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1685年,荷蘭人Govard Bidloo(壁盧)出版了第一本繪有詳細指紋圖形的書籍。
1686年,巴塞隆納(Barcelona)大學解剖學教授Marcello Malpighi,第一位使用顯微鏡觀察指紋並以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下來。
1788年,J.C.A. Mayer第一位寫出指紋分析基本原則,闡明:雖然每個人的指紋是決不會重複的,但可以歸納出一些相似點。
1823年,John E. Purkinje(約翰),伯萊斯勞(Breslau)大學解剖教授,第一位根據紋形將指紋分為九種類型。
1856年,William J.Herschel,在印度時是第一位將指紋用於國際契約上。
1916年,在英國發表他的著作“The Origin of Fingerprinting ”(《指紋的來源》)。
1880年,Henry Faulds(亨利),在Nature(《自然》)期刊上發表論文,建議在犯罪現場應採集指紋作為證據。
1892年,Francis Galton(高爾頓)爵士,他首先提出斗形紋、箕形紋、弧形紋三種紋型的基本分類法。 1897年,美國人Harris Hawthorne Wilder()外爾德)研究手掌的各指球(魚際)區域,將它們命名為A、B、C、D三半徑點(triradii pornts),並發明了主要紋線索引。
1900年,英國人EdwardHenry(1850-1931年)發飆了論文《指紋的套用與鑑別》。還寫有《證明犯罪之指紋法》一書。他於1903年出任倫敦警察(蘇格蘭場)總監。
1923年,Kristine Bonnevie(克里斯丁)第一位廣泛地將皮紋作遺傳方面的研究。
1926年,美國學者Harold Cummins(卡明斯)首創術語dermatoglyphics。他被譽為“皮紋學之父”。(derma=skin皮膚,glyphe=carve雕刻)
1943年,Harold Cummins 和Charles Midlo合作出版了膚(皮)紋學上的劃時代經典著作“Finger Prints,Palms and Soles---An Introduction to Dermatoglyphics”(《指紋、掌紋和趾紋——皮紋學之介紹》)。 1944年,Julius Spier(朱麗斯)出版"The Hands of Children"(《兒童之手》)一書,分析兒童心理性格發展是否有抑制或反常的跡象。
1967年9月,英國倫敦舉行了國際皮紋學研究會議,確定了分類法,提出三叉點位置及數目來區分各種紋型的原則。指紋共分為三大類11種基本類型。
1969年,John J.Muivihill與David W.Smith發表有關皮紋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會改變的論著。
1973年2月《小兒科臨床》期刊:Johnson與Opitz著名的美國愛荷華(Iowa)市兒童發展門診部,發現了某些疾病與皮紋有關聯。對於皮紋,他們的結論是:“皮紋應該包括在小兒科門診的例行檢查中”。
1974年,Bevrly C.Jaegers(貝瓦利)論述可由手上顯示的皮紋記號找出其個人擁有的心理學上的特性。 1976年,Milton Alter系統地研究皮紋和染色體畸變的關係。
1981年Roger W.Sperry(羅傑·斯佩里)教授因皮紋與大腦的研究成果對人類的重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
1982,年10月4-8日,江蘇南京召開了“中國皮紋學研究協作組第一次論文研討會”。至今,已召開了六次會議。(2003年11月第六屆,海峽兩岸代表共46名,12篇論文。)
1983年,加納(Howard Gardner)博士提出八大智慧型理論,Frames of Mind《智力的結構》,加速了皮紋心理學套用技術(優勢測評)的成熟。
1989年,Amrita Bagga(巴嘎)發表文章說明精神分裂症的皮紋狀態,確認皮紋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上是有不可取代、極有價值的作用。
1989年11月,邵紫菀代表中國體育界出席在美國召開的“第一屆時間奧林匹克體育家科學大會”,他的“皮紋與體育運動員選材”的研究受到了高度的讚譽。
1991年,皮紋檢測系統軟體形成(美國肯塔基時代Kentucky Times公司)。
1998年8月7日,美國皮紋學學會(ADA)學術委員、德州大學人類遺傳中心的R.Chakraborty教授來上海進行了學術性訪問,與張海國教授交流。
2000年,美國SSPP(生理模式研究協會)組織推出了皮紋多元智慧型檢測系統,為皮紋心理學在各領域的套用奠定了基礎。
2003年中國皮紋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8月,
蔡昂融教授成立國際皮紋分析師協會IADA中國分會,並任首屆會長。
2006年8月29日在IAAP(國際心理學協會)會議上,
蔡昂融教授正式提出“
皮紋心理學”這一學科,從此宣布了“
皮紋心理學”這門全新科學的誕生。
2008年8月,中國皮紋分析師協會(CADA)正式在中國香港註冊,掀開了中國“皮紋心理學”事業的新篇章。
2013年5月,中國皮紋分析師協會(CADA)授權紋殊寶縵以皮紋精靈的形式推廣皮紋測評技術,“皮紋心理學”至此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學科背景
皮紋心理學,是挖掘人類無限內在潛能的全新學科。它是通過手上或者身體其他部分的紋路,來研究大腦分布特點和遺傳中的性格特點,分析出一個人的性格、學習潛力、思維方式、學習風格、思維動機、智慧型的特點等等很多方面,挖掘一個人的優勢、潛能,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中國皮紋心理學研究中心:該技術是一門快速全面了解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實用工具,在中國大陸還屬於一門新興學科 ,是心理學的最高理想。中國皮紋心理學研究中心專家認為“皮紋心理學”初看像是玄學,實際上屬於科學的範疇,它建立在皮紋學基礎之上。它的發展無疑能幫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把握自己。”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就曾說過:“手是人類外在的大腦。”透過皮紋心理學研究工具可以科學地解讀大腦密碼,進而準確得分析出人類的多元智慧型及潛在個性,可以提早發掘人的先天優勢與劣勢,及早規劃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
研究方法工具
據記載,關於對皮紋的研究其實從1680年就開始了,目前,在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台灣地區。
在中國,皮紋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發團隊,在皮紋心理學研發過程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他們始終不離不棄、始終堅持。並在皮紋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進,融合了NLP技術、心理諮詢技術、語言調整技術、多元智慧型理論等多種前沿技術,並依據《皮紋學》、《胚胎學》、《腦神經學》、《兒童心理學》,通過觀察、記錄、比對、分析等方法,加上臨床經驗的整合,通過對指紋的採樣來分析人腦細胞的分布狀態、先天優勢以及個人的體能狀態等信息,最終研發完成了目前市場上最新的第5代皮紋心理學套用工具。
自信地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客觀的全方位皮紋心理學測評系統,也是國內第一套由中國人自主研發、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人格測評專利技術。 目前皮紋心理學套用人才的培養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檢測工具也被廣泛套用,皮紋心理學相結合的全新教育諮詢行業已初步顯現。
套用領域
皮紋學已經有近幾千年的歷史,最早源於印度,後傳入中國和歐洲。是指紋、掌紋等皮膚紋理與人的智力、性格、健康疾病等多方面對應關係的研究學問。所謂皮紋的研究是指對人體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上凸起的皮膚紋路的研究,它和手相所看的凹紋相比,具有遺傳性、唯一性和不變性,是人體基因遺傳的密碼。
正因為皮紋具有這些特性,所以目前被成功地套用在刑偵科學、生物識別、體育選才、醫學、教育以及心理諮詢等領域。隨著皮紋心理學學科的提出,及ADT優勢測評系統的推出,皮紋心理學快速的套用於親子教育、夫妻情感溝通、婚姻家庭經營、企業團隊組建最佳化、個人職業規劃等諸多領域。並為建立幸福家庭和創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非常好的科技工具。
兒童教育——因“材”施教
對於兒童,通過皮紋心理學的測評技術可以準確了解孩子最佳的學習管道,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了解孩子的先天性格,找到最佳的溝通模式。從大腦結構呈現內在深層的潛意識性格,挖掘更多內在潛能,整合及主宰它們。了解智慧型分布狀態、優勢領域,掌握如何開啟明朗化自己的智慧型,整合自己的優勢智慧型,提升生命質量。建立個性化的學習系統,情緒管理之秘訣,對外對內溝通之渠道,提升自己的學習及工作效率。 皮紋心理學在兒童教育方面的套用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中對“材”的充分了解及尊重。
皮紋心理學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大腦功能的強弱分布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讓孩子在優勢智慧型領域發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先天個性與溝通模式從而給予孩子最適宜的學習環境;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及高效學習管道,從而讓孩子從小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多元智慧型發展現況和潛能挖掘狀況,從而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補弱,有效提升學習能力。
皮紋“多元智慧型”理論是在1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迦德納(HowardGardner)研究並提出的,這種理論提出:每一個人都具有8種智慧型,即語文智慧型、數學——邏輯智慧型、音樂智慧型、空間智慧型、肢體——動覺智慧型、內省智慧型、人際智慧型、自然觀察智慧型。只是每個人在8大智慧型上的強弱會有所不同,而8大智慧型的每種能力的組合也不一樣。研究表明,這8種智慧型互相重疊,共同作用於人的潛能,這種特性就決定:某一種明顯智慧型缺陷的存在,都將會造成人類解決問題時能力的障礙。開發好孩子的強項智慧型,用強項來帶動弱項,將有助於達到多項智慧型共同發展,綜合素質整體提高的目的。測試系統正是建立在上述理論基礎上的測試兒童先天性綜合智慧型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最適合兒童早期教育方案的測試系統。
醫學實驗證明,兒童成長階段,腦部會有極大的發展與變化,且這種變化與發展對孩子今後的智力發展強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0至6歲,孩子的大腦屬於神經網路的建構期,會對視覺、聽覺以及觸覺上所接觸到的東西產生反應,並在腦部建立對應的聯結,到了3至8歲,大腦屬於信息吸收期,開始主動吸收外界的各種信息,並且產生學習動機。所以父母必須在各階段仔細觀察兒童行為的發展,察覺兒童在各方面的優勢與劣勢,才能在早期發展提供正確的協助;而每一種智慧型都有其發展的關鍵期,在教育的“關鍵期”(也叫關鍵年齡、最佳年齡、臨界期、敏感期,是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對孩子進行智慧型培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有時不只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終身難以彌補。而大部分的智慧型關鍵期都集中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優勢測試系統可提供科學的統計數據供父母參考,完全可協助父母觀察孩子特質,提早發現先天優勢與劣勢,及時規劃合適的教育方針,而不是隨波逐流,盲從時尚來學習,從而避免了孩子走彎路而錯過適宜自己專業培養的機會。 與此同時通過皮紋心理學測評工具可以揭示出孩子的情緒調節模式,對於孩子從小有針對性的的情商管理提升、挫折教育等方面有重大指導價值。
個人發展及職業生涯
對於個人,能夠更客觀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擅長以及匹配的工作;了解最佳的學習管道,有效提升學習及工作效率。學會如何解決人際交往矛盾,締造良好的溝通氛圍。改善人際溝通與互動,破解他人行為“策略密碼”,認清對方真正目的。學會如何欣賞人,了解周遭人的行為常模。啟發自己學會如何化解矛盾,如何保護自己,如何發揮自己特長。
皮紋心理學可以引領個人快速深入的了解自己及不同人的思維特質、情緒特質、先天性格特質、有效溝通模式等,優勢區以及容易出現的障礙等。對於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個人成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皮紋心理學的深入學習或測試工具,協助自我深入認識自我及他人,接受自我並快速的提升自我、最終達到善用自我的目的,使人們的價值得以更大的運用及展現。
婚姻及家庭
婚姻情感生活中,夫妻雙方常常十分熟悉卻並非真正相互了解,以至於很多家庭因為夫妻雙方的某些行為難以理解、被愛的感受難以滿足而導致婚姻幸福感大大降低,皮紋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感受愛的方式都不盡相同,而每個人的思維特質和行為特質也都大不相同卻都存在著有一定的規律。通過皮紋心理學測評工具可以揭示夫妻雙方感受愛的方式、及行為處事的思維模式,更能揭開每個人的溝通模式、及情緒特質。通過對皮紋心理學的學習或測評工具分析後,大大的促進了夫妻雙方的深入了解和有效溝通,協助夫妻智慧的經驗婚姻經驗家庭。
企業管理及團隊最佳化
對於企業,皮紋心理學能讓企業形成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模式;更好地節約人力資源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企業所需人才。快速發掘他人的人格特質,令管理者發掘自己的領導優勢,善用自己的優勢管理方式、管理風格,成為出色的領導。令企業快速了解顧客的需求,掌握顧客的屬性。同時皮紋心理學的引入使得企業人力資源得到盤整,選才、育才、留才、用才更加高效最佳化,將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建立更有針對性、更高效的激勵機制,因人激勵、因人溝通,激發員工主人公精神。
精品課程
1、三級(初級)皮紋分析師培訓認證(基礎班+專業班)
2、二級(中級)皮紋分析師培訓認證
3、一級(高級)皮紋分析師培訓認證
4、導師培訓認證
內容涵蓋: 1、皮紋與人格特質分析(含行為、溝通模式):全面發現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了解人性複雜性矛盾性的一面 。
2、從大腦結構呈現內在深層的潛意識性格:挖掘更多內在潛能,整合及主宰它們 。
3、了解智慧型分布狀態、優勢領域:如何開啟明朗化自己的智慧型,整合自己的優勢智慧型,提升生命質量。
4、學習管道﹙學習風格、類型、敏感度﹚:個性化學習系統的建立,情緒管理之秘訣,對外、對內溝通的渠道,提升自己的學習及工作效率 。
5、親子溝通與教育: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
6、人際溝通與互動:破解他人行為策略密碼,認清對方真正目的
7、如何欣賞人:了解周遭人的行為常模
8、兩性關係評量:如何安撫家庭矛盾,締造和諧之家
9、快速發掘他人的人格特質:如何調兵遣將,令你成為出色的領導,發掘自己的領導優勢:鑑別受導者的溝通模式和在不同狀態下的應對技巧
10、激勵機制的建立:因人激勵、因人溝通,激發員工主人公精神
11、第一時間識人術:如何啟發自己和別人化解矛盾,如何在職場保護自己,免被人利用
12、談判一點通:快速了解顧客的需求,掌握顧客的屬性
13、企業人力資源盤整,選才、育才、留才、用才之研究,將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
14、人格障礙患者之皮紋的研究: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