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皮諾切特晉升大元帥軍銜。1983年3月10日,皮諾切特接受哥倫比亞“今日電視台”記者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納·阿朗戈的採訪,同年9月11日,皮諾切特以總統身份出席紀念軍事政變10周年大會。1986年9月7日,皮諾切特遭遇未遂刺殺,之後他...
報告還矢口否認了尼克森時期美國政府插手皮諾切特軍事政變 。 但根據以往解密的檔案內容顯示,20世紀70年代尼克森政府的確捲入了發生在智利的推翻民選總統的行動,並為謀殺外長萊特利爾提供了資助。據一位常駐華盛頓的英國記者表示,這些相繼...
2010年2月18日,尼日軍事政變,叛軍占領了總統府,劫持了總統馬馬杜·坦賈和多位政府部長。 參考資料 1. 皮諾切特,被裡根廢掉的智利總統 .環球人物[引用日期2020-08-26]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264104次 編輯次數:17次歷史版...
阿連德總統心知大勢已去,阿連德拒絕了——他知道,皮諾切特一定會在他乘坐的飛機離開智利領空前將其擊落。幾分鐘後,政變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迅速包圍了莫內達宮。阿連德在總統府被政變軍人包圍後,兩次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強烈譴責軍事政變...
在他逝世前不久的9月11日,智利發生了美國尼克森政府支持的皮諾切特軍事政變,阿連德死於政變,聶魯達在智利的兩處住所被洗劫一空。死亡疑雲 聶魯達在政變後曾計畫出逃並在流亡後公開反對皮諾切特政權,但他在打算出逃前一天被送往聖地亞哥的...
1973年9月11日,智利發生軍事政變,之後弗雷宣布支持軍方的行為,但後來弗雷對軍方的行為逐漸厭惡,並提出恢復民主的要求,1976年,他公開宣布反對軍事政變,提出必須反對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為,這使弗雷與政府的關係不斷緊張,軍政...
巴切萊特青年時期歷經坎坷。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執政後,巴切萊特的父親因同阿連德政府合作而慘遭迫害,入獄致死。1975年,巴切萊特和母親曾被拘捕數月。獲釋後,她被迫中斷學業,與母親流亡澳大利亞和原東德。在同僚眼裡,巴切萊特...
古斯塔沃·利1973年8月17日擔任智利空軍總司令,同時獲得空軍上將軍銜,9月11日,參加推翻薩爾瓦多·阿連德·戈森斯總統的軍事政變,政變後成為軍事執政委員會成員。在軍政府任職期間,他負責清除空軍內部反對派的工作,他曾多次表示反對軍事...
米歇爾·巴切萊特在大學學習期間,正直智利國內經濟形勢嚴峻、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1973年9月11日,陸軍總司令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薩爾瓦多·阿連德的人民團結陣線政府,阿連德總統以身殉職。當時巴切萊特的父親是智利空軍...
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總統府被炸期間奧希金斯徽章不見蹤影。軍政府期間,智利按照原徽章的照片,又重新製作了一枚新的奧希金斯微章。總統旗 智利總統旗是智利總統標誌和總統權力的象徵之一,智利國旗的中央加國徽就成為智利總統旗...
《後事》是由帕布羅·拉雷恩編導,阿爾佛萊德·卡斯楚、安東尼婭·澤格斯主演的劇情片。影片以1973年智利將軍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為背景,講述了工作於停屍房的男子馬里奧與夜總會舞女南希之間的愛情故事。該片於2010年9月5日在義大利威尼斯...
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執政後,巴切萊特的父親因同阿連德政府合作而慘遭迫害,入獄致死。1975年,巴切萊特和母親曾遭到軍政府情治單位拘捕數月。獲釋後,她被迫中斷學業,與母親流亡澳大利亞和原東德。作為左翼領導人,2006年1月15日,...
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和平道路,他說,不應把智利革命的失敗(皮諾切特軍事政變推翻阿連德左翼政府)作為反對和平道路的歷史規律的論證,也應看到一些暴力革命也失敗了。歐洲共產主義是革命的改良主義,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和平道路,只有對世界、國內...
作為支持薩爾瓦多·阿連德政府的忠誠的左翼分子,因為在電視電影中不斷對政府和軍隊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和批判,因此,當同年9月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後,魯茲便被禁止再在本國拍攝影片,並因受到通緝而流亡法國。此後20多年間,魯茲先後在法國...
1973年皮諾切特軍事政變後 , 弗蘭克與妻兒被迫流亡德國。弗蘭克在《每月評論》等雜誌發表的文章觀點被資本主義統治階級視為“危險言論”而被美國法務部長宣布禁止入境 (直到 1979 年波士頓大學一次研討會邀請他出席時才得以解禁) 。他在...
同年9月11日皮諾切特發動推翻阿連德總統的, 流血軍事政變,她被迫逃往荷蘭駐智利大使館避難,後獲準出國流亡。1980年11月曾去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第三(社會、人權和文化)委員會討論智利軍政權侵犯人權的問題。還曾任智利住房委員會委員、...
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斯氏被迫流亡德國15年,他並沒有放棄文學創作,陸續發表了短篇故事集《自由的子彈》、小說《我夢見雪在燃燒》《什麼也沒發生》。安東尼奧·斯卡爾梅達自認為“不過問政治,不和政客來往,不和資產階級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