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菌群

皮膚菌群

皮膚表面定植著眾多微生物,宿主與共生微生物菌群之間依賴免疫細胞和分子網路相互作用,建立並維持皮膚的健康穩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膚菌群
  • 外文名:Skin microbiota
基本信息,作用,

基本信息

人類皮膚微生物群落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其組成受年齡、軀體部位、性別等因素的影響。研究顯示,皮膚菌群在不同部位的豐度和構成差異很大,與皮膚皮脂腺的分布及皮膚濕度等密切相關;:皮膚油脂分泌旺盛部位(前額等)的菌群以丙酸桿菌屬為主,潮濕部位(肘前窩等)以棒狀桿菌屬葡萄球菌屬為主,乾性部位(前臂掌側等)則菌群種屬多樣。表皮脂質的組成,特別是長鏈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水平與定植菌群的組成密切相關,如長鏈不飽和脂肪酸水平與丙酸桿菌棒狀桿菌的豐度呈顯著正相關。這種正相關可能與細菌的親脂性有關,菌群利用脂肪酶水解皮脂釋放出的游離脂肪酸,有利於其在皮膚上的定植。
皮膚菌群
人體皮膚菌群的分布

作用

皮膚菌群及其代謝產物通過免疫細胞和分子網路多方面地影響宿主免疫,宿主也相應通過多條反饋迴路調節微生物群落的組成。二者相互作用,對宿主皮膚免疫穩態建立和維持具有重要意義。
宿主
皮膚表面豐富的微生物可與皮膚的KC和免疫細胞相互作用,影響皮膚局部和系統免疫反應,參與免疫穩態的建立。皮膚 KC 分泌的AMP 在幫助塑造菌群結構的同時,也受到皮膚定植菌如丙酸桿菌屬和表皮葡萄球菌調節。研究發現,表皮葡萄球菌以芳香烴受體依賴的方式促進AMP中β防禦素的表達。表皮葡萄球菌還可自行產生抗菌肽,介導中性粒細胞的聚集並殺滅其他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從而調節皮膚的防禦能力。另外,皮膚菌群可通過調控皮膚中白細胞介素 1(IL⁃1)來影響皮膚免疫功能。表皮葡萄球菌可誘導KC表達 IL ⁃ 1α,從而促進皮膚 γδT 細胞產生 IL ⁃ 17A 和干擾素γ。IL⁃17A可誘導有招募中性粒細胞作用的趨化因子以及AMP 的產生,從而保護宿主免受致病菌的感染。因此,共生菌群可作為皮膚免疫系統的內源性輔助因素促進皮膚的局部免疫應答。
皮膚菌群
皮膚菌群
適應性免疫
與入侵病原體在皮膚引起的免疫反應不同,共生微生物可在不引起炎症的情況下誘發皮膚的適應性免疫應答,從而幫助建立免疫穩態。皮膚是人體Foxp3+調節性T細胞(Treg)含量最豐富的部位之一。Treg存在於真皮中,且很大一部分位於有豐富微生物定植的毛囊附近,被認為在機體的生命早期參與共生微生物建立免疫耐受的過程,並起到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小鼠出生後2周內,表皮葡萄球菌在皮膚表面的定植可誘導該小鼠成年後對表皮葡萄球菌的耐受,促進新生小鼠Treg遷移和聚集在皮膚中。進一步研究顯示,新生小鼠中Treg向皮膚的遷移受毛囊發育及毛囊中定植的微生物的影響,同時微生物在毛囊的早期定植可受到Treg的限制與調控,菌群與機體免疫系統之間存在一種平衡。
皮膚菌群代謝產物與宿主免疫
皮膚菌群既可以通過微生物表面分子和核酸刺激宿主免疫系統,也可以通過微生物代謝產物來間接塑造微生物-宿主免疫穩態。微生物也可通過代謝皮膚中的蛋白質和脂質等成分產生生物活性分子。如皮膚菌群可產生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等皮脂從而生成游離脂肪酸,痤瘡丙酸桿菌在厭氧條件下可代謝產生以丙酸、戊酸為主的短鏈脂肪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