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優勢
城郊型現代農業格局初顯
農場始終堅持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致力打造“誠信皖河”、“綠色皖河”,提出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即以城郊型現代農業為主體,以衛星城鎮和工業園區為兩翼。建有城郊蔬菜基地近3000畝,其中大棚設施栽培500餘畝,註冊蔬菜公司6家。建有蓮藕基地1000餘畝。初步形成農業招商機制,農業投資前景看好。
水陸交通便利
皖河農場東臨長江、北倚
皖河,21.3公里同馬大堤農場段堤頂公路,與望江、宿松、湖北黃梅等地相連,8.8公里省道安九公里穿場而過,具有構建通航5000噸級貨輪的大型貨運物流碼頭的能力。再加上安慶鐵路、機場都在35公里以內,其水陸聯運的優勢可盡展所長。現有長江深港碼頭項目面向海內外招,投資總額約2 .5億元。
自然資源豐富
農場境內有“土黑豬(年出欄3萬頭)、青年鴨、三黃雞、黃牛”等養殖業資源,開發畜產品加工業;可依託1.89萬畝水面(其中精養魚塘3000畝),開發垂釣、休閒等產業;依託城市“菜藍子”、“米袋子”,可以發展大棚蔬菜、水生蔬菜、制種等高新農業示範園區;依託現有的2.5萬畝林業資源,開發林漿紙業。現有投資2.74億元的秸桿發電項目已正式竣工投產發電。
投資成本相對低廉
全場從業人員1.5萬人,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9千人,現有剩餘勞動力5千人。同時,工商、稅務、土地及其它優惠政策,該場均比照安慶市出台的相關政策進行操作。
皖河農場力推管道天然氣“戶戶通”
2016年11月15日,安徽皖河農場舉行三方會商,力推管道天然氣“戶戶通”,著力改善農場生態環境和職工生活質量。皖河農場黨委副書記徐英晴、四川自貢富鑫天然氣公司總經理王波、安慶中成天然氣公司總經理李鴻江參加會談。
會上宣布成立皖河農場管道天然氣“戶戶通”項目領導小組,兩戶到場企業講解了天然氣套用的特點與優點,隨後就相關問題舉行了三方會談。會議指出,天然氣“戶戶通”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為回應廣大幹群的多年期盼,皖河農場將之列入今年民生民心重點工程,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力爭明年春節前讓部分職工居民戶通上管道天然氣。會議強調,一要加強組織領導。項目領導小組要統一指揮,加強三方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統籌調度會,集中分析解決項目實施中的困難和問題,保障工程加快建設。二要廣泛宣傳動員。讓全場乾群充分認識到推出此項工程的重大意義,自覺自愿天然氣入戶。三要堅持整體規劃。著眼於農場全局,實行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將全場7000多戶職工居民納入規劃之中。四要抓好分步實施。一期工程在農場沿江片,今年11月份完成規劃設計,12月份實現主管網貫通,春節前讓部分職工居民用上天然氣;二期工程明年動工,力爭覆蓋全場,5年內發展用戶超6000戶。五要強化責任落實。項目實施過程中,安全措施要到位,切實規避高風險,明確主體項目負責人的質量終身責任,強化制度約束,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要成立專門工作組,抽調專人負責落實,向職工居民普及天然氣使用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服務質量和水平。(徐麗燕)
地理環境
皖河農場地處長江中游凹帶東段破碎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地形呈“人”字形,地勢東西高而中間低,高處海拔14米,低處僅8.2米,曹河兩岸有低崗殘丘。該區域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6.39℃,1月份平均氣溫3.28℃,7月份平均氣溫28.21℃。年降水量1420毫米,4~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34%。無霜期237天左右。11月中旬初霜,翌年3月25日左右終霜。年蒸發量403毫米左右。土壤為潮土占60%,水稻土占38%,黃棕壤占2%。沿江地區潮土成土母質為長江沖積物,富含
碳酸鈣,PH值7~8.5,呈中性和微鹼性;沿河地區土壤母質為山河沖積物,PH值6~7,呈中性和微酸性;曹河兩岸為下蜀黃土發育的黃棕壤,PH值為5.39~6.2,呈酸性。自然條件適宜發展農業和多種經營。
交通區位
皖河農場1957年12月建場。該場位於
安慶市西郊的大觀、懷寧、望江三縣區交界處,東臨長江,北依皖河。對外交通主要以公路為主,安九(安慶至九江)公路穿境而過。半小時即可通達安慶市區。原有雙河口碼頭,已停運。距
安慶市主城區僅18公里,距懷寧縣
石牌鎮20公里,與大觀、懷寧、望江三縣區相交,東與池州東至縣隔江相望,南與望江縣漳湖鎮接壤,西與懷寧縣接壤,北面緊依安慶市大觀區海口鎮,隨著安慶市城市規劃“雙百”方針的實施——東進、北擴、西出,皖河農場將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安慶市西大門。隨著望江長江大橋、江北高速和安慶長江鐵路大橋將相繼投建,農場區位優勢將更加凸現。
2014年安慶市區至皖河農場公交運行。
501路(獅子山一皖河農場場部)線路走向:獅子山公園一漁民村一大觀區工業園一皖河大橋北一河口一植物油廠一獨樹一油坊一液化氣站一海口鎮政府一海口中學一新橋一紅星一草塘一建設一鎮江一鎮江中學一移民點一十七連一十八連一電業管理所一皖河農場場部
農場規模
農場南北長14公里,東西橫距13公里。土地總面積108000畝,其中耕地面積55029畝、林地1160畝、水面18170畝(養殖面積2746畝)、果園287畝。總人口26997人(回族占6.7%),職工12051人。有科技人員647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1人、中級技術職稱93人、初級技術職稱543人。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1640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機30台、小型拖拉機687台、聯合收割機1台、農用排灌機械149台、農產品加工機械38台、畜牧漁業機械2台、汽車32輛。場部有16個科室,下轄14個農業大隊,5個公司(包括工業、商業、供銷、建築、百貨等公司),9個工業單位,2個運輸實體,1個農科所。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教師92人,在校學生1415人;國小17所,教師126人,在校學生2459人。在醫院1所,衛生室14個。
產量
1990年社會總產值392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665萬元、工業產值1041萬元、建築業產值110萬元、運輸業產值80萬元、商業飲食業產值31萬元。利潤24萬元,稅金47萬元。主要農產品年產量:稻麥21677噸、棉花806噸、油料937噸;主要工業品年產量:皮棉567噸、奶粉200噸、食油285噸、磚瓦1200萬塊。
皖河農場土地資源
皖河農場土地資源優良充沛。農場已編制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根據規劃,到2010年規劃建設用地為34240.5畝,能夠為發展工業園區提供10000畝建設用地。皖河農場系長江衝擊平原,區內土地平坦肥沃,其土地性質均屬國有,規劃的園區建設用地均可達到三通一平(路通、水通、電通、土地平整)的基本要求,真誠歡迎國內外客商來場考察觀光,投資興業。2011年與安慶市大觀區擬共同開發20平方公里綜合工業園區和10萬人口的衛星城鎮。
農田水利
皖河農場瀕臨長江、皖河,防汛排澇和農田灌溉任務十分繁重。建場以來水利建設的重點:
防洪抗洪
臨江的“同馬大堤”農場段,總長21.22公里,其中北場閘至巨網閘段長7.88公里,防汛任務屬於農場負責,興修歸懷寧、望江兩縣;鎮江庵至津湖閘,堤長13.34公里,修、防、管的任務均屬農場。每年要組織勞力培修,年均上堤勞力4000人左右,完成土方10萬方左右。累計投入勞力10萬人次,完成土方700多萬方,拋江石40萬方,植防浪林12萬株,投資800多萬元
建站排澇
經過33年的努力,挖溝修渠土方累計700多萬方,建排灌站37座,總裝機容量6042千瓦。建通江閘5處,通河閘涵14處
灌溉抗旱
沿江地帶主要靠新光站、雙河站、雙豐閘、順濟廟站和團洲閘引水灌溉。沿河地區有柯圩站、中聯站、倒腦站、新成閘、大聯閘、北場站、新河站提水灌溉。總乾渠長24.2公里,年均有效灌溉面積3.3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萬畝。農場架設35千伏高壓線路9.8公里,10千瓦的70.3公里,400千瓦的230公里,主配變器55台,裝機容量11500千瓦。電動機347台,裝機容量為8547.8千瓦。全場工副業生產、排灌及職工家庭生活用電,基本得到解決。
歷史沿革
1957年,安慶專署組織民工根治皖河,在原金潭河至楊樹河段截流改道,出現大片河灘荒地;同年冬,專署農業局派副局長關希羽率專區農科所幹部40人、工人100名及3台拖拉機在此圍墾開荒,興辦“安慶專區皖河青少年農場”。同期,中共懷寧縣委派楊柳生率領縣黃龍農場30名工人也來此處開荒耕種,建立“懷寧縣農場”;12月,懷寧縣的天津潭、小河口、江鎮、五一等沿河兩岸居民相繼遷移來此開荒種地。
1958年初農業合作化時,懷寧縣將移民組成7個高級農業合作社;3月,中共安徽省委決定將皖河青少年農場劃歸省屬農場;9月,青少年農場連同縣農場實行場社合併,更名為“安徽省國營皖河農場”,下放給懷寧縣委領導。
1959年6月,收歸省農業廳領導。建場初期,耕地面積17351畝。場社合併後,耕地面積25497畝。原農場部分實行國營企業管理,幹部工人執行工資制度;併入的農業社部分仍保持集體所有制,以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生產隊評工記分,年終分配。農場實行場、大隊、生產隊三級管理,兩級核算,大隊為
基本核算單位。進行“上死(工資總額)下活”總承包,“包工分、包產量產值、包費用,超產成”的“三包一獎”管理制度。生產隊評工記分,年終按工分分配。
1960-1961年,上述高級社先後轉入全民所有制經濟行列。
1965年,農場把12個大隊劃成4個管理區,耕地面積達到57681畝,總人口20156人,職工8813人。1970年,耕地面積達到60293畝,人口24445人,職工12473人。人均耕地2.47畝。
1969年10月,農場改為安徽生產建設兵團3師15團,以原管理區為基礎編成4個營、29個連隊,其中農業連隊24個。1975年8月,兵團撤銷,恢復農場(縣級)建制,歸省農墾局(廳)領導。
1969~1978年的10年間,農場持續虧損,累計虧損總額達1922萬元。1981年實行包產到戶,是安徽農墾率先實行包產到戶的農場之一,沿江各大隊實行“旱統水分”,沿河各大隊實行“水統旱分”。1982年,在企業性質不變,工人身份不變,工資級別不變的“三不變”前提下,以家庭為單位,全面推行自主經營,單獨核算、定額上繳、自負盈虧的“大包乾”責任制。實行“大包乾”的第一年,農場就扭虧為盈,盈利7.3萬元。
1985年,安徽農墾興辦職工家庭農場,該場在“大包乾”的基礎上辦起5360個家庭農場。是年,皖河農場糧食產量
首次突破兩千萬公斤,達2027萬公斤。利潤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達107萬元。從此,農場進行持續穩定發展時期。
回族定居安慶始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淮西宣慰副使僉都元帥余闕(回族)帶家小駐守安慶,這是回族定居安慶之始。清鹹豐三年(1853年),因避戰亂,阿訇馬迪順帶領一批回民由安慶市遷往老洲馬家店一帶定居(即今皖河農場三益大隊)。現有回民1675人,占農場總人口的6.7%,由馬、丁、王、斯、梁、哈、方、魏等姓組成。
皖河農場回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回民船工組織支前隊,為大軍駕船渡江,馬吉榮、丁憲良兩人壯烈犧牲,丁憲玉等四人光榮負傷。渡江後,中國人民
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五兵團政治部授予“伊斯蘭英雄”橫匾一塊和“渡江第一船”錦旗一面。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在他們聚居的三益大隊,原建有馬店清真寺、清真古寺兩座。
1954年,清真古寺毀於洪水,洪水後,政府撥款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1年,撥款0.78萬元,按原貌修繕了大殿,並建水房兩間。1985年,撥款0.65萬元,翻蓋了大殿寺頂。
為了發展民族經濟,1983年總場撥款27萬元,建順濟廟穿江堤排灌站和4339米長的高灌渠配套工程。工程完工後,使三益大隊有效澆灌面積達100%,旱澇保收面積達80%以上,並旱改水2051畝,結束了回民吃糧靠供應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三益回民的經濟獲得迅速發展。
4月,皖河農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1990年社會總產值241萬元,人均收入753元。
生產經營
種植業
以水稻、棉花為主。水田面積33795畝,占耕地面積的63.4%。耕作制度;沿江地區75%是雙季稻,實行稻—稻—油,一年三熟,25%為油—稻,一年兩熟;沿河地區80%雙季稻(40%稻—稻—油,40%稻—稻—肥),20%是單季稻。旱地以棉花為主,推行棉田“三三制”即三分之一面積麥(油)套棉,三分之一棉一肥,三分之一棉—休閒。2011年麥棉占40%,油棉占60%。農作物產量:1958~1968年,水稻單產170~200公斤,棉花單產20~30公斤。1984~1990年,水稻單產362.7公斤,棉花單產49.5公斤,油料單產50公斤左右。80年代,水稻總產在2000公斤以上,棉花、油料總產都在80萬公斤以上。
園林業
有桃、梨果園232畝,年產鮮果14萬公斤。營造防護林帶總長21公里,營區造林面積782畝。
畜牧業
飼養豬2萬頭、家禽20萬隻、耕牛1302頭、蜜蜂685群。1990年畜牧業總產值475.1萬元,占農業總值的21.9%。皖河奶牛場於1981年11月興建。1990年,擁有奶牛459頭,成乳牛308頭,年產鮮奶154萬公斤,每頭奶牛年平均產奶4990公斤。所生產的“白暨牌”全脂奶粉,於1989年安徽省同行評比中,在質量和包裝上被評為第一名,並獲省優質產品稱號。水產養殖資源豐富,可養水面達5350畝,已建立精養魚塘580畝,年產鮮魚13.4萬公斤,產值80多萬元,利稅10萬元。
農場有一支農業、畜牧、水產科技隊伍,對家庭農場進行各種科技指導,開展科學種田和飼養防疫及試驗研究工作,他們在改革耕作制度、提高雙季稻產量和雜交稻制種方面取得多項成果。農場已建立農業、飼養等多學科的科技協會,有成員120人,對推動科技普及工作卓有成效。農場農業機械化程度遠遠高於周圍農村,從耕、耘、壓到播種、除草、中耕、打藥、收割、脫粒、飼料加工及運輸,基本實現機械作業。
工商業
到70年代末,工業僅有軋花廠、榨油廠和輪窯廠各1座。1979年以後,相繼建成乳品廠、飼料廠、麵粉廠、澱粉廠、脫水蔬菜廠等。工業利潤36萬元,稅金15萬。
商業企業有供銷公司、商業公司、安慶市皖河百貨公司等3個公司。個體商店發展到184戶,從業人員299人。1990年,農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00萬元。進入80年代後期,農場年工農業總產值在4000萬元左右,利潤100萬元左右,稅金約50萬元。建場33年來有18年盈利、15年虧損。從1984~1990年,累計盈利716萬元。