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麥33
- 類型:優質麵包型小麥
- 育成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 平均畝產量:316.5公斤
皖麥33由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育成,原品系號為安農8729-10,親本組合為中作8131-1/安農8326。<特徵特性>=皖麥33屬春性、中熟、全生育期200~220天。分櫱力中等,但成穗率高。葉片直立。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較強,穗紡錘形,白粒,籽粒半角質到角質。抗葉鏽病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紋枯病。1992~1994年參加安徽省淮南片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47.6千克,較對照增產2.82%;1993~1994年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07.3千克,較對照增產6.81%;1994~1996年長江中下游麥區大區試。兩年平均畝產316.5千克。較對照增產8.70%,居供試品種第二位。
該品種品質經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和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籽粒蛋白質含量一般可達14.5%(乾基),粉質儀形成時間7分鐘,穩定時間12.0分鐘,在較好的栽培條件下籽粒蛋白質含量可達16.7%,粉質儀形成時間達14.2分鐘,穩定時間24.3分鐘,麵包體積825厘米3,麵包評分88分。
培育者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
地區及技術皖麥33適於沿淮及江淮地區或淮北地區種植。
栽培規程:
1.播種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基本苗15萬左右;播量:9~10千克;播法:耕整地後機播或採用免(少)耕機播,達到一次出全苗、齊苗。
2.施肥標準施足底肥,嚴控返青肥,重施拔節肥,搞好葉面噴肥。畝產400千克麥田,一般畝施純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鉀10千克。氮肥基肥占65%,拔節孕穗肥占35%。開花灌漿階段噴施1%~2%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畝60~70千克,噴2~3次。後期防早衰,葉面噴施活性肥。中後期開溝排水,防止濕害。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3.加強水分管理,排水防漬沿淮和江淮地區,小麥生長期間降水較多,常形成內澇或漬害,嚴重影響小麥根系的生長發育,造成葉片功能期縮短,青枯逼熟,同時麥田濕度大,加重病蟲草危害,降低小麥產量和品質。整地時應開好麥田一套溝,建立高標準排灌體系,做到一方麥田,兩頭出水,三溝配套,四面脫空,確保雨止田乾,防漬害,防早衰。小麥生長期間,若遇乾旱,應及時灌溉。
4.防治播種前用"紋霉淨"等藥劑拌種,抽穗期視天氣降雨情況防治赤霉病,後期穗蚜及時防治。返青期根據植保測報及早採用井崗黴素加粉銹靈混噴防治紋枯病。揚花期遇雨注意防治赤霉病,中後期及早查治白粉病和蚜蟲。
5.及時收穫,安全儲藏在收穫脫粒、乾燥和儲藏過程中,應避免因機械損傷、霉變、蟲蛀等原因引起的品質下降。
審定情況1997年8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培育者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
地區及技術皖麥33適於沿淮及江淮地區或淮北地區種植。
栽培規程:
1.播種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基本苗15萬左右;播量:9~10千克;播法:耕整地後機播或採用免(少)耕機播,達到一次出全苗、齊苗。
2.施肥標準施足底肥,嚴控返青肥,重施拔節肥,搞好葉面噴肥。畝產400千克麥田,一般畝施純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鉀10千克。氮肥基肥占65%,拔節孕穗肥占35%。開花灌漿階段噴施1%~2%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畝60~70千克,噴2~3次。後期防早衰,葉面噴施活性肥。中後期開溝排水,防止濕害。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3.加強水分管理,排水防漬沿淮和江淮地區,小麥生長期間降水較多,常形成內澇或漬害,嚴重影響小麥根系的生長發育,造成葉片功能期縮短,青枯逼熟,同時麥田濕度大,加重病蟲草危害,降低小麥產量和品質。整地時應開好麥田一套溝,建立高標準排灌體系,做到一方麥田,兩頭出水,三溝配套,四面脫空,確保雨止田乾,防漬害,防早衰。小麥生長期間,若遇乾旱,應及時灌溉。
4.防治播種前用"紋霉淨"等藥劑拌種,抽穗期視天氣降雨情況防治赤霉病,後期穗蚜及時防治。返青期根據植保測報及早採用井崗黴素加粉銹靈混噴防治紋枯病。揚花期遇雨注意防治赤霉病,中後期及早查治白粉病和蚜蟲。
5.及時收穫,安全儲藏在收穫脫粒、乾燥和儲藏過程中,應避免因機械損傷、霉變、蟲蛀等原因引起的品質下降。
審定情況1997年8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國審稻2013023
品種名稱:兩優383
選育單位: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03S×R83
特徵特性: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4.0天,比對照Ⅱ優838短0.2天。株高127.9厘米,穗長25.0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5.4萬穗,每穗總粒數181.3粒,結實率82.5%,千粒重28.7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1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46.3%,長寬比2.9,堊白粒率61.0%,堊白度9.5%,膠稠度89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3.5%。
產量表現:2010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5.9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5%;2011年續試,平均畝產607.8千克,比Ⅱ優838增產6.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6.9千克,比Ⅱ優838增產6.1%。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9.9千克,比Ⅱ優838增產5.6%。
栽培技術要點:1.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2.秧齡30~35天移栽,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畝栽插1.5萬穴左右、基本苗8~10萬。3.耐肥性中等,氮、磷、鉀能配合,以基肥為主,早施分櫱肥,拔節初期畝施鉀肥5千克,幼穗分化6~7期畝施尿素3~5千克。4.適時曬田,前期淺水促早發,中期夠苗及時曬田,孕穗至灌漿期保持淺水層,後期乾濕交替,收穫前7天斷水。5.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6.穗較大且有輕度兩段灌漿現象,95%成熟時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