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仔與增增靈》是以橡皮等文具為題材的兒童文學。皮皮仔是橡皮家族誕生的第一個公仔,在一次智力大賽中,被獎給了三年級學生增增靈,從此結緣。《皮皮仔與增增靈》通過皮皮仔與歪歪筆之間的衝突和對主人的忠實服務,展現了橡皮伴隨主人公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並通過增增靈與索拉拉同學在對橡皮的不同認識和衝突中,反映了豐富的校園生活。刻畫了橡皮那種改錯、潔淨、環保、奉獻的精神,激發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合作的學習態度。
基本介紹
- 書名:皮皮仔與增增靈
- 作者:楊淨
- 類別:兒童文學
-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日
- 頁數:130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1745935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1.皮皮仔誕生
2.大展館秘密
3.比賽大會
4.麵包與橡皮
5.暢想小屋
6.文具盒之夜
7.初試鋒芒
8.借書風波
9.和平宣言
10.皮皮仔失蹤
11.運動場救急
12.怪題比賽
13.橡皮大劫難
14.考試大丟分
15.班主任的“魔法書”
16.挺身而出
17.取長補短
18.秋遊情深
19.橡皮小屋
20.橡皮總動員
內容簡介
《皮皮仔與增增靈》小作者楊淨把自己寫進童話,既是作者,又是主演,皮皮仔是另一主角。眾多人物來自國小校與文具世界,各具類型,大家平等。既有十足的孩子境界,又是美麗的心靈境界。橡皮、鉛筆被賦予生命、個性,賦予人的形象,皮皮仔、歪歪筆、索拉拉……個個栩栩如生。憑藉豐富的想像,根據事物的特點,小作者設計了它們之間的矛盾,生髮曲折的故事,即合情合理,又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楊淨,字智涵,女,出生於1997年12月,現年十四歲,曾就讀於北京馬甸國小,小升初留學於美國國中二年。作為最小的兒童文學作者,九歲時推出陽光力作,在學校和網路大賽發表。五年後,經未來出版社發現出版。她在入國小前後,從漢字中獲得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學習成為習慣;讀書成為樂趣;從知識中滿足好奇心;從創作中滿足想像力;從學習中增強自尊自信。她靜能潛心閱讀;動亦活潑奔放。她不僅年年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在能力與未來教育和學習實踐中全面發展。寫作幾十篇作文、詩歌和日記,曾在《中國少兒英語報》等校內外刊物和網路上發表,得到專家、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指導和關注。
後記
童年的童話
彼岸睡了,此岸醒著!
我站在窗邊,一邊心喜地看著樹下各式各樣的禮物,一邊心疼那堆被浪費的中國製造包裝紙。西方的聖誕節也就如此,禮物大派送,孩子互換禮物為樂,共度聖誕!
而本應入眠的父親,卻從北京來電話告訴我關於童話出版的問題:文稿部分,我們均贊成中文篇保留兒時的原文,因此,整篇除出版時必要的標點錯字整理外,其餘未動,無它刪改。
後記嗎?沒寫過!本人正坐在Mac面前,思考半天卻毫無頭緒!於是,我望向窗外,土木酣然入睡,雪花林中獨醒。我閉上眼試著讓思考睡一會,回憶,卻醒來了。
一、
五年前,年方9歲的我對三年級暑假的到來並不開心。因為暑假不計畫出門玩,親娘給我的選擇都是如同後媽般嚴格,例如啃完4年級的兩本英語書,PETS的生詞或者四年級數學自學等等。無外乎對新年級課程比同學學習早些,無非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只瞧媽媽靠在富有力量的“知識”上,理由充分地並且清醒地教訓我,我哪,捂著被子大睡,希望在夢中找到暑假的自由啊!!
結果呢,父母也還是給我一定時間去做我想做的事。自由的時候,我開始對“不正經”的學習上癮,老爸的書櫃成為我的閱讀起點,好奇心和求知慾引領著我對知識的探索。除了看報上網,有時還會傾聽著成人那侃侃而談,真的很有意思!無奈學校作業的數量總讓人望而生畏,而本家母之教,多於學校之原則,所以,暑假興奮沒幾天又苦惱於雙向任務性作業。索性!讓作業瞌睡“一會”,自由趕快甦醒啊!!
於是,在老爸的溺愛下,我總讓他在空閒時間裡帶我去商場或者批發市場裡買些喜歡的文具,尤其是橡皮。逛完回家後趴在父親的辦公桌上開始擺弄這些文具,充滿了幸福感!時間長了,我就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橡皮,數量有幾十種之多。其實,開始就像孩子玩玩具一樣。後來,我在讀書疲憊之時可以自娛自樂,在學習壓力大時得到應有的放鬆。因而每次遊戲時,對這些小角色我都注入了真摯的感情,從種類繁多的橡皮聯想到各式各樣的人物加上對事物的初步認知。他們終於在這個炎熱的暑假活蹦亂跳地跑進我自由的腦海里,擁擠到筆下變成歪扭的文字,稚嫩文筆赫然紙上——《皮皮仔與增增靈》。
我記不清真實的下筆動機,只記得寫完第一章後向父母炫耀時,記住的是老爸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般的誇獎和老媽久違的清新微笑(雖然只是我的認為)。第一次得到了完全的滿足感和來源周圍環境對我的認可,這種信心讓我堅持寫了下去。
記得最難寫的第16章,皮皮仔挺身而出的那篇,本來想用小雨來般的犧牲來換取考試分數,這倒是挺符合時代精神。可我嘟囔著嘴,不知怎樣才能不讓皮皮仔犧牲,又能保證考試分數呢!真是寫不下去了。
直到有位來客到家談話,據老爸講是名導演,他給我的提議是讓皮皮仔在那被割喉的千鈞一髮之際獲得增增靈和歪歪筆的救助。這非常很符合劇本的手法,只是那時的我不懂何為割喉。我這才笑了起來!結果這還沒笑多久,又因跟老母吵架而被“拍”了幾下,被擊臀部的我在衛生間裡哭的很有節奏。樂極生悲後“思考” 到,屁股肉雖厚,打起來也很疼,但割下來塊數也較大,皮皮仔作為橡皮,即要有點犧牲的,又要保住性命,割一點不算什麼。於是皮皮仔終於免去割喉犧牲之命運,幸甚至哉!
暑假飛逝,新學期的到來,讓我再也不能睡懶覺。我媽不經意的作業問候讓我晴天霹靂,我這個班長沒有完成暑假作業怎么辦?可時間不等人,我也只好欲哭無淚地把那這篇可愛的皮皮仔當“藉口”交給了老師。 可實際情況出乎意料之外,我非但沒有被嚴肅批評,反而這“藉口”還被老師直呼成”作品”,甚至朗讀廣播給全校同學,對此,小有名氣的本人能不狂咧嘴角么?!
二、
直到“後記”醒來找我,才恍惚覺得有必要過目一下五年未讀的我寫的童話了!兒時文字依舊幼稚且爛漫,過目電子版時我竟能記起手寫的那歪扭字跡,以及當年被班主任欽點為錯別字大王后的王者風範,不由得會心一笑!
讀著讀著不禁回想當時的父親在權衡那繁重的作業與我那牛頭作品時,毅然選擇了後者,並加以鼓勵、激發出我的創作興趣,乃至寫作的毅力,時至今日,方知鼓勵的意義非同小可。
現今,在看到老師們作的序和網路評語,我腦中霎時出現那個沒寫暑假作業的蘑菇頭女孩,看她眯著雙眼,露出偷偷的甜笑,朝著思考不語的父親興奮的問著:網上為什麼不能多些這樣的評論呢?而後,父親拍著蘑菇頭,笑道“那我就去寫幾個評論!”“可我不想看你加的評論啊!”女孩不滿的嘟起嘴來。
那竟是年少時的我?!卸下眼鏡,微笑。敬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們!!
三、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我們也開始嘗到學業的苦頭。師曰:四五年級正是小升初的關鍵積累期,大家要聽老師的話,才能考上好國中!我們這幫莘莘國小子們開始面對人生第一場大考。從生詞積累到每天三四張卷子,5年級的抽測更是讓我們在家被“抽”,在校被“測”。眾所周知京城學子讀書不易:早上六點起床擠公交上學, 到晚 10點寫完學校作業,學生家長忙著占坑,什麼市三好,走特長,還有學習奧數、英語等等。同學凌晨1點打電話問我作業,我迷糊著回答同學迷糊的問題。再看到美國同學那“輕鬆”的學校生活,我在社會課上就不由自主地跟美國同學說起我們祖國的學習狀態,而得到的是美國孩那驚訝的鬼臉和少見的靜默。
這種靜默的時光,使我想起在北京家中書櫃裡,還躺著當年的《五彩石》和《歪歪筆記》的寫作構想,他們沉睡著,一直到我國小畢業,沒有碰它們!來到萬里之外,異國他鄉,他們像是棄兒般不願被我想到,可回憶起來又是那么讓人糾結。
哈!看來我童年的理想,被少年的我丟掉了。喔,不,不光是少年要丟,且丟的也不僅僅是一個想法。
現實的中國教育讓無數同齡人跟我一樣為了考上重點國中,在應試的壓力面前哭著丟下愛好、想像力,乃至童年的童話。壓力下,教師也開始丟棄其本有的耐心,教育方法,育人之樂,甚至是師德。父母呢,為了孩子今後的人生同樣放手,丟掉了家庭的歡樂,和諧的生活,最終成為了孩奴。
常在代數課上讀莊子的我不得不捫心自問,我的價值到底是被世俗的考試標準造就,還是被其天性造就?為了上重點中學,老師家長成為同盟,把我從童話活活地扯開,又緊緊地捆起來投入考試的題海中。為了生存的更好,我只得掙扎,成為了老師和家長的優秀學生,乖孩子。為了達到標準,享受同京籍學子一樣的擇校條件,成績便無法不名列前茅,不能不成為三好學生,經歷了簡歷,面試,擇校,也幸運的趕上了非京籍的推優大彩票,我終被理想的中學錄取,只不過後因去了美國,而浪費了一個名額,心裡對此並不痛快。
而更讓我不痛快的,是自己不滿意自己!我沒有做到最好的自己,也沒有做好自己想寫的童話!我的社會人格既沒有像盧梭說的“讓人成為天性造就的人”,我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像馬斯洛所講“幫助人達到他能達到的最佳狀態”。
我在糾結!無數的學子在糾結! 四、
回憶睡了!反思醒了!
童話哭了,糾結也笑得蒼涼!
糾結使我思考、發問:我丟掉了童年的童話,中國教育又丟掉了什麼?到底是什麼問題讓中國教育丟掉它本不應該拋棄的,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每個受教育的人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
我在找回童年的童話,我也在尋找上述的答案。 人的認知,是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的整體認知。無論是玩耍,學習,還是邊玩邊學,都在完成人的整體認知。
各位可以把此認知歸結於老子的三生萬物,不要聯想到那頭疼的英語語法。
而中國的教育,掂過來,調過去!從整體上看,可以說是小瀋陽的褲子——跑偏了!
中國教育是完全側重在過去時的知識教育,而且是缺少經典、文化、人本知識的教育,並且忽視了現在時的能力教育,更少有未來時的未來教育!在這種殘缺扭曲的教育和學習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覺得違背了其應有的規律!
顧名思義,過去式的教育是以記憶為主, 把前人通過實踐所總結的經驗化為現在孩兒們的基礎知識,目的是解決現實的問題,發展未來。
然而,高度抽象的思維,龐大的知識量需要大腦的機械記憶,如果這種記憶不運用在實際生活的話,那么,絕大多數會隨著時間而忘卻。因此,每個受過去式教育的學生必須花費時間和精力不斷的重複,使用,才能使知識深入記憶。孔老夫子的學而時習之,正解釋了學習二字。
可在我眼裡,學習不僅僅是學而時習之;教育的意義也不僅僅是我們至聖先師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是,我們要肯定過去式教育,古今幼童學習蒙學,國學,背誦經典,這些實例表明人類的發展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傳承知識。沒有對知識基礎的記憶,會使創造性的工作脫離現實社會實踐。但是,儲備那些可愛的知識絕不是教育的全部意義和學習的最終目標。中國師生、家長最惦記的應試,也只不過是一種過去式知識教育的方法,用來測試學生對知識量的掌握。
如果說,歐美早期的過去式教育之所以不像我們那么“注重”,反而讓孩子大玩特玩,其原因不光是為了讓這些蘿莉正太在玩樂中培養社交能力,還有是要保護“未來”們特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有那毀滅耐心的搗蛋力)。那么,我們這種過度的考試和應試,不僅僅占據教育和學習的全部精力,還會造成學生現實能力的萎縮;不僅僅占據了學生想像力和創意思維的發展空間,更會使得教育變成單一化的知識測驗。
如果當初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沒有受到家父的鼓勵,如果沒有閱讀和寫作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可能發揮出來以至於出版的。
現在時教育,以實踐為主,將對現有的思考和生活與過去的知識連線起來。邊玩邊學,邊實踐邊學,隨興趣靈感而所側重,才能樂於實踐,學有所成。這本童話,所寫的回憶,就是最好的實例,不必多言。
問題是當我們這些寒窗苦讀的學生髮現自己“頭懸樑,錐刺股”拚命學來的知識無法落實到實踐中,好比那恐怖的英語單詞,費死腦細胞的奧數等等,毫無用武之地,這些知識除了應試意義之外到底還有什麼現實意義?
未來時教育,是讓想像力、創造力得到發揮的教育形式。兒童與生具有的能力,不僅僅需像前者一樣去培養,而更需激發和想像,給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和動力,讓他們建造屬於自己的未來。美國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給學生辦科學展、話劇等等。前幾天,在白宮的科學展就是政治家們給予這些“未來”們的肯定與鼓勵。同樣,國內出版社和評論老師認為我的童話有精彩之處,不就是孩童那永遠讓大人驚奇的想像力么?? 可在應試面前,未來式教育已被廣大家長們毫不留情的拋棄了,在這方面,我們幾乎是一片空白。現今,我們背誦著課本上的“經典”垃圾,吃著垃圾食品,寫著垃圾作文,接受垃圾信息,成長為垃圾一代。
回過頭來看那個在角落裡哭泣的想像力早已消失。庸俗的知識和觀念仰天大笑,侵蝕著每個人的心靈。 [從人的認知三段論來看中國教育,作者得出如下數據:過去式教育占國家教育時間精力的﹥98%現在時教育因社會時局的原因無限接近0%至於未來式教育,﹤0% 先說有這概念么?那么會數數的童鞋們,有沒有發現加起來百分制小於98%,怎么會小於整體“一”呢????對,肯定是這作者少年痴呆了!!]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沒有了創造力,就只能複製別人的創作,小到物品畫作,大到思維文化,意識形態。而缺乏創造力的後果舉世皆知,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還是想盡辦法通過教育剷除孩子的天性,以此換得教育標準化的“穩定發展”。
我們無法像歐美孩子一樣有著充足的精力創造力去追求自己的時代,但我們絕對不想成為單一的為他方的製造者和仿造者。
可心懷迷茫,滿腹應試技能的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啊!中國教育,請還我兒時的歡樂,我童年的童話!
五、
童話的經歷,使我重新認知所受的教育。浩瀚的中國歷史則承載著教育的興衰。從兒時的記憶到中國教育的記憶,他們終於成為個體乃至民族的歷史。
再反思中國教育,我們就不得不反觀歷史。回首中華文明,早在上古時期的農耕社會就已為中國式教育打下堅定的基礎。
我們知道,耕種是人為,而自然是天然,兩者相互依存,才能成為一個整體—“天人合一”,從教育上講,它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在整體中才能尋找其真正規律,才是完整的規律。同樣所謂的整體缺少一元就不是其整體,規律缺少一塊也不在是整體的規律。
在長達萬年的農業文明里,先民們通過經驗對未來發出了深遠的問題,耕種規律如何確定?事物如何記載?生命如何繁衍?歲月如何輪迴?
從而,創造出來的答案則是我中華民族不朽的文化傑作;符號卻又象形的漢字;週遊蠻荒的《山海經》;易學辯證的易數和占卜;掌握四季規律的夏曆;探索生命本源的黃帝內經。舜已設癢為教等等,以上則是以未來為主的中國教育之開端。
如果中國人自古就缺失對未來探索的精神,缺少以未來為主的教育,那么東方文化之根也就不復存在,又何談其生根發芽???
到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時代,即使在這個政治混亂,禮壞樂崩的時期里,諸子百家的思想依舊群星璀璨,照耀著中原列國。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都是以當時的全球化視角—“天下”為教育理想,開創了各自的星光大道。
稷下學宮中,諸子們“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對未來有無窮無盡的想法。這奠定了官辦學府的基礎。
山林隱居的思想家們,我不當官我快樂!其弟子乃至貴族名流們也不時登門拜訪,討教思想。多數諸子和弟子著書來傳播思想,啟迪他人,甚至鼓動未來的人運用他們的思想去實踐與未來之事。不過,再逍遙的莊子大隱士也得借米跟老婆過日子,沒有思想家不食點人間煙火,其一部分還是與外界保持聯繫的。有的自己主動帶學生,例如鬼谷子老師,他不僅注重現實能力的教育,更注重社會理想的未來教育!
私學則在民間傳播,先是鄧析大律師的收費普法諮詢,墨子建立集團組織,實踐發明創造,後則是孔老夫子經學生子貢商業運作後廣招弟子。
反思中國人的精神得失,其淵源就不能不從留下眾多記錄的諸子百家裡面說起,不能不懷念孔老師!不過中國教育,從他那兒為起點,開始跑偏了!
夫子本身有著樂於學習的精神,明知不可為卻還要去做的勁頭,即使當不上官,卻也可以彈琴、吃肉、喝酒,並周遊列國享受免簽證的小資教師待遇,而且桃李滿天下。這比代課老師待遇好多了!
而其育人成果,先說被後世儒生嗤之以鼻的隱士鬼谷子,人家培養的是一批深諳縱橫之術的軍事將領,外交大才。而孔子三千弟子,卻有哪個可以治國安邦,平天下乎?
蓋因為他的教育注重向後看,以過去時教育為主忽視現實的能力教育,更缺失了未來教育。除了圍繞學習方法,周公之禮,君子之道,還有那不平等的師道尊嚴外,缺少了像其他諸子的能力教育和未來式教育。
可讓人悲哀到無語的是,其他諸子偉大的著作燒的燒,丟的丟,有的連歷史的影子都沒進去。唯獨這孔子守舊的思想成了真理,其人當了兩千多年讀書人的至聖先師。
以他開始,後世的中國人用其一面來固化教育。 武帝教改,黃老棄,儒當道。諸子的思想因政治從眾星燦爛變成廖若星晨。人們的創意型思維也就隨之被淹沒。人人各需索取卻還要打著仁義的幌子,君子之義成為小人之利,偽君子們外表坦蕩蕩,內心長戚戚。所謂的中庸之道也不在中庸。而孔先生的君子之道也最終脫離了現實,成為法家的外殼。
歷史到這,讓我不禁構想,如果我們的教育用了道家自由獨立的精神,用了法家的未來能力教育;用了墨家批判實證的邏輯思維去育人;用了莊子的天性想像教育等等。那么,今天的中國教育又會變得如何呢?
拉回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時期,經歷了戰爭洗禮,文化融合後的中國,創立了科舉制度。這貨不是現今的恐怖應試,判卷者不是厚底眼鏡,只看過去的老師。
當時的科舉照今天的水準屬於國家公務員考試級別,判卷者則是皇帝本人,其目的是在廣大平民階層里選出人才,不在只憑儒家那套家族師生關係或者人大代表基層查訪的選官制的來進中央朝廷。其考試內容跟咱今天死板之極的文理分科,奧數奧英大不一樣,其內容五花八門,有古典專科(明經),政法專科(明法),書法專科(明字),數理專科(明算),還有類似中國達人秀的“秀才”等五十多種考試科目。
單從隋朝的政論到唐朝的詩歌,小生就能看出當時的高考作文的條件還是具有批判現實意義的,而現在的高考也是頗有反科舉的意味嘛!
武則天時代還開創了武舉人,其國防部給的考試競賽選項不光有各種形式的射擊,馬術,舉重和摔跤,還有對其相貌氣質談吐的要求,不能說不苛刻。
還有,對喜愛穿越時空去當官的人們報一個好訊息,除非此時已有人穿越唐代並研究基因馴馬。隋唐的公務員考試是不會問其一匹成年母馬的牙齒有多少顆之類的問題,因此大可放心。
是的,就是這種開放的選拔制度使唐朝強大昌盛,人才不斷,並且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留學大國。
再到宋朝,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為了他的想法也來摻和教改,他為了自己的理學,竟把儒家經學推到唯一!考的文官不能治國,武官不能安邦。
據林語堂先生講,宋代的大儒家朱熹非常熱衷於在福建南部推行纏足的習俗,作為傳授中國文化、提倡男女隔離的一個手段。
在他之前,裹腳的女人只是為了某些取向不正常的貴族欣賞,並且還沒有裹到明清三寸金蓮的變態程度。
他這么一推廣,一風行,女孩裹腳就成為規矩。
同樣,其儒學也纏上了教育,把好端端的科舉改成跟現在所差無幾的八股應試。不考文章其才華思想,改成四書五經要義。學生耗費青春去琢磨著考試命題,程朱理學,只向其二老看齊,未來的價值就靠二位偉大的思想而實現!
幾百年來,這些讀書人懷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心態成為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合格廢品。
教育的畸形使國人的未來發展充滿殘缺!我們的儒家教育也徹底禁錮了自由精神,破壞了獨立精神,葬送了批判精神,阻礙了實證精神。
教育之路由此從星光大道變成擁擠不堪的獨木危橋,即便是讀了萬卷書,也只為應試一條路。
於是乎,中國教育就被官場上的儒生們弄成了王母娘娘那又臭又長的裹腳布。
儒生們裹住的不僅是女孩的小腳,女人的獨立,也裹住了中華教育快樂的大腳,教育的自由!從此,擁有古老文明的中華越走越慢。XX君實在是罪責難逃!
等諸君存完天理,滅完人慾後。我們的教育再邁開步子,想要奔跑,也就摔了個底朝天,外加骨折。
同樣儒表法里的朱姓明朝,對嚎哭不止的教育來了個庸醫治病,不但沒放開腳,方子還是八股文那套,教育的傷痛就像骨折一樣越捏越歪,咋也回不到正常發育的軌道了。
而在外族當政的朝代,要的更多是奴才,儒家教條則是以漢制漢的最好方法。用裹腳壓抑女人,又把教育裹上臭腳布來奴役男人。
不過,即使在清末民初,國力薄弱的情況下,敞開腳的教育,又出了多少通古今貫中西之大才!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依舊振奮人心,警醒世人。
為此,我慶幸,也感謝“五.四”的師兄師姐們,讓吾輩之足免受臭腳布的糾纏。可是,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和過程,卻依然擺脫不了那又臭又長裹腳布的束縛,發展成了毀人不倦的應試,及其代價是讓我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卻易成為巧言令色的偽君子們累累如喪家之犬。
朱熹獨尊儒理的建議並採用已成為萬惡應試教育的開端,而周公傳人早已變成了愚民需要的萬聖先師,現今看到教育現狀,又把人家推成教育家,滿世界宣傳,建立學院,以此普及漢語尚可,但傳播思想和文化內涵且是以偏傳偏。真以為傳播孔子就能改變現狀?
中國教育,不但要繼承並揚棄孔子的教育思想,更要全面傳承伏羲易學、周髀算經、黃帝內經等“經典”,以及老子,莊子,墨子,鬼谷子等諸子百家,由各時期的集體智慧相輔相成中國教育的星光大道,才有各領風騷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實踐,成為包涵兼容的,完整的中華文化。而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展示的不過是其文化的冰山一角,並不是中華文化的整體和精華,更不是中國教育之根源先師!
過去時教育絕對側重灌輸,考試形式讓孩子喪失掉思考的能力,依賴老師和家長,使學生難以獨立成長。現在時教育是避而不談,玩與學不能做到平衡融合。在自由,獨立,批判,實證這四大精神的缺失下,又搬出某某來自欺欺人;而未來教育,又直接扼殺了童年的幻想與少年的理想。
不考慮教育完整性的教育,就脫離了人本與自然,其結果注定悲哀!而悲哀所在是使之產生了一個價值缺失的時代,一個麻木的民族。
從歷史和教育三段式認識規律的角度來講,對認識問題缺少自由和獨立精神,缺少批判和實證精神,這些恐怕就是中國教育的癥結之所在吧!
可惜,我們還在繼續給教育本有的茶具添上那數不清的杯具。等茶具不堪重負,杯具也嘩啦啦啦的掉下時,教育就只能赤膊上陣,忍著痛苦,鮮血直流的收拾起殘局!對此,我們可以既往不咎,也有權漠視現實,但不要再讓我們丟掉未來了!
沉睡的中國教育,又何時能夠甦醒? ……
(教育部:這長篇大論的累得我半昏,看你這個破童話還要忍受你等海歸的吐槽??好不容易在火星那建立孔子學院,你這還敢拆台!)
國中報導,懷著如此心情的我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時差中去了學校。當自己按照中式標準把那一落的成績單遞給校長先生時,他隨便拿了一張在旁邊故作讚賞的看了看那些龍飛風舞的“優”字,還使勁點了點頭。
我下意識的把五年級抽測的成績本拿過來給他,問道:“ Do you want look at more?”(想看更多的么?)
只見他笑著對我說 “We don’t need to look at your grade.”(我們不需要你的成績。)
心中樹立的某種價值觀正值地震,桌子的觸感卻不真實,撇了下嘴,給了個皮笑肉不笑,告誡時差沒到過來的自己別犯混,沉默了一會,先生徑直走過來拍了下還在那攥著手的我,問道:“How do you say ‘good’ in Chinese?”(中文裡“好”怎么說?)
“ Hao—”我立即用手筆畫著音調,認真的發音。
“ Ho! ”他大喊一聲,還做了個鬼臉,我回神意識到自己笑出來了。
哈!睡了,醒了,哭了,笑吧!
2012年2月29日
序言
我讚美自由天性
——童話《皮皮仔與增增靈》讀後
艾若
孩子的可愛在於童真,心地潔白,情感純真,一身稚氣,無拘無束,人人喜歡。人們都記不得自己呱呱墜地時的那一聲高亢的啼哭,確實驚天地、泣鬼神,首屈一指,自得其樂!可惜這氣概隨著年齡的增加日益遞減,而沒有隨著成熟的增加,仍保有那份赤子之心的可愛。這是讀《皮皮仔與增增靈》這篇童話的一點聯想。小作者的想像,純真自由,隨稚氣而新穎,存天趣而奇幻,成年作者寫童話,難得的是這童趣與純真。
小作者國小三年級,課內不夠她學的,便求助課外讀物。擴大著視野,增長著知識,促進著思考。在吸取文化與文明知識的同時,收穫的是人文與科學的交相作用,思維與表達能力總是處於活躍之中。人的活動主於腦的活動,其能量不僅在於掌握多少知識,更在於能將知識用於創造性思考,海闊天空無止境的思考。
小作者把自己寫進童話,既是作者,又是主演。皮皮仔是另一主角。眾多人物來自國小校與文具世界,各具類型,大家平等。故事曲折,來自幻想與科技;是非分明,源於道德與人文;情節多變,涉及綁票與解救,鬥智也鬥勇,關懷與偏見。還有成功要訣,失敗教訓,以及情感衝突與遊戲規則,和諧與快樂,等等。既有十足的孩子境界,又是美麗的心靈境界。我甚至覺得她不必為此過於成熟。然而她的愛心自然流露出來。即使編出這童話,也仍為天性所作用。
神童現象,歷代都有。這是天性對人性與個性的支配。待到長大,不再是神童,但很可能延續這天性中的神通與神采。也許在21世紀的加速度歷史進程中,中國將出現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人們會期待著而且充滿信念。因此,尤其要保護好這些可愛新生力量的自由天性與幻想氣概。
(周艾若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生態學者,原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教務長,21世紀文學之星與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評審。)
2007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