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笠,讀音是pí lì。意思是古代革制的笠形帽。
基本介紹
- 拼音:pí lì
- 釋義:古代革制的笠形帽
解釋,出處,
解釋
古代革制的笠形帽。
出處
《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三年》:“是戰也,士卒有不致力者。 太祖皇帝 陽爲督戰,以劍斫其皮笠。明日,徧閲其皮笠,有劍跡者數十人,皆斬之。”
皮笠,讀音是pí lì。意思是古代革制的笠形帽。
斗笠,又名箬笠,“楚謂竹皮曰箬”(《說文》),即以竹皮編織的斗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父》)。有的斗笠,以葵葉鋪陳笠蓋,因而稱之為葵笠。有的則以筍殼夾於竹篾中,“筍皮笠子荷葉衣,...
笠,漢語二級 字 ,讀作笠(lì),從竹,立聲。本義指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編制而成 。詳細解釋 笠lì 〈名〉(形聲。從竹,立聲。本義: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編制而成)同本義,也叫“斗笠” [bamboo hat]笠,簦無柄也。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製作的鼓風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製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墊褥);皮篋(皮箱);皮侯(古代以獸皮為飾的箭靶)包或圍在...
寒冷時會戴片帽,皮笠則為官役所用。髮簪也因應官階、身份有所不同,不同典籍記載之實際制度均有所出入。夏子陽的《使琉球錄》載當時分為金簪、鍍金簪、銀簪、銅簪等,其中金為貴、鍍金次之、銀再次之、銅為下。《琉球國由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