。我們這裡的新種 P. longistipitata 則不但在下唇構造方面很不同,而且葉子的開裂也是很不相同的。我們這樣的處理,也是不能令人很滿意的,只是在標本不多的情況下,似乎是最妥當的安排了。

亞種

這一亞種的不同,在於葉稍較寬,花序之毛較多,花一般較小,盔下緣尖銳而方。
產我國雲南西北部,生於海拔3660米的潮濕多石草地中。
這一亞種的不同,在於花冠長達26毫米,盔寬達4.5毫米,額部向前高高凸出,其輪廓完全圓形,在圓轉將至下緣又突然成為清晰而指向上方的小凸尖,額上並有明顯具齒之雞冠狀凸起,頦部的皺摺亦十分清晰凸起。
這一亞種廣布於西藏昌都專區的中西部(即宮布地區與波密地區),生於海拔3,505-4,260米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