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鼓製作技藝

皮鼓製作技藝

皮鼓製作技藝,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技藝,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金龍,即連城縣朋口鎮金龍村。金龍村的皮鼓製作由來已久,約起始於清同治年間,技術純熟。金龍皮鼓以鼓聲響亮、鼓點清純、鼓型美觀而聞名連城。製作流程主要為浸泡牛皮、劈木塊、箍鼓桶、繃牛皮、釘竹釘、填灰補縫。

2018年7月30日,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申報的“皮鼓製作技藝”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66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鼓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
  • 項目序號:66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備料,製作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鼓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約有4500年的歷史,廣泛套用於祭祀、樂舞、驅獸、報時與報警。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朋口鎮金龍村的皮鼓製作由來已久,製作歷史約起始於清同治年間。“文革”期間,做鼓被禁止,只能晚上偷偷研究手藝。金龍村皮鼓製作技藝為家族式傳承,已傳承四代。

工藝流程

備料

1、備牛皮:必須是耕作多年的大黃牛的皮,年份越久皮質越好。耕作多年的黃牛皮,皮厚堅韌,不易擊破。將濕牛皮在烈日下暴曬數日,以促使牛皮組織中的水分蒸發。
2、備木料:主要用於做鼓桶,原材料為長在海拔較高的高山頂上、有老沒大的老杉木。這種老杉木經水浸泡脫脂暴曬後,不易熱脹冷縮,經久耐用,即使皮鼓上的皮打破了,鼓桶還可以二次翻新使用。
3、備竹釘:竹釘是用來在皮鼓上固定牛皮的。需選用生長多年的老毛竹,破成1cm×1cm的篾條,再手工用刀削成0.5cm大、2—2.5cm長的竹釘,削好的每一枚竹釘頭稍大腳尖細,竹釘頭呈八角形,腳上為尖細稍扁形。削好的竹釘需用細河沙和竹釘混在一起在鐵鍋內反覆翻炒,目的增加竹釘的硬度,永不腐蝕。

製作流程

1、浸泡牛皮:將曬乾的牛皮鋪上一層滾燙的灶膛火灰,把牛皮上的牛毛灼燒乾淨,然後放在水缸里浸泡,直到把牛皮滲透水分為柔軟適度,再用鋒利的彎刀刨削脂肪層和內皮層,直到刨削厚度為0.5cm的均勻度。
2、劈木塊:把備好的杉木原材料用手工劈成彎形的木塊,按皮鼓的大小刨削做成鼓桶。
3、箍鼓桶:把數塊備好的木料箍成一個圓形的鼓桶(木料的塊數由皮鼓大小而定)。
4、繃牛皮:首先把箍好的圓形鼓桶放在鼓架上,然後按皮鼓的大小將浸泡好的牛皮剪成圓形,再蒙在鼓桶口上。在牛皮的邊緣上鑽幾個孔,用於穿繩繃緊牛皮。繃緊牛皮的鬆緊度會受天氣的影響,天氣潮濕的時候,會增加些時日。經過數天慢慢繃緊牛皮,天天的敲打,皮鼓的音質出來了,浸濕的牛皮也幹了,也就可以把牛皮固定在鼓桶上了。因為鼓是兩頭的,所以蒙好了一頭的牛皮,再蒙另一頭,程式是一樣的。
5、釘竹釘:牛皮蒙在鼓桶口上,經過數天的繃緊和敲打,直到鼓音出來了,再用竹釘把牛皮固定在鼓桶上;竹釘固定前,先用四方鐵鑽在鼓桶上敲打一個小孔,再把竹釘從小孔上釘緊。把整個鼓桶周邊釘滿竹釘後,牛皮就固定在鼓桶上了。
6、填灰補縫:這是最後一道工序。牛皮在鼓桶上兩頭都蒙好了,把皮鼓從鼓架上取下來,在鼓桶外圍上有縫隙的地方填灰補縫,打磨上漆,直至外觀平滑、艷麗。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朋口鎮金龍村的皮鼓製作技藝為家族式傳承。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第一代:邱建襄(邱振昌之祖父),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清同治年間。
第二代:邱大桂(邱振昌之父親),生於光緒24年(即1898年),卒於1950年5月,技藝主要做皮鼓、礱。
第三代:邱振昌,生於1929年,繼承父業,主要做皮鼓。
第四代:邱家富,生於1970年;邱家柱,生於1973年;均系邱振昌之子,子承父業。
代表性傳承人
邱家富,男,漢族,1970年11生。2019年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皮鼓製作技藝。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1年6月,圍繞“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的主題,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連城縣非遺宣傳展演活動在客家文化公園舉行。此次活動以連城傳統體育、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為主線,普及非遺知識,通過講解、表演、互動、體驗等形式,讓更多的人感受連城非遺的魅力。此外,活動還通過線上非遺文化展播,讓民眾了解皮鼓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